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各类创造力培训(此类培训常将创造力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能)异常红火的同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有着特定的人格基础。在大五人格模型中,有一个特质被证明与创造力存在着明确且稳固的关联性,这个特质叫作“开放性”(openness),它反映了人们关注和处理新奇复杂刺激的能力与兴趣的高低,是“大五人格”中与人类认知关联最为紧密的一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人在知识水准上存在差异。日常观念一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人们不同的先天认知能力和后天受教育机会,但“成人智力的投资理论”(Investment Theory of Adult Intelligence)却指出,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至关重要,那就是人们在自身智识方面投资(包括时间、精力与金钱)的倾向,投资倾向越强,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而越有机会在现有能力均等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智力水平(Ackerman, 1996)。那么这种投资倾向又由什么决定呢?答案就是开放性。典型高开放性的人拥有一颗对于新知识与新体验相当“饥渴”的心灵,他们会主动寻求和持续参与到需要一定认知努力的活动中去并享受其中(von Stumm, Chamorro-Premuzic, & Ackerman, 2011)。更具体一点说,高开放性者抱有“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经验的开放”。
一方面,出于对知识的热爱或者说智能上的好奇,高开放性者会在遇到挑战自身信念和认知框架的信息时主动寻求新知识以解决认知冲突或填补知识空缺,他们在闲暇时光里也会倾向于从事一些较复杂的、需要一定智识投入的活动(Kraaykamp & Eijck, 2005),例如阅读、去美术馆和剧院等(看肥皂剧和言情小说就不在其列了)。而这些活动反过来又会为高开放性者创造一个刺激更为丰富的环境,令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促进智力的培养与发展(Trapp, Blömeke, & Ziegler, 2019),甚至有助于延缓老年期的智力衰退(Ziegler et al., 2015)。
另一方面,对经验的开放意味着他们时刻期待获得感知、幻想、美学和情感等方面的新体验,这种认知准备会促使他们进行广泛而无特定目标也没有奖励的日常学习(von Stumm, 2018)。可想而知,高开放性的人身上这种探索的动机和发现新知的倾向最终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而这是创造力的关键。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开放性与创造力的各种衡量指标均显著相关,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成就、创造性职业、创造性爱好等(综述见Oleynick et al., 2017)。
相比于科学领域,开放性尤其与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成就紧密关联(e.g., Kaufman et al., 2016),这得益于高开放性者的审美、想象力和艺术情趣。相信不会有人对诗人和艺术家是开放性最高的一群人这件事情感到惊讶,在欣赏他们作品时就能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比如,那些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中建立的独特联系、敏锐且天马行空的意象与表达方式、不受约束的冒险性实践,以及直率生动的灵性与超自然体验(Burch et al., 2006)。当然,并不是所有高开放性的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高开放性同样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相比于低开放性者,他们兴趣广泛、爱好思考、有着更加复杂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更为细腻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他们渴望尝试新事物,因此当面临环境和境遇变化时,他们能够更从容地接受与适应。另外,由于追求新鲜感,高开放性的人不拘于常规,也不循规蹈矩,于是可能难以忍受每天做重复单调的事情或者被困在固有结构与内容中的工作,他们更可能做出多样化的职业尝试。
高开放性者对新事物的接纳、对新体验的偏好和对新想法的追求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研究发现,相比于低开放性者,高开放性者对于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包容(e.g., Lall-Trail, Salter, & Xu, 2023),他们支持社会多样性并较少持有刻板印象和偏见(e.g., Flynn, 2005),种族中心主义和右翼威权主义的程度也较低(Hotchin & West, 2018)。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语境下,开放性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取向正相关(e.g., van Hiel, Kossowska, & Mervielde, 2000),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治取向的形成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可能是单一人格因素的产物。另外,虽然高开放性在多数情况下被视为积极的,但同样并非没有劣势。对于新鲜感的寻求可能令高开放性者常常分心,兴趣虽广却难以专注在某个活动上并长久坚持下来,他们也可能从事一些挑战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高开放性者更容易陷入物质滥用如酗酒和吸毒的风险中,因为酒精和药物所带来的非常规体验对他们来说亦具有新奇的吸引力(e.g., Connor-Smith & Flachsbart, 2007)。
反观典型低开放性的人,他们对待新鲜刺激的态度相当谨慎,对他们来说,常规、传统和熟悉的东西意味着安全。由于不喜欢新异与变化,他们可能放弃尝试新事物的机会,相比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换个环境生活或者离开现有行业去寻找一份更有价值的工作,他们更愿意留在旧有并熟悉的地方,哪怕因此而蒙受潜在损失。由于兴趣相对狭窄并安于例行公事,低开放性的人常给人留下传统、保守、常规和封闭的印象,可以说他们没多少生活情趣,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生活也是实际、安稳和平淡的。
* * *
到这里,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五个特质已悉数登场,它们分别是(仅以高分端特征为表述):以社交性和积极情绪为核心表现的外向性,以消极情绪和情绪不稳定为核心表现的神经质,以自我控制和计划秩序为核心表现的尽责性,以善于共情和关系导向为核心表现的宜人性,以及以智能上的好奇和经验上的开放为核心表现的开放性(如表6.1所示)。它们构成了基本的人格特质群,可以预测涵盖生理、情绪、职业成就、人际关系、智力创造等广泛领域的生活结果,不同的人在各个特质光谱上处于独特的位置,进而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个体差异。
表6.1 大五人格各特质的代表性特征
值得提醒的是,在此前的阐释过程中,五个特质一个个独立出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总是同时表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因此,在预测行为模式方面,相比单一的特质,多个特质的组合更有意义。例如,一个高外向性同时低神经质的人可能过度乐观,无视周遭的风险信号而做出冒进的决定;一个宜人性很高的人特别在意他人感受,就可能接受一些也许是过分的请求,而如果同时尽责性也很高,就会言出必行,进而耗费大量心力完成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此外,高神经质是其他人格特质的放大器,如果一个高责任心的人同时非常神经质,就可能越发谨慎、认真甚至追求完美到了强迫的地步;如果一个低宜人性的人同时非常神经质,其敌对性就将进一步加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有很低的开放性、很高的尽责性以及很高的神经质,那么可能格外地保守和古板,成为那种高举“三观”大棒、看什么都会教坏小孩子的人。
有意思的是,大五人格模型不仅适用于描述人类的基本人格特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描述其他物种,如“狗格”“猫格”“兔格”等。例如,家里养着宠物的人可以轻易说出自家的小猫小狗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情绪够不够稳定、亲不亲人、靠不靠谱、有没有好奇心等。甚至还可以以此进行物种间的比较,比如,和狗相比,猫明显更为内向敏感、神经质更高、宜人性更低、尽责性更低,但好奇心完胜。
于是,这么一个基础且宽泛的人格特质模型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捕捉人类在基本性格特征上的个体差异,甚至还能迁移应用到我们的动物邻居身上,不得不说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行文至此,还不清楚的是,大五人格模型是怎么来的?相比其他描述人格的模型,研究者们为什么认为它比较科学?下一章就将讨论大五人格模型的起源及其延伸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