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题

《滦阳消夏录》卷一第十六则故事:天津某孝廉同几个朋友在外踏青,远远看见柳荫中有位少妇经过,便邀友人追逐,言语轻薄。少妇并不答话,急忙往前赶路。这些人中,有两三个人跑得快,先追到了少妇。这时,少妇腾地从驴身上下来,笑嘻嘻的,看上去很愿与这些人交欢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孝廉同其他几个人也追了上来。仔细一看,孝廉发现少妇竟是他的妻子。孝廉羞愧难当,边怒斥着,边要打少妇。少妇不予理睬,嗖地骑上驴背,换了一副面孔,用鞭子指着孝廉大骂:“看见别人的妻子就百般调戏,看见是自己的妻子就恨成这个样子!你读圣贤的书,一个‘恕’字还没能悟透,怎么会在登科录中挂名呢。”再看孝廉面如死灰,僵立路旁,两腿打颤,已迈不开步伐,害怕自己遇到了鬼魅。

◎ 简论:所谓诚信,即真诚、诚实、守诺、讲信用。通俗地说,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作为一种品行,在于内靠修悟,熟读经书,诚信于胸;外化善行,时时处处警醒自己,绝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盗名欺世。因此,诚信的修养程度与人的身份地位存在很大关系。但有时这种关系又不是绝对成正比的。所以,古时的人把那些道貌岸然者(假道学者)说成“满嘴仁义道德,肚中却是男盗女娼”。这则故事中的孝廉做了这方面的教材。本来,当一个孝廉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了孝廉首先要有一定的学问,且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让人尊敬服气,为人表率。而这名孝廉表演了一番无赖嘴脸,自己无耻,不思己过,却要加罪于妻,其真实用意是怕伤自己“脸面”。这位孝廉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用自己的恶行暴露了内心深处的肮脏,是自己对自己做人规则的背叛,不是一句虚伪所能概括的。他在自欺欺人。应该说,纪晓岚记述这则故事是对假道学的一种讽刺。但作为现代人,应该从中体会到:无论处于什么阶层,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正确对待自己。任何违背道德、玷污操守的行为,都有可能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相适应的事情,让人误解,甚至受到指责。

《滦阳消夏录》卷四第十六则故事:有个山西富商住在京城客店里,准备援例捐官。一天,有个穷老者来访,寻求富商帮助。富商以捐官用款为由拒绝。老者愤而不平,就对众人讲述了曾帮富商的旧事。富商听了老者的叙述仍无动于衷。同房中一江西姓杨的问富商是否有此事。富商点头认可,只恨自己力薄不能帮忙。杨说:“如果有人借你百两银子,不要利息,你肯拿这借款报答老者吗?”富商勉强答应说:“愿意。”杨说:“你写个借据,我借你百两银子。”富商迫于众议,写了借据。杨从破旧衣箱中取出百两银子交富商。富商极不情愿地转交给老者。杨又置办酒饭,请富商和老者。饭后老者称谢而去,杨几天后也移走他处。富商检点箱子时发现少了百两银子,无处查问。还少了一件狐皮衣物,却留有当票一张,写着钱二千,约合杨备酒饭所花费用。富商才知杨是一术士,戏弄了自己。同房舍的人都暗自发笑。富商极为沮丧,住了几天搬走,不知去往哪方。

◎ 简论:诚信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所有真善美的言行都可称之为诚信。所以,作为一个诚信之人都知道“知恩图报”。诚如“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在困难时,需要的是安慰,哪怕是一句话,也会令当事人铭记于心。故事中的富商面对一个向自己求助的老者,表现出的是冷漠。更有甚者,当得知面前的老者曾是数年前帮助过自己的人,仍未能幡然悔悟。而是只在杨某同意借给他钱的情况下,不情愿地从杨某那里借得百两银子给予老者。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可喜的是,这个山西商人最终却丢人又丢财。可惜的是,山西商人最终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反而认为别人与他过不去,在戏弄他。事实上,山西富商在拒绝帮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者,并不一定受到损害。纪晓岚之所以叫其丢人伤财,无非是告诫人们要记住“知恩图报”。“同舍者称快”可谓生花一笔,点出人们对山西商人的行为也是不赞成的。说起知恩图报,纪晓岚是深有体会的。他的曾祖纪钰和曾伯祖景灏都经历了乱世,并且在战乱中被人相救。纪晓岚的祖辈们已将“知恩图报”的观念一代代传承下来。在物质异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某些领域,人们更应记住“知恩图报”这一传统美德。

