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拉伯雷(1494?—1553)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代表着法国具有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称赞他“不仅在决定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学语言的命运上,而且在决定世界文学的命运上都起了重大作用”。
约1494年2月4日,拉伯雷出生于法国中部都兰省施农城的律师家庭,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幼年的拉伯雷在家乡的庄园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生活,秀美的乡村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约十几岁时,他被送入修道院读书,学习拉丁文和经院哲学。1520年前后,拉伯雷进入圣方济修道院当修士,潜心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涉猎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著作,并接触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大师吉约姆·布代结识。1523年,作为封建堡垒的巴黎神学院禁止学习希腊文,拉伯雷所在的圣方济修道院也受到波及,开始查抄希腊文书籍,这对已经初具人文主义思想的拉伯雷影响巨大。他愤然离开,转而担任人文主义者、彼埃尔修道院院长德斯狄沙克的私人秘书和他侄子的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学习了哲学、天文、数学、音乐、文学、法律等多个学科,并与狄龙等许多知名学者相识。1530年,拉伯雷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很快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1537年,他再次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深造,并取得了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一系列的宗教、哲学、人文、医学等学习经历,使拉伯雷逐渐成长为博学多才的文化和科学巨人。
1523—1527年,拉伯雷随德斯狄沙克在布瓦杜教会巡视。这次巡视,使他广泛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结识许多知名人物,也目睹了底层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1527—1529年,拉伯雷周游法国中部城市,遍访高等学府,考察各地法庭,拜访人文主义学者,在游历中广泛接触人民、深入社会生活,增长知识,增加阅历,人文主义思想也由此渐趋成熟。这两次漫游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重要生活素材,使他深切了解到法国所处的愚昧状态。1531年,拉伯雷开始用希腊文讲解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的医理格言,研究并宣传希腊医学家的人体解剖术。从医学角度认识人本身,这也构成了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的写作特色。1532年11月,拉伯雷到法国里昂圣母堂医院当医生。里昂是法国的经济、政治、商业、文化中心,拉伯雷在此结交了更多的人文主义者,并与“七星诗社”的领导者之一杜贝莱结为好友。在里昂新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拉伯雷受民间传奇故事启发,以化名写成《庞大固埃》一书,该书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巨人传》的第二部。据拉伯雷本人宣称,《庞大固埃》一书在一个月内比《圣经》九年内的销售量都大,足见当时的影响。但由于该书笔致奇特,且洋溢着人文主义的革新思想,不久便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1534年,拉伯雷又发表了《巨人传》的第一部《庞大固埃之父、巨人卡冈都亚十分骇人听闻的传记》,宣扬注重实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抨击教会、修道院、神学院、经院哲学对人性发展的压抑。1535——1536年,拉伯雷离开里昂,先后三次游历罗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广泛地涉猎了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为他成为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1546年,拉伯雷获得国王的特许发行证,以真实姓名发表了《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后来成为《巨人传》的第三部。这部作品对社会黑暗的尖锐批判和对教会恶行的无情揭露,激化了拉伯雷与教会上层和神学家之间的矛盾,最终不仅被列为禁书,而且出版商也被烧死,拉伯雷不得不外逃,直到1550年才获赦免回国。回国后,拉伯雷先后担任神职和教师工作,在业余时间陆续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部和第五部。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辞世。1564年,在作家去世十余年后,《巨人传》全书最终面世。
拉伯雷的《巨人传》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是一部五卷本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主要讲述的是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代“巨人”国王的神奇事迹。第一卷以庞大固埃的父亲、伟大的卡冈都亚为主人公,叙述了“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出生、成长、学习、游历、抵御外敌侵犯、建立德廉美修道院的故事。第二卷以庞大固埃为主人公,叙述的是“巨人”国王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出生、成长、巴黎求学、游历、与敌人作战的故事。第三卷主要讲述的是由巴汝奇是否应该结婚这一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奇想,并借人物之口讥讽教会的虚伪。第四卷和第五卷主要讲述庞大固埃、巴汝奇、约翰修士为探究婚姻问题的答案而漂洋过海去寻找作为智慧之源的神瓶,以及沿途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荒诞不经,语言也略显猥亵、粗俗,但在整体狂欢的氛围下,中世纪一切神圣的事物都被无情地嘲弄,进而达成以粗俗亵渎神圣的终极艺术效果。
