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百廿变革

刘静、朱华晟、刘宝元 [2]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最初设四类分科学习科目,其中第二类为历史地理类,后来分化出的历史系和地理系均源于此;第四类为博物类,其中有关地矿的部分后来也归入地理系。以此为起算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同龄,已走过了百廿历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地理教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地理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科生课程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和研究大学地理课程体系形成、发展脉络以及相关推动因素,发现高等地理教育的演变过程与本质规律,对说明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历程有重要的印证意义,对指导大学地理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档案记载及相关材料,梳理自1902年以来教学计划中的地理专业课程体系,联系其演变历史,揭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和特征。

一、史地一体化的地理学课程体系(1902~1927年)

从1904年北京师范大学增设的史地类,到1913年的史地部,再到1922年的史地系,“史地一体”既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也是限于时代之学科发展水平,地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一种自觉的学科意识的体现。“史地一体化”“培养爱国志气”,是这个阶段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特色。

从1902年师范馆招生起,京师大学堂就把学制定为四年,第一年学习公共科,包括英、德、法、俄等文(日语人人皆须学习)和普通科学等;第二年至第四年学习分类科。所谓分类科即相当于后来的专业或系,其中第二类为历史和地理类,开设有本国各境、外国各境、地文地质学、教地理之次序方法等课程(熊宁,1987)。1904年,京师大学堂《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拟定的“文学科大学”的“中外地理学门”(相当于地理学系)的教学大纲已经具备现代地理学的架构。此外,该章程还规定进士馆开设地理总论、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界务地理、商业地理等地理课程;译学馆开设中国地理、世界各大洲地理、地文学等地理课程;师范馆开设的地理课程包括:全球大事、本国各境、兼仿绘地图(第一年),外国各境、兼仿绘地图(第二年),地文地质学(第三年),教地理之次序方法(第四年)(熊宁,1987)。这时期的地理课程开设,只为实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结构目标,目的乃“知大地与人类之关系”和“养成其爱国心性志气”(杨尧,1991)。人才培养“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璩鑫圭、唐良炎,1991)。为适应当时倡导的“通才”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将地理与历史课程融为一体,欲通过历史和地理知识之传播,使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1912年颁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刘海峰,2022)。为实现“高深学术”教学和研究,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被大量引进高等教育的课堂,绝大多数课程为“西学各科目”,其教材也是“外国均有其书,应择译善本讲授”。即使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中外地理学门在文学科大学中实际上并未开设,这份“地理学系”教学大纲当时也并没有完全实现(阙维民,1998)。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地理课程所占比例不大,但它是与历史、国文等课程并列的分类课程,体现出《奏定大学堂章程》的要求,强调历史教育与地理教育一体化。1922年,历史和地理部改称史地系。1925年史地系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凸显了地理教育与历史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表1-1)。

表1-1 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史地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如表1-1所示,此时期课程并没有必修与选修分类,所有学生修读同样的课程。从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本阶段地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

(1)历史类课程的学分比例虽然超过地理类课程比例,但两者在人才知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倾斜,因而“史地一体”的课程结构特点鲜明,这也是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2)这些课程基本反映了20世纪初国人对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认识,也说明了当时地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理解人地关系,实现趋利避害,并培养爱国奋发之心与爱国心性志气。

(3)这一时期地理教育没有单设专业,其课程结构没有明晰的学科界限与学科意识,地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地理教育全面发展和综合训练的课程结构。内容集中于区域地理课程,同时开设了教授法、教育行政和地理实习,符合当时“满足中等学校之需要”的培养目标。

因此,源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虽然创办的历史悠久,但它“史地一体”历史渊源使其创立之初的地理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范围内(熊宁,1987)。在“史地一体”的26年(1902~1927年)中,北京师范大学地理课程的设置虽呈现顺应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的特点,但课程以区域地理居多,课程内容侧重地理事物、城市山川、风土人情的描述,地理教学的内容没有本质的变化。