《滦阳消夏录》卷五第一则故事:有个叫郑五的人带着母亲和妻子从外地流落到河间,以做木工活谋生。后来,郑五大病,临死时嘱托妻子:我什么没给你留下,你又没有挣钱的路子,没有了我,老母亲会冻饿而死。你我说好:“谁能答应养活老母,你可改嫁他,九泉之下,我不会怨恨。”郑五死后,妻子照他的话办了,老母得以生存。但妻子和后夫在侍奉老母时,稍有怠慢,就会有各种怪异声响出现,提醒妻子曾与郑五有约。妻子和后夫不敢怠慢老母,直至老母寿终正寝。

◎ 简论:判断一个人是否诚信,关键在于观察他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承诺是否遵守,是否付诸行动,是否千方百计实现承诺。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某事的实现,彼此间订立一个“约”,这种约不是说说而已,而要说了就去做。说到“约”的内容和影响,西方人最典型,他们信奉的“圣经”处处体现“约”,上帝与人约,人与人约。我国古代对此虽不像西方人那样,但人们也同样非常重视相互间的承诺。“一言为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古语都是这个意思。故事中的郑五为了不使老母冻饿而死,在“夫权统治”,女子从一而终的社会背景下,与妻子订“约”:只要有人肯赡养老母,妻子即可改嫁他。所以妻子后来改嫁了,后夫也要和妻子一起履行这个“约”。恰恰说明,这个“约”成了妻子和后夫如何对待郑五母亲的监督之眼。所以,他们一旦稍有怠慢老母,就会有异响警醒妻子和后夫不能毁“约”。当然,纪晓岚作此文不一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论述,他在强调一种孝道,对郑五是肯定的。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从一而终”思想的间接批判。

《如是我闻》卷四第 18 则故事:有位额鲁特(蒙古族)妇女,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死了。她年少寡居,生活艰难。因她貌美,说媒者很多。她辞谢媒人说:丈夫早死,公公年迈,无人抚养。等我把公公养老送终后再谈改嫁事。又有人情愿入赘代养公公。她又辞谢说:男人脾气没有准绳,不能过分相信,万一日后和公公不和,那时后悔怕已晚了。就这样,少妇辞谢了多家提亲者,自己辛辛苦苦,一心一意侍奉老公公。老公公安享晚年竟胜过了儿子在世的时候。过了六七年,老公公寿终正寝,少妇披麻戴孝营办丧事。丧事已毕,她在坟前痛哭一场,然后,换上鲜艳的婚服,登车改嫁而去。众人叹息她没有终身守节,却都承认她是一位孝妇。

◎ 简论:从这则故事,读者会从额鲁特女身上体会到诚信不仅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位额鲁特女深知当自己与丈夫成为一家人后就把丈夫应尽的义务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不论是其夫在还是不在,都是如此。当她的丈夫死后,他把这种义务和责任看得更重,以致多次拒绝他人为其说媒,目的是赡养公公。她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翁温饱安乐,更胜于有子时”的目的。可以说,她是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换取了自己公翁的幸福晚年。其态度真诚纯洁,行为高尚。她的丈夫和公翁并没有要求她承诺什么,她也没有向谁许诺这样做。所以,当她尽完赡养义务后,“易彩服乘车去”,另嫁他人。让人看到的是额鲁特女真诚待人,完成使命后的轻松和自足。也许,纪晓岚记述这则故事,旨在宣扬孝道,或者在暗示妇女改嫁观的变化。但我们不妨从额鲁特女身上看到一种精神:诚信既是一种责任,为了尽责,人必须守信。

《槐西杂志》卷一第七十一则故事:陈裕斋说:有个人借住在道观中,与一狐女相好,狐女每晚都来相会。突然,有几天,狐女不见踪影。这天晚上,狐女又来相会,这个人问她为何几天不来。狐女说:“观里新来了一个道士,人们说他是神仙。我害怕他有仙术,暂避一时。今夜,我变成一只小老鼠从墙缝中偷看,发觉这个道士不过吹牛骗人,没有仙术可言,所以仍来会你。”这个人又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法力呢?”狐女说:“假仙假佛,技巧只有两种:一种是故作镇静沉默,深不可测;一种故作颠狂,神仙附体。其实,真正镇静沉默的人,一定纯厚庄重,安静自然,凡是装腔作势的就是假的;真正依托癫狂状态的人,也一定行为真实自然,凡是东张西望、神情不安的就是假的。这好比你们文人故意求清高的名声,或孤僻刻薄,让人怀疑此人拘谨;要么借酒骂人,使人怀疑此人狂傲,都是同一种方法啊。”当时,大家都在钱稼轩先生家中喝酒,先生说:“这只狐狸眼光明亮如镜,不过说话太刻薄。”

