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纪晓岚思想五论
——《阅微草堂笔记》思想内涵初探

摘 要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载体。纪晓岚以写实笔法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社会万象,表达了纪晓岚关于人性、信仰、宗教、制度和异化等问题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 :思想内涵 人性 信仰 宗教 制度 异化

纪晓岚以“著书者之笔法”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下称《阅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读者来讲,笔记这种体例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容易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更能发挥文学的认识、评价和教育作用。《阅微》中的近 2000 则故事独立成篇,各有论点,为读者阅读欣赏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把《阅微》作为历史资料来看, 以研究纪晓岚所处时代的风俗人情; 也可以把《阅微》作为哲学论著来看,以认识纪晓岚的为人、为官的处世方式和生活原则;也可以把《阅微》作为文学作品来看,以欣赏和理解纪晓岚笔下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各种形象。基于此,笔者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围绕《阅微》所体现的人性、信仰、宗教、制度和异化等五个问题,来解读纪晓岚相关方面的思想内涵,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人生哲学的大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定位和思考即处在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中。有哲人讲,要了解人性,读一流作家的作品,而要了解国民性,就要读二流作家的作品。以此为据,要了解纪晓岚关于人性的思想,就可通过阅读《阅微》来获得。纪晓岚在“追录见闻,忆及成书”创作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构的鬼狐世界。相对纪晓岚所处的现实世界,这个鬼狐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化的,其理想内容取决于鬼狐世界的主体即鬼狐们的善行和义举。而纪晓岚笔下的现实世界的主体即人自身却打着封建伦理价值道德观念的幌子,为了满足私欲,上演着各种各样的丑恶剧目。鬼狐世界的善和现实世界的恶成为鲜明的对比。

在对善的肯定和对恶的批判的思辨中,达到了作者“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之所以如此,这是基于纪晓岚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虽然没有给人的本质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人性善恶的争论上。如孟子的“人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混淆论”等。曾和纪晓岚共过事的戴震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主张“欲根于血气,故曰本性也”。当然,纪晓岚在《阅微》中体现的人性观念,仍然涵盖于善恶的大论域之下。但是,纪晓岚对鬼狐世界中的“善”和现实世界中的“恶”的深层原因做了探讨,将人性的善恶纳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他指出了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利益面前表现出的劣根性和贪婪性;他尽可能地把在现实领城中所能表现的人们为了追逐私利的言行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而又尽可能地把鬼狐世界中的义举、善行充分表现出来。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人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善恶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人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诸多因素。纪晓岚在提醒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本质的前提下,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与人性紧密相联的两个大问题。

第一,关注居于下层地位者的命运。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价值,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即形成了上下尊卑、男尊女卑等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关系,使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会受居于上层地位的社会阶层的奴役。《阅微》以大量篇幅描写妇女和奴婢被虐致死的故事旨在启迪人们反思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思考这些处于下位受奴役下层人物命运应该如何?纪晓岚大胆肯定了如郭六一样的妇女形象。对明晟一样的下级官吏寄寓予了很大希望。更为重要的是,纪晓岚对民声和民心予以关注。《姑妄听之(一)》中记载:有州牧以贪横伏诛,既死之后,州民喧传其种种冤报,至不可殚书,余谓此怨毒未平,造作之讹言耳。先兄晴湖则曰:天地无心,视听在民,民言如是,是亦可危也。 不足百字的故事描述了对州牧因贪横伏法存在的三种观点:民人则以因果报应来看,纪晓岚则认为怨毒未平,造作讹言,先兄晴湖认为“天地无心,视听在民”。按说贪官被惩是寻常事,为什么纪晓岚却唯独对此事予以追忆录文。笔者认为,纪晓岚非常重视民心,借其先兄晴湖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第二,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西方文化强调自然的作用,注重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我国古代文化虽然主张“天人和一”,但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等问题。《阅微》很多篇幅论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动物的消费存在非理性因素,批判那些“折磨动物而后快”的现象,大力宣扬“狐”等动物对人类的有益启示。《阅微》卷六中叙述了牛因主人赎回报恩,保主而斗盗的事件。纪晓岚以形象化的语言告诫那些“以屠为生”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应从追求一己私利到过度役使动物的心态中解放出来。《滦阳消夏录(四)》记载了“屠者杀驴而求利”故事,驴的惨状却不能引起屠者的怜悯之心。 纪晓岚希望用屠者的结局能够教育人们如何善待动物。从深处讲,纪晓岚所以记录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目的在于启迪人们要正确善待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自然界对人类的作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关于信仰