二、学科意识渐趋明晰的地理学课程体系(1928~1948年)

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要“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田正平、商丽浩,2006),在此后至1948年,各时期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几乎与此完全一致。要培养具备学科背景“高深学术”的“专门人才”,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与学科知识体系,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只有在这一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自治权力和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许美德,2000)。

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于1928年独立设系,开始培养地理学专门人才。课程分设地理历史组和地理博物组,前者侧重人文地理学,后者侧重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体现出当时学科发展的主要特征。1931年地理系划归理学院,学科建构从“文”转向“理”,反映了对西方近代地理学的借鉴和吸收。后虽因局势动乱,迁徙奔波途中“史地”再次短暂合并,但整体上地理学科意识逐渐明晰,课程体系设计在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方向方面日益清晰。

对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理学院地理课程进行分类情况统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表1-2)。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理类课程数量明显增加,课程门类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尤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课程的学分接近地理类课程总学分的50%。此外,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教授法正式讲授。开设的地理课程分设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明确规定以地理为主科。与1925年史地系教学计划(表1-1)相比,此版教学计划的学科知识体系逐渐显现,标志着形成了初步完整的师范类地理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表1-2 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理学院地理课程分类情况统计

1933年修订《组织大纲》和《学则》。《学则》规定学制四年(一学期每周授课1小时为1学分),146学分方得毕业,并须有主副科。其中,修养类16分、专业类96分、教育教法类34分。地理类课程可侧重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面的课程,自然地理辅修生物,人文地理辅修历史,课程体系对学科特性与专业构成的体现得更加明晰。

1936年以后,进一步推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一位重要人物是黄国璋先生。他曾于1936年和1946年两次出任地理系系主任,提出了“影响中国地理教育发展,培养优秀地理教师,研究高深地理科学”的办系方针,积极推进了地理系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变革。同时,他还用现代地理思想完善本科教学计划,系统地介绍西方人地关系学术思想。此外,他广招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理学家来系授课,进一步系统地介绍了近代区域地理理论,开设了区域地理学基础、比较区域地理学、北美经济地理、欧洲地理等新课程。

三、奠定现代地理教育基本框架的地理学课程体系(1949~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后经历四次修订(许美德,2000)。与此相应,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地理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也经过多次变更,总的来看,随着专业设置的分化,课程体系更为细化和规范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华北高教委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召开了高校改革会议,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全国各高校普遍实行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从1949年底开始改进教学研究工作,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首要任务,对已有课程重新评估改革。1950年,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的教学原则,学校将全部课目大致分为以下类别:政治课目、教育科学课目(包括逻辑学)、教育技术课目、业务必修课目、选修及补修课目,前三个课目为公共必修课目,后两个为业务课目。

1952年,北师大根据国家要求,全面向苏联学习,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革。1952年秋,教育部委托北师大草拟《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1953年,时任地理系系主任的周廷儒教授负责草拟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计划草案,他和波波夫教授参照苏联列宁师范学院1951年的教学计划,主持制订了北师大地理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拟定的第一个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而且,他还主持制定了“大学地理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由教育部颁布,向全国推广实施。这个计划奠定了我国地理教育的基本框架(周廷儒,1954),对我国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表1-3列出的是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从中可以看出苏联教学计划的系统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然地理课程不仅包含普通自然地理学,还设有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这是基于周廷儒先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综合性的理解,他认为:在教学计划中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单独设置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如果不设置普通自然地理课而只设专课,便不能给学生以整体的自然环境的概念;而若只有普通自然地理课,不设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又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在自然环境中处于高级阶段的有机自然。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周廷儒,1954)。

(2)开设了区域地理系列课程,如世界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外国经济政治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等,这些正是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学所要讲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培养中等学校地理及中等师范学校矿物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能够保证学生知识比较广博、能愉快胜任自己工作(周廷儒,1954)。