首先,小说以夸张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情怀,展现了“巨人思想”和“巨人精神”烛照下人类的光辉和时代的精神特质。
《巨人传》中,拉伯雷既以现实的笔触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本身,也以激情的方式表现对人和社会的理想愿望,将写实的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有机结合,传递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念和精神,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伯雷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两代巨人的艺术形象,而用写实的手法呈现巴汝奇的艺术形象。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这两个巨人的名字早见于法国民间文学作品之中,作家将人们熟悉的人物加以改造,赋予理想的光辉,创造出在肉体和精神上同样雄健且富于时代价值的典型巨人形象。小说中的巨人们自信地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凭借智慧、勇气以及超人的力量和乐观的精神勇往直前,尽管表面看来他们的形象荒诞不经、不可思议。小说讲述,巨人卡冈都亚在母体中十一个月才从母亲的左耳朵里钻出来;婴儿时期的他每天要喝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要用一万两千多尺布料做一件长衫,长了十八层下巴;要靠一服泻药清除掉头脑中经院哲学教育的有害思想;与敌人作战时,他拔起一棵大树作为武器,毁掉敌人的堡垒、高塔和炮台;他撒的尿变成洪水几乎淹死进犯之敌。而巨人庞大固埃与他的父亲卡冈都亚相似,不仅形体巨大,而且神力惊人。小说讲述,庞大固埃躺在摇篮中时父亲用四根粗铁链都锁不住他,他竟然背着摇篮到处乱跑;率领人马去征服入侵之敌时,突遭暴雨袭击,他只伸出半个舌头,就为部队挡住了雨;在与敌人对战中,他举起巨人首领当武器击败了三百个巨人。小说中的这两代巨人形象是作家按照人的可能性,或者说按照理想中人的形象来创造的。拉伯雷一方面用夸张的想象,抒写着笔下巨人的高大形体、惊人食量、享乐生活;另一方面又热情赞颂和讴歌巨人的力量、自信、学问以及品德。尤其是小说结尾处,当庞大固埃与朋友们历尽千难万险寻找神瓶之际,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喝吧!”法国作家法朗士认为这一情节集中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对人的知识能力和自信力量最充分的隐喻性赞颂,它象征着这一时期的人对知识、真理和爱情的强烈渴望。总体来看,小说中的巨人形象就是作家本人所追求的人文主义者的美好形象。换言之,在以往中世纪所崇拜的神的面前,人的形象首次以夸张和自信的姿态站立了起来,作家以此昭示文艺复兴需要“巨人思想”和“巨人精神”。
与两代巨人形象的塑造手法相比较,巴汝奇的形象则显得客观、真实,更加具有写实特点。拉伯雷既让巴汝奇成为个性解放的化身,同时也让这一形象表现出鲜明的现实特征:一是足智多谋又近乎狡诈。巴汝奇聪明能干,但却狡猾欺诈,向他人借钱时甜言蜜语、好话说尽,一旦钱财到手,再想让他还钱几无可能。二是务实而又自私。巴汝奇对传统道德的说教和社会礼法的约束不屑一顾,为追求现实幸福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在巴汝奇看来,没有钱就是最大的痛苦,因此他看重的只有利益、金钱、享乐。三是具有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巴汝奇虽然经常临危而逃,但他崇尚冒险,与庞大固埃、约翰修士一道航海游历,见识奇人异事,体现出冒险和进取的时代精神特征。拉伯雷用写实的笔法描绘这一人物,使巴汝奇成为法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类型人物,有着鲜明的资产阶级务实特点,诚如拉伯雷本人所言,巴汝奇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拉伯雷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在小说中艺术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德廉美修道院,以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来展现人文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愿望。小说中卡冈都亚和约翰修士共同创建的德廉美修道院,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理想国。修道院位于环境优美、气候怡人的罗亚尔河畔;建筑气势恢宏、设施齐全;图书馆藏有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意大利文、法文等不同语种书籍可供阅读,这一切都与传统修道院形成鲜明对比。修道院内男女一律平等,没有行动限制;男女修士活动自由、装束自由、交往自由;修道院还鼓励人的才智和意志,鼓励人们发财和享受;修道院中的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结婚,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修道院没有束缚人的清规戒律,唯一的院规就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通过小说的描述,可以看出德廉美修道院的灵魂就是个性解放,其所培养的也是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博学、仁智、优雅、宽容的人才。拉伯雷将德廉美修道院展现为新兴资产阶级以人为本的社会原则和理想追求的艺术外化形态,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念和精神表征,同时也传达出人类要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愿望。