信仰是人生终极目标的信念,是人生目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总括,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于他的社会地位,所属阶级或阶层,经济基础以及家世等因素。因而,信仰是有阶级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信仰因人而异。一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都会创制、倡导、引导人们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固定的信仰,即统治阶级认可的指导人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流思想。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都会对这一主流思想有自己的标准和态度,其关键在于对这种信仰的服从程度如何?如何围绕这种信仰去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实施相应的社会行为。纪晓岚在 200 年前即作了这方面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些观点。

其一,极力维护,坚决捍卫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纪晓岚在《阅微》中从不同的角度教化人们如何按照儒家传统观念活动。极力歌颂那些符合儒家思想的善行,而揭露、批判那些违背儒家思想的恶行。试图使已经被破坏或者即将被破坏的儒家道德观念得以恢复、重振。

其二,对信仰做理性的思考,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的,事物是矛盾的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理论只有随历史时代的发展而显出活力。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体系影响中华文明之长之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它所表现出的劣根和落后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一些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纪晓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开文字狱之嫌创作了《阅微》,以表明他对信仰即对自己所一直维护、捍卫的儒家体系进行了描述和评论,足以说明纪晓岚没有使自己成为自己所维护和捍卫信仰的“绝对牺牲品”。他敢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揭露和批判这种信仰的不合理性,使我们看到了“人前正人君子为人师表”,背后却谋寡妇田产的两位塾师的虚伪嘴脸;满嘴仁义道德,而背地干着欺男霸女的无耻僧人,等等。纪晓岚极力维护其信仰,同时又对其信仰作深刻的反思,充分体现了思想认识的辩证性。现在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其三,主张学术包容。纪晓岚积极提倡人们要极力维护和捍卫儒学体系。同时,他又论人欲恕,待人以宽,主张学术包容。在纪晓岚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深受孔孟哲学影响,唯我独尊,视其他思想为异端。纪晓岚对这种学术风气做了相应的思考。他广泛吸取其他学说的精华,如他主张儒释道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相互借鉴性,甚至对一些技艺杂学的作用也做了肯定。《如是我闻》中讲到《宣室志》记载的煞神的情形,又讲到《稽神录》提到的回煞境况,而联想到家奴孙文举,宋文精通巫术而制服凶煞的荒诞之处,但又不能说明其中的奥秘,对此,他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得出“不必曲为之词,亦不必力攻其说”的结论,教给人们一种认识不同事物的方法。

其四,同情妇女和下层人民。封建社会的“三权”统治是儒家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压迫妇女和下层人民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200 年前,纪晓岚通过《阅微》,对妇女和下层人民表现出无限同情和希望。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

其五,对直接贯彻儒学统治思想的为官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困惑中走出,对为官者具有的素质和要求做了论述。在很多故事中提倡为官者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他肯定了献县令明晟善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描绘了贪帑数千的交河县令被报应的形象。

三、关于宗教

关于宗教,纪晓岚没有专门的论著,后人对纪晓岚的宗教观也没有具体的考证或论述。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上述两个因素,就断言纪晓岚与宗教没有关系,或者认为纪晓岚对宗教没有任何观念。细读《阅微》即会发现,几乎每卷中都有有关宗教现象或者宗教故事的论述和描述。集中体现在,一方面阐述了儒释道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三者在某一领域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描写了大量僧人、道士、儒士的各种各样的丑恶行径。充分体现了纪晓岚对宗教的态度和对宗教要求的价值取向。但是,无论是论述还是描述,相对于宗教作为一门学问来讲,则缺乏系统性和足够的对宗教教义的分析和判断。认真分析《阅微》会发现纪晓岚的宗教观包括下列因素。

