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一句话:“人生有三道坎儿,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儿女的平庸。”这看似三代人的宿命,其实自己的选择很关键:你不平庸,你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会懂得帮他们去拆解这个世界,让他们像拼乐高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拼装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想要自己不平庸,就要轻归纳重逻辑。比如,很多长辈的口头禅:“我们那时候吃了多少苦,你吃这点苦算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成家了,就你一天瞎晃荡?”这些话本质上都是在用归纳法观测了少量样本之后,就来指导你现在的生活。稍微懂点逻辑学的人就会明白归纳法的重大缺陷:它是从特殊推导出一般,完全没有逻辑可言,是为了生产力发展妥协出来的产物。比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生活中看似没有任何问题,那是因为观测的样本太少。要是我们今天还坚信绝对时空观,就会连车都开不了。现在的导航卫星离地两万公里,和地面的时空曲率不同。根据相对论计算得出时间的流速会加快45微秒,由于高速运动,时间的流速又减慢了7微秒,两者相加,卫星的时间流速每天就比地面快了38微秒。这会导致你的导航误差越来越大,直到完全无法使用。所以,导航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都会自动回拨38微秒来确保精准。
但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恰恰是重归纳轻逻辑。比如,提起楚汉就吹刘邦贬项羽,好像只要做到刘邦那样的处事风格,就一定能驾驭人心,合纵连横。其实,这只是幸存者偏差,不信你去看看四百年之后那个更懂得驾驭人心的刘备。前人用归纳法总结的经验大多不可信,因为以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短暂,我们观测过的样本数约等于零。年轻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桀骜不驯、锋芒毕露,应该像霍去病“封狼居胥,拜冠军侯”,像项羽披坚执锐,破釜沉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乔布斯在一条广告里录制了这么一段话:“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也可以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了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自以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要说,这是鸡汤,有什么用呢?其实,很多时候,人就是缺少一个契机、一个顿悟。风清扬只教了令狐冲几句口诀,独孤求败只给杨过留下八个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励志内容开始被称为鸡汤,当鄙视励志内容都产生了优越感,当“你的梦想是什么?”变成了一句调侃,大多数人就已经丧失了自我。潜意识里,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只是现在的你不再相信,或羞于面对。遇到有人过来提醒,还要用嘲笑和不屑来掩饰内心的绝望和麻木。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相信点什么,就像家里的老人爱买彩票,谁会不知道彩票的收益期望为负?但我从不反对,因为他买的是一份希望,而人就是靠一份份希望活下去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至暗时光,你能做的就是,多一点相信,少一点抱怨,无视他人怀疑的眼神,大胆去走你的夜路。世界是混沌的,结局无法强求,但路怎么走,是自己挑的。
有一段陪我走出至暗时光的话,现在还被裱在我书房的墙上,与各位共勉。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内心最煎熬的那段时光,才是人生最有力量的阶段。因为煎熬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那种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内驱力带来的精神灼烧感。人生就是逆“熵”而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当你觉得容易的时候,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
可能你又荒废了一天,又拖延了一天,但只要这种灼烧感还存在,你的热血就没凉,就还有无限可能。人不是慢慢变老,而是一瞬间变老的。如果有一天,你觉得麻木了,稳定了,岁月静好了,可能一眨眼,几十年就没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随波逐流的那段时间,很多细节都想不起来,记忆非常模糊,有时候甚至会怀疑那些日子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这个世界最大的幻觉就是稳定。所谓稳定,只不过是大脑幻想出来的一种未来的确定性。事实上,人生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世事难料。如果你觉得生活很稳定,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保持现状,只能说明你处在“最低能量状态”。山下的石头比山顶的稳定,仅仅是因为它的重力势能更低,处在自己的最低点。你可能会说,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怎么可能是最低点?
这里我说的是,“自己的最低点”。每个人的最低点都不一样。你抱怨自己拼命追逐的只是别人的起点,但同样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对着你的起点望尘莫及。这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没有人可以对他人感同身受,没有人可以对他人的人生负责。
人真正的转变,就是不再从集体中寻求安全感,不再以“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当作行为依据。学会用逻辑和理性判断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在意别人的反馈。这种人有时候会显得“自私”,但什么是自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根本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我们生来普通,却又生来不同。有所成就的人绝不是和一群人扎堆做着同样的事,而是跳出了“群体陷阱”,专心做自己的事。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最稳定。我们说一个物体稳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它没有加速度,甚至没有速度,静止不动。而物体的“加速度”,对应的正是人类本能中最宝贵的“意志力和内驱力”。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只要大败一场,回去就病死了?因为意志一旦瓦解,生命力就会立刻凋零。巨鹿之战,项羽凭什么以五万兵力打四十万,一战封神?军事上有一个概念,叫崩溃率。古代一般的军队,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十,就会彻底崩溃。十万人只要伤亡一万,剩下的,就会变成九万头疯狂逃窜的野猪,战场就会变成对方的屠宰场。而项羽把锅砸烂,把船凿沉,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要么赢,要么死,没有安稳!“当是时……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这么一来,项羽的部队直接隐藏了崩溃率这个属性,五万如何打赢四十万的问题,直接简化成了五万如何歼敌四万和如何捕获三十六万头野猪。
彭城之战,项羽三万人追着五十六万人打,歼敌近三十万,差点儿杀了刘邦。垓下战场“……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乃驰……杀数十百人……亡其两骑耳”,项羽率领最后的二十八骑,斩敌数百,只损失两骑。仅剩的二十六骑全部下马,跟随项羽英勇战死。这种战神虽然身死,但你很难说他败了,因为胜利的标准不是杀光对方的士兵,而是彻底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但项羽的战斗意志,从来没有被瓦解,所以才有了后来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你想不平庸,就一定有不平庸的办法。永远不要让自己的热血凉下去,永远不要让心中执剑的少年混迹在市井之间。尤其是年轻人,人生还有好几十年,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把自己变成一把钢锥,一辈子只凿一堵墙,肖申克的监狱也困不住你。人生这场游戏,只有一句至理名言——“我是主角,我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