◎ 简论:这则故事,寓意深刻,百读不厌。纪晓岚把当时比较普遍的假道士骗人取利的现象作了概括性描写,而统称之为“假仙假佛”。借狐女之口道出了这些人的骗术无非沉默不语故作高深或假托癫狂,目的在于遮人耳目,使人摸不清底细,琢磨不透。所以为“假仙假佛”,在于违背诚信,为人不老实。文中的狐女还把文人的劣根性即虚伪进行了揭露。其实这也是纪晓岚借狐女之口对假道学者所做的讽刺。“假仙假佛”者就在人们中间,而人们自己却都看不到所谓“仙”或“佛”的假。其假的表现却被人的异类狐女看中言破。难怪人称“狐女眼亮如镜”。这则故事,有非常强的现实性。我们周围仍然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有些为文者言过其实,名不副实;个别为官者,台上台下判若两人;一些为商者奸诈使骗等。把某些领域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互不信任,相互提防。面对这个故事,面对我们的异类狐女的论断,现代人当认真反思,虚假和骗术,瞒过一时,瞒不过一世。

《如是我闻》卷四第二十八则故事:鞠庭和说:有这么一个人,哥死后,他无情侵吞了哥哥留给孤侄的财产,逼得侄儿几乎无法生存。一天夜里,他们夫妻俩正在熟睡中,忽然梦见死去的哥哥仓皇而来,向他们大喊:快起来,着火啦!夫妻二人梦中惊醒,急忙在烟火中跳窗而逃。喘息未定,房屋呼啦一声坍塌,险些丧命。第二天,他们急忙召唤侄儿,如数退还了所侵吞的财产。人们很奇怪,他怎么由坏变好了呢。他痛哭流涕,向人述说了哥哥托梦相救的经过。众人也为之慨叹。

◎ 简论:兄弟如手足。然而,钱财之力致弟不仁不义,何言手足之情。那么,兄弟如此,何况他人。所以,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取各种各样的利益,巧取豪夺、欺瞒诈骗等一出出闹剧的上演不仅有了角色,而且也有了热心的观众。根源在于私利成为人们虚伪、不诚、贪婪的诱因。当一个人不能抵挡来自物质的、名利的、精神的诱惑时,就会视诚信如草芥,潜意识层中的自私自利就会如冲出牢笼的瘟疫,完全击垮诚信为本的理性和良心。故事中的弟弟因贪财而无视骨肉情分,无真诚信用可言。若非兄长托梦相救,这个人还会心安理得于侵吞了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纪晓岚生活的年代,诚信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纪晓岚对这种缺乏诚信的人仍寄希望于他的良心发现。所以,他在故事中设定一个情节,在大火即将烧死这个人的时候,却梦见哥哥相救,使得弟弟“幡然悔悟”。多少有点理想色彩。事实上,惩罚或者约束如这个弟弟的行为,道德的力量十分有限,更多地靠法制教育,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我国的合同法、民法规范、婚姻法等法律都规定了“诚实信用”“互相忠实”是人们在从事相关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法律原则。那些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纪晓岚泉下有知,当更加欣慰。

《姑妄听之》卷一第 33 则故事:季沧洲说:由个狐仙居住在某人家的藏书楼里,几十年如一日,为主人服务。狐仙经常和人说话,但从不现形。他的语言往往切中时弊,令人佩服。有一天,主人家又宴请宾客,所约酒令:每人要说一样自己所怕的人或物,毫无道理的罚酒,所说之事并非自己独怕的也要罚酒。有人说,我最怕那些虚张声势的假道学家;有人说,我最怕那些冠冕堂皇的名人;有人说,我最怕那些为富不仁的阔人;有人说,我最怕那些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人;还有人说,我最怕那些过分谦卑反而显得虚假的人;有人说,我最怕那繁琐周密的礼法;有人说,我最怕那些缄默慎重,往往欲言又止的人。最后问到狐仙最怕谁?

狐仙说:我怕狐。

众人一听为之不解,问狐道:“人怕狐,还算有理,你本是狐之同类,为什么怕狐?”

