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因电磁力直接驱动、机械结构简单、加减速度快、运行安全可靠、维护量小等优点,直线感应电机(Linear Induction Machine,LIM)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已在城轨交通(简称“轨交”)、电磁弹射、航空航天、数控机床、波浪能发电等直线驱动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图1-1所示为LIM结构示意图,它由旋转感应电机(Rotary Induction Machine,RIM)沿径向剖开并拉直演变而来:原来沿轴线旋转的电磁转矩变为水平电磁推力,无需中间传动装置即可产生直线运动。

图1-1 LIM结构示意图

以轨交牵引系统为例,当前多采用RIM,需借助齿轮箱等中间传动装置,把电机转矩转为水平推力,同时依靠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摩擦力驱动列车运行。因此,RIM系统存在体积大、加减速度慢、爬坡能力差、噪声高、维护量大、选线难等问题,尤其在大中城市核心地段的轨交系统中问题突出 [1-4] 。与之对应,LIM驱动的轨交牵引系统,其初级和次级(对应RIM定子和转子)分别安装和铺设于列车和轨道上,依靠初次级的电磁推力直接驱动,省掉了中间转换传输装置,如图1-2所示,可有效解决上述RIM系统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5-8] 。迄今,全世界有20余条LIM轨交牵引系统线路,自2005年以来,我国相继修建并开通了6条线路,包括广州地铁4~6号线、北京机场快轨线、长沙低速磁悬浮线、北京S1线等。过去10余年间,我国是全世界LIM轨交牵引系统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图1-1可以看出,因两端铁心开断,LIM电磁结构不再像RIM那样具有对称性,其特有的静态边缘效应和动态边端效应,为电机的等效模型、特性分析、控制策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9-12] ,主要包括:

1)准确稳态和动态模型难以建立:因初级磁路开断、大气隙、初级半填充槽等影响,LIM面临三相磁路非对称、纵向边端效应(互感受速度等影响)等问题,其气隙磁场畸变严重、作用机理复杂,是一个典型的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系统。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稳态和动态等效模型,是LIM轨交系统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图1-2 轨交牵引系统用LIM实物图

2)牵引力、效率和可靠性偏低:高牵引力、高效率、高可靠性是LIM驱动系统追求的关键指标。然而,因为端部效应导致的互感衰减(速度增加等导致)、大气隙(一般机械气隙为7mm以上)导致的无功电流增大、复杂工况导致的过电压过电流等问题,相比RIM驱动系统,LIM驱动系统将面临牵引力低、效率低、可靠性低等问题。如何从控制角度有效提升LIM牵引力、效率、可靠性等指标,是长期困扰LIM轨交系统的瓶颈问题。

3)传统优化算法难以全面提升系统性能:传统的LIM系统采用器件级优化方法,即电机、变流器和控制器等主要单元首先分开设计,经组合和集成调试后投入实际运行,但这种单独部件优化后再组装的方法,不能保证LIM驱动系统的最佳性能。且在对电机本身进行优化时,传统优化局限于额定工作点,不能保证区间性能最优,即达不到广域高效的牵引性能。为此,如何把电机本体设计、变流器和控制器(控制策略)联合起来,提出LIM系统级设计方法,以此提高LIM系统的牵引能力,是目前LIM轨交领域的热点问题。

然而,由于LIM拓扑结构、数学模型、电磁关系所展现的特殊性,无法在相关研究中直接沿用RIM的研究方案:首先,LIM结构和特性上的显著差异将导致相应电磁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生变化,进而使得RIM成熟的等效电路和损耗模型不再适用;其次,考虑到端部效应对LIM驱动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适用于RIM的控制方法难以满足高牵引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控制需求。因此,有必要对LIM系统从等效模型、控制策略、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此外,还需要结合轨交牵引系统所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展开探索,以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将以LIM轨交牵引系统为研究及应用背景,从LIM绕组函数和磁场分析出发,建立准确全面的等效电路及损耗模型,深入研究适用于LIM的高效高性能控制方法及多目标优化方法,从而达到系统损耗降低、电流谐波和推力波动抑制、安全可靠性提升等目标,进而推动LIM轨交牵引系统的产学研用进程,同时也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OuVnuOD3l6Vsqs0k7rigOeOr6F/lhW2RnDedYmi4+tJzYKYGAXp3AI9rrERxP+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