(3)增加政治思想、教师教育课程比重,教育学、地理教学法等课程被纳入必修课,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4)受苏联体系影响,全盘否定人文地理学,取消人文地理学课程,仅开设经济地理学类课程。

表1-3 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地理学专业课程类型统计

此外,教学计划确定后,周廷儒先生还领导全系教师开始制订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教学计划逐步规范,且注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课程结构层次逐渐清晰,体系日益完善,并且出现了比较正规的课程大纲、教材,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

1957年,受整风运动影响,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此前建立起来的规范课程体系也被打乱。从1958年开始,包括地理系在内的五个系的学制从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实行半工半读,甚至要求本科生在五年毕业时,达到研究生水平。与此同时,地理系提出建立四个新专业:地理、化学地理、生物地理和气象,学科分类更加细化。课程设置方面,增加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类课程,增强了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但教育学、心理学及地理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被削减,培养中学师资的目标渐趋模糊。以1960年课程体系为例,政治和数、理、化类课程的比例超过一半,地理类课程仅有11门,无教育类课程。

表1-4 北京师范大学1960年地理学专业课程类型统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才培养更是受到重创,从1966年6月至1973年8月,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陷于停顿。

1977年高考恢复,这是中国高校发展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这种历史作用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系克服困难,在全面了解国际地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着力恢复自然地理学,大力发展环境、遥感、自然灾害,扶持带动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上,参照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计划,并增加了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地理学科学、技术新进展的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时开始增设有关古地理与环境演变、环境保护等体现国际科学前沿,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研究特色的选修课程。对北京师范大学在1977年高考恢复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了20世纪50年代的特色,同时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

(1)丰富了教育学等教师教育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类型。

(2)在必修课中开设了数、理、化等基础课程。

(3)恢复开设人文地理课程,除恢复开设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课程外,还逐步开设了经济地理原理、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

(4)设置选修课程,拓展了地理教育课程体系新资源,丰富了地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四、适应“资源环境”需求,建设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行的多元化课程体系(1993~2002年)

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凸显,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满足社会对资源、环境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1983年基于地理系土壤地理、化学地理等教研室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1993年地理系亦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同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下包括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和环境科学研究所两个独立机构。

1993~1998年期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下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其中,地理科学是传统的地理师范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属非师范类理科专业。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地理学报》编辑部于1992年联合召开的“地理教育发展与存在问题”座谈会上,时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和中国地理学学会理事长的张兰生先生指出,面向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理学应发挥处于自然和人文学科之间、具有桥梁地位的学科作用,培养出具有系统观、综合观而又掌握或至少是了解高新技术的一代新人。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高校地理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改变沿袭至今的20世纪50年代的旧格局,拓宽基础,加强实践。传统的地理课程,不论是部门地理或是区域地理,必须减少一些;综合、交叉的课程,方法论、技术训练方面的课程必须增加进去(张兰生等,1992)。自1993年起,为了适应科学与社会需求变化,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地理学人才,在时任系主任史培军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比较重大的调整。表1-5显示的是1993年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表1-5 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学校层面公共课程比重增加,除了传统的政治、外语、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外,增设了图书情报资料检索等技术类课程。

(2)自然地理课程方面,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开设一学年),分为基础和综合两部分,针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作为选修课程,如气候学、地貌学、地质学、海洋地理等。同时增加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评价原理、环境工程学等。

(3)人文地理课程方面,保留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传统课程,同时新增经济学、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法规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房地产开发等。

(4)区域地理课程被压缩整合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趋势凸显。

(5)顺应时代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进步,增设了遥感概论、数据库概论、GIS原理及软件应用等新课程,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199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专业目录,新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其专业面涵盖原来的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也相应地对地理学专业进行了调整,2000年起设立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1年设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这一时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顺应学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理念,和地理学加强服务于解决国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在办学思想上全面实现了由师范性向综合性研究型转化的过程。同时,自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被批准成为“国家理科基地”,更加关注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1997年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恢复了部分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如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同时增设了自然地理学(双语),作为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程。之后逐步新建了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全球变化、流域管理等课程,丰富、优化了课程结构与专业知识体系。