其次,小说通过讽刺与笑的艺术的融合来揭露愚昧黑暗的封建社会现实。
拉伯雷承继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讽刺传统,以辛辣、尖刻的讽刺针砭时弊,揭露和批判经院教育、教会和封建司法等对人的戕害,使《巨人传》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这些讽刺带来的既有高雅的滑稽,也有粗俗的嘲笑,在此意义上,《巨人传》是讽刺与笑的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名作。
对待要讽刺的对象,拉伯雷时而以冷嘲的形式加以展现,即表面上看似不加褒贬,实则暗含讥讽;时而又以热讽的形式加以控诉,即直接讽刺和贬斥对象。拉伯雷从现实问题出发,讽刺一切阻碍个性解放和社会发展的事物及现象,对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大力嘲讽。拉伯雷认为教会妨碍人们掌握真正的知识,讥讽说人们碰了《教会集》以后,会染上各种疾病;经院教育使人愚笨,讥讽女王把“五种元素”作为主食,揭露巴黎大学经院哲学的实质;认为教会妨碍社会向前发展,就以塞色修道院遭受劫掠的故事来讥刺,描写当敌人劫掠时,院长和修士们都束手无策,有的靠唱赞美诗和祷告来抵抗敌人,有的靠美丽的辞藻来祈求和平,只有约翰修士一人拿起长柄十字架反击,从中可以看到迂腐的教规和无能的教士。拉伯雷还直指现实黑暗,讽刺封建司法。他在小说中描绘法学权威们的无知无能,开会讨论四十六个星期竟然毫无结果;司法制度弊端频现,诉讼程序复杂、手续繁多、拖延时日;执法者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只要给钱什么事都肯干;法官是非不分,是“穿皮袍的猫”;法律就像蜘蛛网,专肆捕捉小苍蝇、小蝴蝶,却不敢惹大牛蝇,这些都是直斥司法制度本质的表现。
拉伯雷还借鉴中世纪市民文学故事诗、闹剧的传统,把讽刺与笑融为一体。这些讽刺给读者带来或诙谐、滑稽,或戏谑、嘲笑的艺术效果。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写笑比写哭好。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以讽刺来带动笑,将笑隐藏在讽刺的背后,从而使读者在笑中体味讽刺所蕴含的深意。他讽刺经院哲学和经院教育对人的毒害,抓住其空洞无物的特点,让现身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都是头脑空空、目光短浅的可笑形象;卡冈都亚本来聪明机敏,受到经院教育后即变得无知呆笨,最后竟要靠泻药将经院哲学的毒害从头脑中完全清除,这种尖刻的讽刺描写带来无情的嘲笑效果,艺术地揭示出经院哲学和经院教育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拉伯雷进一步通过对巨人奇异而不可思议的行为的描写,形成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彼岸思想相对立的话语形态,为“肉体恢复文字表现和意义” ,巴赫金将这种表现手法命名为“怪诞现实主义”,即“在拉伯雷的作品中,生活的物质——肉体因素,如身体本身、饮食、排泄、性生活的形象占了绝对压倒的地位。而且,这些形象还以极度夸大的、夸张化的方式出现”。 这种描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理主义”和“生物主义”的粗野描写,其确立的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原则与中世纪截然不同,其在文艺复兴时代最典型的意义体现在为人的本能和肉体恢复名誉,这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的极大反动,而就艺术效果来看,它使整部小说充溢着文学意义上的狂欢式“笑”的精神。这种精神充满节日的气氛,体现深刻的民间诙谐文化的实质。
最后,通俗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与艺术感染力。
语言艺术使《巨人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一方面,拉伯雷以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语言格调为基础,注重语言通俗化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变化和创造;另一方面,他将许多趣谈逸闻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结合起来,从而使《巨人传》的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拉伯雷小说创作所使用的语言直接得益于人民群众,得益于生活本身,小说以城市手工业者、商人和下层平民百姓常用的语言作为基调,嬉笑怒骂,通俗易懂。由于小说使用的是法国市民大众的通用语言,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因此一扫中世纪骑士文学和教会文学矫揉造作的文风。
拉伯雷还注重语言的创造性和感染力,他大量使用俗语、谚语、俚语,对社会下层的行话也很熟悉,而且有时他还能自创新词。这使得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极具戏剧性,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感染力强。例如他在《巨人传》前言中就写道:“著名的酒友们,还有你们,尊贵的生大疮的人——因为我的书不是写给别人,而是写给你们的。”这种表述具有鲜明的拉伯雷式语言风格,作家就是以这样独特的语言来传递他的思想和情感的。
法朗士认为拉伯雷的作品是“一座位于人类词汇下面,思想自由的、宽容的大教堂”,“中世纪雕刻家珍视的檐槽喷口、怪物和古怪离奇的场面应有尽有”。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经典之一的《巨人传》明显体现了拉伯雷的这一创作特点。小说通过对巨人的经历和事迹的艺术化描述,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现了16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图景,全面而深刻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丰赡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