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实用而科学与为科学而科学

自培根与笛卡尔以来,人们都倾向于举科学之效用为据以证明科学的正当性。笛卡尔就把以下诸种效用视为从事科学的决定性动机:节约劳动的设备、人类需求的更好满足、健康状况的改善、政治与公共生活的高效,最后甚至“科学道德”(scientific morality)的产生。但如果更细致地考究起来,我们不难看到,所有技术上的实用性均有其局限;在广袤的人类潜能的王国,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片领地而已。其次,那些重大的基本发现显然不是出自对它们日常用途的考虑。这类发现是在丝毫没有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做出的。它们从我们既不能控制也不能预知的锐意深思的意识层面里涌现出来。在一大堆特定的发明里头,只有当理论的根基一旦打好,富有成果的应用才是可能的。从事研究的精神和从事发明的注重实效的精神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肯定,为科学的效用或为科学服务于实际生活目的的权利辩护是荒诞不经的。这样做对某些科学分支来讲当然有其意义。但实际效用不能是科学全部的或者唯一的意义。这是因为对某种发明的需要产生不出科学(那些伟大的发现者总体而言通常都不是发明家)。单单发明自己并不能保证科学研究长盛不衰。

有些人则为科学正名,严正地声称科学是自为的,以此来抗议科学相对于技术、相对于改良生活状况的附属地位。

不消说,就科学表达了人对知识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渴望来看,它确实是自为的。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望本质上要先于所有功利的考虑。因为降低到实用层面的知识就不再是知识的整体(whole of knowledge)了。人对知识的基本需求是绝对不会受历史上任何一个教育模式左右的。在历史上可见的教育模式里面,知识的估价,专门是从公认的标准和格套的立场,是从它能否依据既定的模式来造就全面的人的立场而做出的。与之相比,朴素的好奇心,即那种天真的、企图一窥新奇与未知事物并且企图通过实验及其结果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它们的愿望,更便于保护人们求知心切的最初的新鲜气息。然而好奇心仅仅只是触及了事物,还没有把握住它们。它的兴味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它能够化作知识的一个要素之前,须得先经过一番脱胎换骨。

经过这样一番脱胎换骨,好奇心将不再需要来自任何方面的认可,相应地,它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也因此而变得不再斤斤计较。人只有投身于求知的事业,他才可以在天地万有中卓然树立,自居为人。他会愿意独自面对这种求知所带来的后果。他之所以会不计个人得失,甘冒这个风险,是因为真理就是对他的酬报。确实,我们自我认识的深度,只能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周遭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认知的不同层次与各类变种,在多大程度上把形形色色的思想与行动归结到理性的格套(intellectual formulation)中来考虑。

人类基本的求知欲望与不学无术、沾沾自喜的装腔作势势不两立,那只会把人拉入餍足于虚幻安宁的迷魂阵中。它与腹中空空的唯理智论,与凡事都麻木不仁因而也无意进取的虚无主义势不两立。它与自不量力的、将求知混同于平庸的对事实与“结果”的一知半解势不两立。求知所要求于人的义务既如此之严苛,人所能得到的唯一满足,就是有望超越已有的限度,把知识的范围推进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自为的科学”这样一个俗语,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迫切而无条件的渴望。但是它也被随便一个什么事实发现,被任意一种新方法的成功运用,被任意一种知识的扩充,被任意一种科学消遣(scientific occupation)滥用了,以此来为自身的价值张目。混乱随之纷至沓来。有未经清理的主观臆断的事实堆积,有科学与大堆不相干材料的纷然杂陈,有专家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沾沾自喜,有一直迷失消磨在纯粹事实的正确性中的“流水线”式学习方法的洋洋自得。由于变得机械化,也由于被抽空了所有内在和人性的意义,科学也已经在要求拥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变得面目全非了。

“自为的科学”这一箴言现在正声名狼藉。过分乞灵于科学招致了对它意义的全盘否认。据称科学可以服侍任何一个主子,可以像妓女一样人尽可夫;据说它让人心灵空虚;据说那是一道与世道人心风马牛不相及的流水线;尤其是,据说它一直在消磨时间做无用功。

这些指责,对于变了质的伪科学着实是一针见血,但对于人类基本的知识追求来说却是文不对题。如果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来说,知识的极致就是目睹上帝的显现;如果事情就如黑格尔一本正经说过的那样,逻辑思辨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宗教热忱的行为;如果即便连逻辑实证主义者(logical positivist)都承认有不可知事物的存在,那么我们也同样能够体验人类获得真理的满足感。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思考世界的真谛。现代人仍然非常激切地感受到那亘古不变的智慧,即,除了探寻真理,没有什么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即便对于那意义是什么和它的蕴涵为何,我们难以有确定的把握);没有什么能够不被我们的求知热情征服;还有,最关键的,生活期望把自己置身于思索的基础之上。这些古老的、不能被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替代的洞见,见证了人类更高的本质。

达到这些结论的唯一津梁就是科学。而符合这一意图的科学,它的本质仍然是有待澄清的。 mquS4AW5Y3t4OXLLKu4M+/QWIuoXas3VrlVyqjQxvCCZGXPDXEj19b4oIynG5/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