一是,迷信色彩,贯穿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思想观念与三大宗教曾经发生过冲突,也出现过互相包容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一些宗教教义的中国化,使得民间流布的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渗入到佛事活动之中。《阅微》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滦阳消夏录(一)》卷中开篇故事即讲了一老者与猪的一段因缘故事。猪对老者的态度先嗔目狂吼,奔突欲噬,到弭耳昵就(即亲近);老者对猪的态度亦是甚怒,欲买而啖其肉到醒悟将猪赎回,送佛寺做了长生猪。二者之间所以发生变化,完全是老者迷信自己与猪存在所谓“夙冤”。试想,如果老者当初无视猪的表现,将猪买来即杀之吃之,难道老者就会立即死去吗?纪晓岚没有回答,却用巴西李衍的诗词作答。纪晓岚仍未能在迷信中回过神来。又如《槐西杂志(三)》中记述了自己儿时见外祖雪峰家一老仆妇的故事,她因好以秽物扫入灶而后致颊肿痛,数日巨如环,脓液内溃,从口吐出,稍一呼吸便入喉,呕秽欲死。为除病,老仆妇立誓虔祷。 在纪晓岚看来,这个老仆妇患病是因扫秽物入灶得罪了灶神,迷信思想不言而喻。

二是,因果轮回,善恶相报。佛教讲因缘,讲前世、今世和来世,讲六道轮回。《阅微》将此予以泛化,概括到各个方面,似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信条。其实这一点并非《阅微》如此。纪晓岚生活的历史时期,善恶相报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即便如道教学派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也是如此,其中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及其所对应的后果,把善恶相报具体化。同样地,纪晓岚在《阅微》中做了更加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觉得更符合情理。《滦阳消夏录》(四)中有则故事借顾大人之口得出了“负心者的因果论”即“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之相偿也,花既结子,子又开花,因果之相生也。彼负心者,又有负心人随其后,不待鬼神之料理矣”。 更有趣的是,在《滦阳消夏录(五)》中对“轮回”和“不轮回”做了分类:“有轮回,有不轮回。轮回者三途:有福受报,有罪受报,有恩有怨者受报。不轮回者亦三途:圣贤仙佛不入轮回,无间地狱不得轮回,无罪无福之人听其游行于墟墓,余气未尽则存,余气渐消则死。如露珠水泡,似有似无,如闲花野草,自荣自落,如是者无轮回。”言之凿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是我闻(三)》中,纪晓岚提出了“儒家感言无鬼论的疑问”。 本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乱力神。”纪晓岚则提出疑问,耐人寻味。 本他由同事少宰的出生故事指出“善释书中诞妄者原有,其徒张皇罪福,诱人施舍,诈伪者尤多。惟轮回之说,则凿然有证。司命者每因一事一人,偶示端倪,彰神道之教”。纪晓岚不厌其烦地在《如是我闻(三)》中记述了“轮回之谈,凿然有之”的故事。

三是,儒释道说,善途同归。纪晓岚在《阅微》中用大量故事阐明了儒释道三教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尤其指出三教在劝善积德方面是一致的。《滦阳消夏录(四)》中以东光马大还在资胜寺藏经阁经历的一段故事阐明儒释道之间的区别“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同时提出儒释道“至教人为善则无异,于物有济亦无异”的一致性。 在《滦阳消夏录(二)》中借泥塑之口说出:“儒释道之宗旨虽殊,至其教人为善则意归一辙,所谓善恶之报,亦与儒无异也。”显然都是一种意思表示。纪晓岚在《槐西杂志(四)》中,虽没有正面回答儒释道之间的关系,但僧儒的辩论最终未分胜负,意在说明释儒有其共存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在于“各修其本也可矣”。而所修之业乃善恶罪福也。