狐仙用略带几分讥讽的口吻说:“天下最可怕者,莫过于自己的同类。凡是争夺家产的,必是同父之子;凡是争宠斗艳的,必是同夫之妻妾;凡是争权夺利的,必是同僚之官员;凡是争夺利润的,必是同一市场上的商人。这些人,因其利益相近而互相妨碍导致互相倾轧。射猎野鸡的必以野鸡作为媒介;捕鹿者必先以一只小鹿作诱饵。凡施反间计,必与被反者是一类人,如果不是同类便不能投其所好,趁虚而入。所以,我怎能不怕狐呢?

在座的宾客中,有许多人曾经历人生艰险,都以为狐仙所言极是。

◎ 简论:这则故事,生动活泼,观点明确。整篇围绕“怕”字做文章,引人深思。我们也常常想,人生天地间最怕什么?可能会有无数个答案。故事中在座的宾客提出了“所怕”的各种人或事物。那么,这些宾客的观点不能完全说错,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狐仙看来,在坐宾客所言怕者,均没有一言中的。狐仙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他提出了“天下最怕者,莫过于自己的同类”。于是,狐仙列举了大量毁于同类的事例。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最怕什么?正因为在坐宾客听了狐仙的言论,想起自己曾经历的人生艰险,都以为狐仙所说是有道理的。从狐仙提出的观点到狐仙对自己说法的论述占了很大篇幅,让我们看出纪晓岚仿佛也是站在狐仙的立场上的。其重点还是说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相处,是以诚相待,还是互相妨碍、互相倾轧。甚至发问那些亲近如肘腋、情同水乳交融关系的人们之间,为什么还要包藏祸心。二百年前,纪晓岚身为朝廷要员,所接触的现象可谓复杂而无情,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也是有感而发。那么,二百年后,纪晓岚所提出的这一命题,仍值得人们思考。因为他在该文中所列举的种种可怕的人和事还没有消失,而且在某些程度上更加严重。所以,当我们读到这则故事,一定会与纪晓岚产生共鸣!也许,我们同样困惑于自己曾遇到过的可怕的人和事。作为人类,什么时候不再彼此戒备,相互间以诚相待,到那时也就会无怕可言。

《姑妄听之》卷一第五十一则故事:表叔王月阡说:他们附近村有个某甲买了一个妾,两个月后,这妾就逃跑了。这个妾的父亲却认为他的女儿因某甲妻妾间争风妒嫉而被杀害焚尸灭迹,把某甲告上官府。恰好,审案的县太爷曾因纳妾逃跑吃了官司,惹了不少麻烦。如今,他一听是逃妾案,就旧恨复发,严刑逼迫这位逃妾之父承认转卖了女儿。因逃妾之父以死相拒,该案不了了之。

某甲的小舅子就住在临县。一次,某甲的妻子去住娘家,听说弟弟纳了妾,想见上一面。等见到弟妾,原来这个弟妾就是某甲的逃妾。小舅子得知她是姐夫的逃妾,不肯再留他,某甲却因为她陪过小舅子,也不要她了。某甲领回逃妾,鞭打惩罚后,把她配给了年老的奴才,一直到死。

富户打官司往往牵涉到深闺的隐私,影响到家风与名声。这样的官司不可能立即了结,可又碰上糊涂县官,也不能判断逃妾隐在何处。事有凑巧,这个逃妾却落到了某甲小舅子手里。可见,造物主的安排有多巧妙!

◎ 简论:一个案例,一则故事。纪晓岚在这则故事中为两个人物画了像。其一,某甲小妾的父亲。他因女儿从夫家逃走,为讨说法,告官当然可以。但告什么,以何为据,是否考虑某甲的清白和事实真相。这位逃妾之父并没有研究,而是以怀疑为依据,捏造罪名,以“某甲妻妒杀”罪告于官府。其二,审理此案的县官。面对这个案件,他没有深入调查,掌握案情,而是感情用事,因自己的经历,痛恨如逃妾的人,强加罪名于逃妾之父。这两个人物的共同之处在于主观臆断,不尊重客观事实,对他人极端不负责任。其结果是害人害己。当然,纪晓岚所以创作这则故事,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夫权思想,因而对逃妾的逃因和过程无兴趣记载,而是记载了逃妾的下场即被卖给一老奴才作了妾。似乎在告诫那些做妾的人们,只要为人妾,就要按照妾的规矩行事。既然已为人妾,就没有出逃的道理。在纪晓岚眼里,这也是对为妾者的诚信要求。

