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百廿之际,客观回顾北师大地理学科12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建设理念、行进路径和社会贡献,对世人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摇篮,地理学科是“长子”学科之一。1902年,清政府创立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相伴而生,共同成长。1904年设立的史地科,成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第一批招生的学科门类,1928年成立地理系,成为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地理学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具有师范教育的地理系。

百廿沧桑、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时俱进,始终担当地理师范教育与地理研究的先行者。12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教学、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1902年,建校之初,“史地一家”孕育地理学科独立成系,早在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就开始培养史地类人才,标志着地理教育的正式启程;1928年末,当时的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将史地系正式分为历史学系和地理学系,独立设系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此开启了北师大系统开展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时代征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中学、师专地理师资为首要任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以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地理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77年,改革开放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开始了面向国家需求、深化地理研究的步伐,不断强化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并先后于1983年组建环境科学研究所,1993年将地理系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97年组建资源科学研究所。2003年以后,高等学校在国家科学研究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时,不断强化研究平台和机构建设。原机构更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设立了资源学院,新组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与当时的民政部联合组建了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同期,成功申请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七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提升地理学科学研究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成功组建地理科学学部,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培植服务创新的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能力。

百廿求索,教育维新,人才培养,矢志不渝。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最早承担中国地理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其地理教育始终立足高远,遵循国家方针,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爱国之才为己任,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地理学诞生在民族羸弱之时,“史地一体”的设置,以及“知大地与人类之关系”“养成其爱国心性志气”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最早的地理教育是史地课程兼修的。随着1928年独立设系后,地理学从“文”转“理”,其专业色彩凸显,此外,还开设了地理教授法课程,师范类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950年代,以苏联为参照的北师大地理系教学计划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地理教育培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后,受资源环境领域的人才需求牵引,北师大地理教育打破单一师范培养模式,开设新的专业,增设环境、技术类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进入21世纪,实施了“三维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分别形成科研创新导向和教师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2016年以来,学部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课程体系面向“‘四有’好老师”与“领军人才”培养,强数理、重基础,地理教育突出学科特色与前瞻引领,强调课程质量,融合思政元素,北师大地理教育成为中国地理人才培养的典范之一。

甲子轮回,学科演进,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群贤辈出,形成与时代交相辉映的地理教育思想。120年的时代变迁,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理论方法不断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主旨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伴随时代需求,结合学科特征,一代又一代杰出学者不断探究地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形成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教育思想体系,这些地理智慧的结晶既是伴随120年地理人才培养的财富、当下地理教育实践的指南,也是未来人才培养发展的基石。自20世纪前半叶以来,以白眉初、黄国璋、周廷儒、张兰生等先生为代表的先辈对我国普通地理教育和地理教师培养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深入探索,形成北京师范大学现代的教育思想体系。首先,明确地理学科的社会意义,提出地理学是形成国民素质的必备要素,是铸造爱国之心、唤起国民共同的国家观念的学科。其次,阐释了地理人才素养与知识内涵的辩证关系,形成以“学”为基,以“术”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地理教育的视角,指出地理的“学”为地理学的科学素养,“术”为地理学的教学方法。再次,建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学与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打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最后,倡导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地理学实践性特点,形成课堂实践、实验室实践与野外实践相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成了素养目标—研究能力—实践贯通的培养理念。

120年,行稳致远,立足主责主业,契合新时代发展理念,造就一流学科典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创新发展。以提升国民素质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师范教育的质量内涵,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不断贡献学科力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开启地理学科建设的新征程,在不断提升地理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成功申请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形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新构想。提出了“四个面向”的科学研究发展方向,面向未来培养专业和行业领军人才,致力于提升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地理学面向未来的转型发展勾画出新蓝图。

120年,躬耕力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成功培植了厚重而先进的教育思想,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走向社会,在地理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地理科学学部审慎回顾过往历史,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激发更加强烈的动力。

在本书编写之初,学部党委书记苏筠提出这项工作的动议,组织方修琦、邱维理、周尚意、宋长青、高翠微召开筹备启动会议,整体设计全书的章节结构。并由苏筠完成了全书的统稿工作。

编委会人员主要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在职教师组成,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系统梳理了北师大地理教育思想与理念,机构发展沿革,人才培养及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在此,衷心感谢多位老教师提供了资料,并给予了热情支持。本书还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名师先贤们,以及部分曾经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如今工作在我国教育一线的校友们已发表的成果。此外,我们特别邀请了如今活跃在国内教学、科研领域的部分优秀校友撰写专文,为本书增光添彩。在此,本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对各位作者和校友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


2022年4月 o1tM+LccAf9Bam9amZsaKNYFIE1zhpiQ7Ti0tQUcfmImemeH1efh3Y8u9HvZKJ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