四是,披宗教衣,行恶劣径。纪晓岚创作的《阅微》对一些僧众、道士甚至儒生违背宗教教义、封建伦理道德的丑恶行径做了极其入微的描述和论述。在纪晓岚笔下很少有按照宗教教义、道德规范而行事的僧人、道士和儒生。纪晓岚以讽刺的笔法,勾勒出了那些身披宗教外衣,而行为非常恶劣,灵魂丑恶的僧人。如不顾施舍仪轨佛教教义,而借此聚财谋私的所谓为他人“放焰口做法事”的僧人,还有那些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伪造菩萨显灵而骗取香火的双塔村僧人。这是僧,那么道和儒呢?《阅微》中凡道士出场,均设骗局,那些所谓孝廉明则满口仁义道德,暗里却做谋取私利的勾当。

四、关于制度

因为《阅微》是一部文学作品,要理解这部作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必须深入作品中,从其字里行间去体悟。比如,从《阅微》考察纪晓岚对当时一些制度的认识和观念。纪晓岚用写实的创作方法将自己亲历或者周围亲朋好友、官场同僚身上发生的新闻故事加以整理论述或描述。其效果直接将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纪晓岚所描写或论述的各种社会制度受封建道德伦理价值所约束。总体上,《阅微》所记载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制度条件所允许的。《阅微》中记载其父姚安公为官之道、为官之德和为官之事的言论和行为最能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最令今天的读者深思和肯定的是,纪晓岚在《阅微》中对当时的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反思,甚至批判。

第一,纪晓岚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官僚制度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充分表现了支撑这种官僚制度的广大官员间“相互倾轧,贪酷成性”的客观现实。《滦阳消夏录(五)》中论述到“仕宦中,怙权固位,必躁竟,躁竟相压,是必排挤,至于排挤,则不问人之贤否,而问党之异同,不问事之可否,而计己之胜负”,可见一斑。还有一种现象,在司法官僚体制中一些刑房胥吏、师爷更是助纣为虐,借机欺压百姓,骗取钱财,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滦阳消夏录(一)》记载了“献县吏王某借机取人钱财而后遭报应的故事”。 《姑妄听之(四)》介绍了“四救先生”的官场潜规则。读后不寒而栗。在鞭挞、揭露这些丑恶现象的同时,纪晓岚对如献县吏明晟这样的好官作了大量的赞扬性描述,并寄予了无限希望(见前注)。

第二,对歧视压迫妇女的社会制度提出了反思和批判。一方面,纪晓岚赞扬如郭六一样的妇女形象,对她们舍身而尽孝道的举动予以肯定。在赞扬肯定的同时,对一些如“菜人”“仆婢”的悲惨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另一方面,纪晓岚从行动上为“被缚而受强暴”的妇女请旌,极大地表明纪晓岚已经看到了妇女受歧视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因此,他不反对寡妇再嫁,其心理深处可能已涌动着变更某些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激情。

第三,看到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同情最下层人民。在《阅微》中,纪晓岚描写了大量因“虐仆”而遭报应的故事,旨在劝诫那些“主子”要善待体恤仆俾。

本质上,纪晓岚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但从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的故事看,他对下层民众给予同情,因此,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对待下层人物的态度上则表现出他复杂的心理。比如,他笔下的伶人方俊官的人生奇遇充分显示了他的这一心理。纪晓岚写道:伶人方俊官,幼以色艺擅场,为士大夫所赏。老而贩鬻古器,时往来京师。尝揽镜自叹曰:方俊官乃作此状!谁信曾舞衫歌舞,倾倒一时耶!倪馀疆感旧诗曰:落拓江湖鬓欲丝,红牙按曲记当时。庄生蝴蝶归何处?惆怅惨花剩一枝。即为俊官作也。俊官自言本儒家子,年十三四时,在乡塾读书。忽梦为笙歌花烛拥入闱闼,自顾则绣裙锦被,珠翠满头,俯视双足,亦纤纤作弓弯样,俨然一新妇矣。惊疑错愕,莫知所为。然为众手挟持,不能自主,竟被扶入帷中,与一男子并肩坐,且骇且愧,悸汗而寤。后为狂且所诱,竟失身于歌舞之场,乃悟事皆前定也。余谓此辈沉沦贱秽,而亦前身业报,受在今生,未可谓全无冥数。不难看出,一个曾十分风光的戏曲演员,晚年却过着颓唐而悲惨的生活。不仅旁观者,就是伶人自身也同样在乎自己的出身,方俊官极力表白自己是儒家子弟,入梨园行是外力所致。所以,纪晓岚在描绘这些下层人物的故事时,客观上起到启迪人们反思自己身世、地位的作用。