总的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地理类课程数量显著增加,专业特色突出,该阶段地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特点是:

(1)课程设置体现出综合性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通过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和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样化的课程类型,打通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专业基本规格的统一性,又具备适应个体需求的灵活性。

(2)地理类新兴课程增多,体系结构细化,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类传统课程,发展为集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多专业门类的课程体系,反映出地理学专业深化与交叉综合并行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需求。

(3)与时俱进,增设技术类课程,如“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等。分门别类开展实习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三维多元”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地理学课程体系(2003~2019年)

2003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易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主建地理学一级学科和遥感科学,标志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向综合性研究型转型的成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自1996年获批“国家理科基地”之后,经过改革与探索,提出了“三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阶段,秉承前一时期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师范人才的同时,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专业化培养的道路,注重学生研究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地理学专业高级人才。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免费师范生(后改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招生门类从“地理学”变成“地理科学类(国家理科基地班)”和“地理科学(师范生)”。针对这两类学生培养,分别形成科研创新导向和教师职业导向两种教学体系。具体来看:

(1)2003~2006年,分为三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按照资源环境科学类实施宽口径招生,学制四年,要求修读165个学分。

(2)2007~2012年,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需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着力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基础教育人才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北师大地理学在原有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自2007年起,增设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并专门制订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强化了教师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3)2013~2019年,国家对高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按新专业目录执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除保留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名称不变外,将非师范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并按照地理科学类实施宽口径招生。

在此阶段,每个专业都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形成了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结构。通过设置学校平台必修选修课程、院系平台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选和任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类型,既保证按宽口径招生在大一期间统一培养,又兼顾从大二专业分流后按专业有差别地培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学科基础课之外,各专业课程呈现较大的差异。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整合优质的学科、科研、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教学—野外实习—科研实践”立体多元的训练体系,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基础理论、方法与基本技能之外,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要素观察能力、地理数据采集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和地理区域分析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批判思维。以2015版教学计划为例,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6(非师范专业)、表1-7(师范专业)所示。

表1-6 北京师范大学2015版地理科学类课程设置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三个非师范专业)

表1-7 北京师范大学2015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

2015版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1)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打通学校平台课程和相关学科基础课,构建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开设新建设的地理科学导论、地理景观摄影、数字地球、遥感中国、地缘政治与亚太地理等核心课程,提高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统一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的特色突出。重新恢复开设“自然地理学”,该课程把地理环境当作一个连续的、互相联系的、阶段性的整体来进行教学,被定位为地理学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以及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图学、人文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地理、地理统计分析、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均列入学科基础课程。除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外,其他专业不再修读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各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强调本专业内部的知识体系构建与能力梯度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厚度。

(3)在师范生培养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为基础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重视实验、野外实习课程。秉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课程实践环节、野外实习课程等开展地理学野外综合认知能力训练,通过实验课程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开始注重国际化课程教学,开设了全英文课程(“环境与遗产解说”)、双语课程(“流域管理”)、地理学国际联合实习(人文地理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暑期课程班(GIS类课程)。

六、面向“‘四有’好老师”与“领军人才”培养的地理学课程体系(2020年以来)

2016年,地理科学学部成立,本科专业培养保持稳定。2018年,学部启动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强化数理基础和学科基础,秉持面向未来的新理念,增设科学前沿课程。同时,发挥学部制优势,进一步整合学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019年,学校启动珠海校区规划建设,北京—珠海“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全面展开,地理科学学部因此作出本科培养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地理师范本科教育招生培养工作全部转移到珠海校区。2020年,地理学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专设地理科学(励耘实验班),定位于培养从事地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和后备力量。

