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十分落后,尽管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和探索创立民族汽车工业,但却并未真正培育出具有整车研发生产能力的汽车工业,仅有零星的组装厂、汽车修理厂和配件制造业等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工业化制造汽车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结合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我们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探索的失败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环境异常动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后经历北伐战争、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济社会始终处于动荡状态,工业特别是生产战时物资的重工业,始终是敌方重点搜寻和破坏的对象。汽车作为重要的战时物资,即便是工业基础良好的欧洲也难以在战争中维持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汽车工业更是面临随时搬迁、随时被毁的悲惨结局。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缺乏统一领导。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人民思想尚未完全解放,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宏观规划和统一领导,各地的汽车工业发展带有非常强的短期目标、地方特色和个人主义,难以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乃至全国之力将处于萌芽时期的汽车工业长期发展下去。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资金短缺。汽车工业与一般工业相比,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巨大,国穷民贫的近代中国要发展汽车工业,想要解决资金问题绝非易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外资是有在中国设立组装厂意愿的,但依靠外资创办汽车工业也只能走向发展汽车组装厂的道路,这与发展自主汽车工业的设想相距甚远。汽车组装厂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远低于整车生产,而整车制造技术几乎空白是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人才空白。汽车工业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新兴产业,不仅对资金有较大规模的需求,而且对技术也有较高要求,而近代中国的基础科技和工业技术极为落后。从19世纪70年代起,因办“洋务”需要,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但数量上并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农工商矿等学科,其中的“工”也多集中在基础工业上,难以满足汽车这一高度综合性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综合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汽车主要以进口为主,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汽车工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内各种进步力量出于军事、经济等原因,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许多艰难探索。但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旧中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缺乏统一领导、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中国汽车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进口,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