当然,纪晓岚不可能大声疾呼要改变这样的社会制度,这决定于他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纪晓岚能有此论断,足以令后人敬仰。因此,纪晓岚利用人比较迷信的心理,借鬼狐的一些良好举动来劝诫人们,可谓用心良苦。

五、关于异化

“鬼狐幻人”或“人被鬼狐所惑所媚”,正是《阅微》所蕴含纪晓岚思想的主要载体,旨在引导人们从某种困惑或者蒙蔽中走出。如上所言,鬼狐幻人形,或者人被鬼狐所惑所媚。这时鬼狐已经不是鬼狐,人已不再是人。鬼狐已经脱离开自己的本来属性而转向不应属于自己而属于人的本性,人被鬼狐所媚所惑已不再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完全与自己相异,而变成鬼狐所具有的行为和心理。为此,《阅微》中多次记载“妖由人兴”和“为惑而夭而亡”的实例加以论证人应该是什么,而鬼狐又是什么。有趣的是,纪晓岚在《阅微》中描述过的有些人与鬼狐则成为相互替代或相互幻化的两个主体,这不仅仅是作者单纯用拟人化的方法。所以,《滦阳消夏录》卷二中记载了朱青雷讲述的“鬼怕人”的故事,虽了了几笔,却也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二百年前,纪晓岚做了对发生在当时社会和人身上的种种疑问产生的困惑而进行解疑的尝试。官场倾轧,你争我夺,损人利己、铤而走险,无法度、无程序、无道德、无人情的种种现象又被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的社会理念掩盖。这一切难道不是纪晓岚心中的困惑吗?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纪晓岚不可能超越儒学思想体系的逻辑思维框架。他因而不能回答这种社会体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只能创作《阅微》,主观上以劝惩为目的,客观上以“因果报应”为表现形式,而达到教育人的效果。

今天,我们欣赏《阅微》这部作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分析纪晓岚,用“异化论”这把钥匙就能解决纪晓岚的困惑。异化,在哲学上,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与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者力量。是既表示转化过程又表示转化结果的哲学、社会学概念。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似乎从宇宙范畴直到人的心理活动都存在着异化,异化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相伴随,而且还会同人类的发展一样永远不会终结。

按照有关异化理论分析《阅微》,会使我们看到,纪晓岚托狐寄鬼,试图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还原到本来的面目。比如,纪晓岚曾在很多篇幅中借其父姚安公之口评价为官者所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为官素质。而纪晓岚面对的官场现实中的有些官吏的行为绝非符合其父的标准。作为一名官吏应该按照封建伦理价值道德观念的要求去做,但是,官吏中的有些人为追逐一己私利走向反面,成为利益和欲望的“奴隶”。同时,纪晓岚把本应受到法律惩罚的“官吏”都纳入“因果报应”的领域中,从另外的角度上说明“人算不如天算”。不可否认,纪晓岚笔下的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种模糊性更加符合文学创作的陌生化原则,纪晓岚使用这种方法完成了对“官吏异化”的刻画和批判。再如《阅微》中描写的“说媒者”“僧人”等的无耻的行径都可看做一种异化现象。所以,我们将《阅微》作为哲学来读就会体会到这其中的道理。

欣赏之余,我们也会从中得到启迪。深刻思考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时刻正视自己,决不能为了追逐某种“私利”而使自己成为这种“私利”的奴隶。经常反思和修正自己,尤其远离膨胀的欲望,使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不被外物所役。 Uy0YhzdGGFSgbUgz/5/maJFKG+9/yrpCbtZZ5mb4MLAkHdpJMYOdpN3ejea+Q7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