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自动化与机器人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人才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为了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人才培养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多所高校,汇集国内专家名师,共同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出版了“高等院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系列教材”,全面助力高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人才培养。
本套教材力求实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同工科、理科等相关专业的充分结合,突出交叉学科融合特性;以我国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人才需求为牵引,在继承经典的物流与供应链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突出学科前沿性;以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为依据,在充分体现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相关专业(方向)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引入优质合作企业的案例、技术、产品及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突出实践应用性。同时,系列教材教学配套资源丰富,便于高校开展教学实践;主要参编者皆是身处教学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教材内容贴合教学实际。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能够充分满足国内众多高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为培养优质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希望有更多的志士仁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集智汇力,共同推进系列教材建设!
高等院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系列教材编委会
智慧物流已然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智慧物流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离不开物品编码、条码、射频识别、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传统技术的支撑。各种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的结合也催生了无人机、无人仓、无人驾驶卡车、智能快递柜等众多物流新技术与新装备。熟悉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构成,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原理、功能、特点,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对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按照“高等院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系列教材”的规划,我们组织编写本书,作为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及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新时代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以原理特性介绍为起始点,以功能效用分析为着重点,以应用场景描述为落脚点,希望能够促进读者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形成。全书共11章,在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概述的基础上,从物品编码与标识、物流定位与导航、状态感知与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局域互联、广域互联、物物互联、数据存储与处理、智能分析与计算以及数据交换与共享等方面对相关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本书的特色:一是注重内容的系统性,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框架,基本涵盖了智慧物流发展中的典型技术和关键技术;二是注重内容的时代性,认真梳理了各相关技术的发展脉络,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力争将当前主流的技术标准、功能特性、性能指标和应用情况展现给读者;三是注重内容的启发性,限于篇幅不能详尽描述所有的技术应用成果,所以在应用部分以场景、思路分析为主,并辅以适当的案例,希望能够借此来抛砖引玉;四是注重内容的思政性,将我国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和典型成果作为课程思政资源引入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配套思政资源库。
本书由武汉工商学院魏学将(副教授)、王猛(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李文锋(教授)联合编著。具体分工如下:李文锋编写第1章,魏学将编写第2~9章,王猛编写第10、11章。全书大纲由李文锋和魏学将共同拟定,由魏学将统稿。同时,武汉工商学院2020级物流管理专业的晏阳、潘小颍、李杏子、吴佳佳、龚磊、李子康等同学也参与了本书的文字整理、图片处理、书稿校对和资源制作等工作。
本书作为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院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系列教材”的规划项目之一,从立项、编写、审定到出版凝聚着机械工业出版社和系列教材编委会的支持;尤其是天津大学刘伟华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张培林教授、张庆英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凌大荣教授,《物流技术》杂志社郑朝霞社长,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从相关机构、杂志、网站等处选取了部分资料和案例,在此谨向有关作者与单位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配备了免费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PPT以及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和思政资源库等教学资源,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读者可联系81155173@qq.com免费获取资料。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有限,加上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体系繁杂,相关研究和应用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魏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