从202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设有四个地理学本科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励耘实验班)(2021年首次招生);珠海校区招收两个地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分别是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师范),此外还承担地理信息科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招生和培养。

在国家和学校的上位规划指导下,地理科学学部的地理学形成了“一体两翼、各有侧重;师范非师,分别定位”的两校区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时代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面向未来和责任担当的“四有”好老师和地理学领军人才。宋长青部长指出,为了培养好地理学人才,首先应认清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融合发展成为国际新潮流;科学探索的技术融入成为新趋势;原位观测成为学科研究的新手段;人地系统研究成为学科新前沿;需求牵引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其次要认清地理学面临的新技术,包括快速移动网络、广域物联网络、高性能云计算、全景人工智能等,这些都将成为理解科学研究的条件。对于地理学人才培养,应有三方面的定位:第一,要培养优秀教师;第二,要培养地理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培养具有特殊技能、满足社会广泛需求、服务于各个领域的适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也侧重三个方面:针对教师,强调教师教育的培养;针对学术人才,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针对适用型人才,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2020版教学计划体现了这些思想(表1-8)。

表1-8 北京师范大学2020版地理科学类课程设置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励耘实验班)四个非师范专业]

表1-9 北京师范大学2020版地理科学类课程设置
[地理科学(师范)]

该版教学计划中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增加对数理基础课程的标准与要求。非师范专业要求修读第二级别的数、理、化课程,仅次于数学、物理专业。要求修读21个学分的数学课程、11个学分的物理课程和5个学分的化学课程。

(2)重视地理学学科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突出分类培养,以弥补上版各专业弱化地理学学科基础的缺憾,并实施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突出学科特色和前瞻引领,形成结构优化的专业课程模块:面向地理要素对象设置“水、土、气、生、人”的课程,面向空间分析方法开设遥感、GIS、编程类课程,面向地理系统对象设置区域地理课程,面向新时代地理复杂性设置时空大数据、系统科学、统计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面向当今社会需求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如景观生态学、国土空间规划、健康地理学等。专业课程以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科学问题的辨识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提升的学习能力,课程教学上强调问题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方法模型相结合。

(4)强调课程质量提升、规范化管理。严格规范课程大纲与教学内容设计,制定课程大纲的标准结构,除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外,还要求大纲清晰呈现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保证课程内容的体系完整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专业内部课程无效重复。建立课程大纲公开竞聘与审核机制,所有课程大纲面向全学部教师公开竞聘编写,通过专业负责人组织讨论、专家评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三个环节后,方可确定标准课程大纲。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与质量管理,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5)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注重融合思政元素。地理教育既是展现中华大地的自然风光,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课堂。在地理野外实习和课堂教学中将地理国情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制度先进教育融入教学体系是地理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人文地理教育,进一步启迪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自然地理教育,促使学生对中国地理国情有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丰富的自然景观的亲近感,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地理空间信息教育,促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自豪感;通过资源、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前沿科学研究,激发学生勇于上进、攀登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百廿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育始终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师资培养、教育研究、学术研究并重,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地理课程体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努力提升地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东南学术》,2022年第2期。

[2]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39页。

[3] 阙维民:“中国高校建立地理学系的第一个方案——京师大学堂文学科大学中外地理学门的课程设置”,《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4期。

[4] 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熊宁:“本世纪前半叶我国近代地理教育初探”,《地理研究》,1987年第1期。

[6] 〔加拿大〕许美德著,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6页。

[7] 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册)》,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8] 张兰生、李之保、王恩涌等:“笔谈:地理教育发展与存在问题”,《地理学报》,1992年第6期。

[9] 周廷儒:“我对修订后的师范学院地理系教学计划的一些体会”,《人民教育》,1954年第4期。

图1-1 北京师范大学百廿年地理学本科专业名称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演进 xZQgplSN+6urP4BSfymrLvuISjlliCqkQTPy/nxcsVcUhbr6oegA2A1z5xyqro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