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译者登场:茅盾对科学小说的翻译

科学小说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迄今尚未见到公认的定义。《大英百科辞典》把科学小说看作是处理未来的科学发现中产生的人间戏剧、斗争、冒险的小说(郭延礼,1996:70)。根据现有的资料,科学小说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1年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将美国小说家贝拉米(Edward Bellamy)的小说《回头看记略》( Looking Backward )译为中文连载于《万国公报》(1894年出版,又译《百年一觉》),被看作中国近代最早翻译的科学小说。包天笑(1903:1)在《铁世界》开头的“译余赘言”中写道:“科学小说者,文明世界之先导也。……则其输入文明思想,最为敏捷。”表明当时人们引入科学小说的目的主要是输入科学、开启民智与启蒙新知。

茅盾的文学翻译生涯发轫于科学小说。实际上,他一生只翻译过两部(篇)科学小说,分别是1916年翻译的英国小说家威尔斯(H.G.Wells)的《三百年孵化之卵》( Aepyornis Island )以及1918年翻译的美国小说家罗塞尔·彭特(A.Russell Bond)的《两月中之建筑谭》( With the Men Who Do Things )。严格来说,《三百年孵化之卵》属于科幻小说,但科幻小说与科学小说在当时并无明显的区分。如鲁迅、梁启超都把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科幻小说统称为科学小说。这两部译作都刊登在商务印书馆的期刊《学生杂志》上,说明译文的目标读者是以中学生为主,由此可见译者的愿望是为了让学生在读小说的同时了解与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茅盾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这点:“朱元善出了个题目,说《学生杂志》上没有登过小说,现在打算登点小说,要我找材料”(茅盾,1997a:138)。考虑到小说产生的译介背景,特别是当时那些对译介科学小说的呼吁 [36] ,推测茅盾的翻译是顺应了清末民初“经世致用”“科学救国”的思潮。但若以此来作为对他缘何翻译的解释,理据就显得过于简单,因为译者所做的选择不一定是纯粹地追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等,有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如翻译活动中涉及的不同行动者、机构、译者的文化传承等,都可能使译者做出异于他者的翻译选择。对其翻译上的策略考察也是如此。“意译”的翻译规范在清末民初占据主流,但这并不能说明茅盾就被动地屈从了此种规范。从布迪厄的视角来说,只有把译者和译作置于特定的场域中,考察他们在场域中与其他因素构成的互动、合作与竞争关系,才能更客观地理解与认识译者行为。

本章即是将茅盾的翻译置于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场中来审视。通过梳理和分析他早期呈现的个人惯习和翻译惯习、译文的特点、场域中的张力关系,来解释茅盾的翻译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惯习进行了怎样的建构。 FWO8jrX4YUm5RLRlwwq/zGIg1m81AqrnI15DK83cLtFCHpdodoYl2iF9rl27nP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