二百年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纳妾制度早已废除。但是,这则故事的现实意义在于让读者从逃妾之父和县官身上体悟出,在社会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他人真诚负责、实事求是。

《滦阳消夏录》卷四第四十四则故事:某先生死后,家里积存了很多古玩玉器。孤儿寡母不知道这些东西值多少钱,就找某先生生前的一位好友估价去卖。这位朋友故意把价钱定得极高无法出卖。等寡妇一家生活困极,他便乘机以低价购买取利。过了两年,这位先生也死了,他的孤儿寡母也不识货。这位先生生前的一位朋友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从中取得古玩玉器。

有人说:上天之道喜用循环,所以一切事物都会去而复返。这后一位朋友是效法前人的故技,按说罪应小一点儿。

我说:这不过是个使人听了痛快的说法。说说可以,但不足为训。如果因其为效法而减罪,那么盗贼有罪,难道他的同伙罪会小些吗?

◎ 简论:简洁明快,笔法淋漓,寓意深刻。某先生死后,珍宝玉器,被朋友稍用小计据为己有。但可怜的是,这位谋友财产的人死后,却被朋友用了同样的方法而将其财产谋取。是天意如此,还是人力所为?纪晓岚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目的在于劝惩教化。有的篇章用因果报应的结果来警示那些道德缺失者。这则故事正是告诫人们面对他人财产,决不能起非分谋取之心,即便侥幸获取,也会失去,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些人对骗人者有所开脱之时,纪晓岚态度明朗,以同伙盗窃罪不能减罚加以讽劝,可见纪晓岚对这些人的低下德行是不屑一顾的。

由此,联想到社会现实中,一些人对诚信的理解和态度值得人们反思。有的认为,我是诚信的,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观点不利于全社会诚信环境的培育。应该说,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要诚信不能以他人诚信为前提。越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社会环境中,自己越应该诚信。让别人信赖你,在你面前不敢违背诚信之道。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把,骗来骗去”,到头来,不是双赢,而是皆输。因此,任何人面对诚信,应该是积极的实践者,而不做消极的等待者。

《姑妄听之》卷三第五十一则故事:我祖母的妹妹张夫人病危的时候,环视四周看护他的人,说:“我不行了。听说快死的人能见着比自己先死去的人,我已经全见着了。”说完,像是想起什么,长叹一声,说:“我错了,我真是大错特错了!”家人也不敢问其中的缘由。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更加清醒,把儿媳们都叫到床前,告诉她们说:“我一贯认为丈夫一家的人对我疏远,娘家人对我特别亲。今天我就要走了,来接我的人全是丈夫家的人,娘家人却一个也没有。我总以为:女儿要比儿媳妇亲得多,可今天,去世的儿媳妇全来接我,死去的女儿们却一个都不露面儿。想起我平日的作为,真是远了该亲近的,近了该疏远的人。我已经是错了一辈子了,你们可别跟我学,再错下去了!”

妇女们存有偏私之心,至死而不知省悟的,为数不少。张夫人是位大智大慧的人,所以能做到死到临头幡然猛醒,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 简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某些故事能成为经典,在于纪晓岚创作的真诚。像这则故事堪称“人性复归”的极好教材。纪晓岚不护短,不惜叙述自己亲属的“隐私”,来教益他人,这是何等的真诚。故事中的主人公张夫人亦可谓勇气可嘉,纪晓岚称之为大智大慧之人好不过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张夫人临终时,不交代身后事,而偏偏坦白埋藏在心中的偏私,认为自己以自己的亲族为亲,而疏远夫族亲属的认识是大错而特错。告诫儿媳要吸取教训,切莫学自己。

在此处,纪晓岚仍宣扬夫权思想,女子以三从为美德。也许在张夫人心里,他一直以为自己娘家亲近而婆家疏远自己,这是基于血缘的远近决定的。但身为婆家的一员,自己生活的经历使自己改变了这种看法。难能可贵的是,她临死却将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公之于众,而没有将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带到棺材去,这是需要勇气的。

这则故事,暗含着为人处世的真诚原则。人们无法知晓别人心中所想,当一个人与人同事时,假如心中有私,敢于坦白并加以改正,这个人不仅是勇敢的人,还是一个受人尊敬、为人真诚、值得信赖的人。张老夫人尽管把埋藏了一生的私心在临终时说出,仍然受到纪晓岚的赞美。 eUvYNYH+vuEZj/JfE/nuAUoZxInuk+GgQBNOAsGAJZiKtcp1TlPgx+sXx1932e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