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大力支持重型汽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分布于山东、重庆(当时隶属于四川省)、陕西,呈分散性发展。大体来说,济南汽车制造厂主要是由地方的汽车修配业升级为整车制造业,重庆和陕西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则由中央投资建设,其中重庆重型汽车厂的产品由法国直接引进,以重庆本土的汽车修配业为基础,而陕西汽车制造厂与二汽相似,由国内老厂包建,并在产品方面进行自主研发。

(一)济南汽车制造厂

1959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1.07万辆,全国汽车年生产总量为1.96万辆,其中载重汽车产量达1.36万辆。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大力建设的阶段,对载重汽车的需求量极大,解放牌卡车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重型汽车生产厂就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相继涌现出不少载重汽车生产厂,其中最抢眼的是济南汽车制造厂。

毛泽东同志来到山东视察,得知济汽成功试制8吨重型卡车后,提出要来厂里看一看。当毛泽东同志看到披红挂彩的黄河牌JN150后,亲自上车坐了坐,面对填补中国重型汽车空白的JN150,毛泽东同志笑着说:“很好!要发奋图强、自力更生。”1958年10月,济南汽车制造厂仿照匈牙利却贝尔D420汽车,试制出3辆红旗牌5吨载货汽车,同年12月又参照苏联嘎斯-51型试制出黄河牌JN130型2.5吨载货汽车。1959年,一机部汽车局在北京召开试制汽车的车型分工规格会议,决定由济汽制造重型汽车并下达了新产品的试制计划。1960年4月15日,济汽试制重型汽车成功,将其命名为黄河牌JN150型。1960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济南珍珠泉展览会上参观了这辆样车,当年济汽共生产20辆该型号重型车。这是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二)重庆重型汽车厂

重庆重型汽车厂,或者被称为四川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当时重庆尚属于四川省),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自主建设的汽车工业项目。1964年,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内的极端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但从全球看,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与苏联的关系不胜前叙,同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封锁。为了国防建设,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工业新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在远离城镇、交通、工业和生活供应的大山里建设国防工厂。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吃紧,军队亟须大型越野车。当时国内的大型载重车只有济汽的黄河。黄河车载重8吨,但越野能力只有3吨,不能满足军队拖带大型装备的需要,要适应发展就需要建设新的汽车厂。中央对发展国防工业下了很大的决心,决定调整工业布局,要大规模地加强三线建设,要求每个省都要建设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1964年10月,国家批准宜宾汽车制造厂改扩建生产重型汽车,年产规模1050辆。其中,6吨越野汽车400辆,10吨自卸车400辆,12吨载重车200辆,25吨自卸车50辆。但以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建设重型汽车厂有难度,而且时间也紧,走捷径的办法就是从国外引进技术,自己生产。

1964年底,中央指示汽车局组织重型汽车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大型载重越野车,买技术回来,自己组织生产。当时,除苏联外,掌握载重车生产技术的主要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不肯把属于军用的载重车技术卖给中国,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法国的戴高乐将军不满美国的政策,不听美国的指挥,毅然做了两件震惊全球的事,一是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是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要与法国增加经贸往来,于是考察团直奔法国。

法国只有贝利埃汽车厂生产大型越野车,这种越野车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车,质量和性能都很不错。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最终以860万美元的价格引进贝利埃公司的GCH(6吨6×6军用越野车)、GLM(15吨6×6自卸车)、T25(25吨4×2矿用自卸车)、TCO(50吨6×6牵引车)共四种车型。1965年6月,从法国贝利埃公司引进四种车型及相关的三款发动机产品和制造技术的协议正式签订,这是中国第一次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整车技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花重金买来的技术只有6吨军用越野车和25吨矿用自卸车先后投入生产,其余两款车型的资料一直被束之高阁,未能利用。

四川汽车制造厂厂址原定在四川宜宾,后来因为贯彻中央三线建设的方针,决定另选新址。1965年9月,一机部正式下文,决定将四川汽车制造厂的厂址定在重庆大足县邮亭区,实行以新带老、新老结合的方针,新建厂为重庆汽车制造厂、重庆发动机厂、重庆油泵油嘴厂,老厂为綦江齿轮厂和重庆汽车配件厂。总装放在双路镇(1974年重庆市将其改设为双路区),生产纲领为重型军用载重、牵引车1050辆。厂名全称为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厂,又叫红岩汽车厂,后划归重庆市管辖。1965年,红岩汽车厂诞生,1966年,开始试制样车,经过几轮试验改进,1968年,工厂建成投产,当年仅生产4辆汽车。随后几年的产量为:1970年39辆,1971年14辆,1972年26辆,1973年1辆,1974年93辆,1975年202辆。

尽管兴建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厂是出于战备需要考虑,该厂规模较小,但为中国自主建设重型汽车制造厂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陕西汽车制造厂

陕西汽车制造厂(简称“陕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并按现代汽车生产工艺建设起来的大型汽车制造厂之一,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在建设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厂的同时,国家也开始创建陕西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也是作为三线建设的一部分,为新中国重型汽车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尽快改变重型越野汽车依赖进口的局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生产,以满足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1964年决定将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又名新都汽车配件厂)迁建西北地区,在陕西选址建设。1966年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新都汽车配件厂迁建西北地区的通知》,陕汽的筹划工作开始。1968年2月8日,一机部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组建陕西汽车制造厂,厂址确定在宝鸡市岐山县曹家乡麦李西沟。1968年6月15日,一机部汽车局发出《关于陕西汽车厂包建筹建单位的通知》,规定陕汽由北汽为主包建,包建内容包括新产品设计、试制、工厂设计、基建安装、生产准备、人员配备和培训、调整生产等全部建设工作。同时确定了以南汽为主,由南汽和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共同包建陕西汽车厂的发动机车间,另由北京齿轮厂包建陕西汽车齿轮厂,为陕汽配套。与引进法国产品技术的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厂不同,陕汽的产品设计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陕汽首先生产SX250型军用越野汽车,生产纲领为整车1000辆,柴油发动机1500台。1970年12月26日,SX250第三轮第一辆样车在陕汽试制成功,成为陕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1975年,陕汽生产出第一批SX250越野汽车30辆,标志着工厂建设从产品试制阶段转入批量生产阶段,1978年3月,经国家验收正式批准投产。

综合来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经战争洗礼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现代汽车工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筹备、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开始。1955年,中国汽车产量仅61辆。1956年,随着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汽车产量攀升至1654辆。1957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7904辆。随后,在国际形势严峻、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相继规划建设了二汽、上汽等重点汽车生产企业,1958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万辆,1971年突破10万辆。这一阶段,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汇聚全国之力建设中国汽车工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n0ADsTLcMM1GHqZbGK0u/fk2XWBTtNwu6ug/ZsC/HXJZ2WVfYBQFguXqaQxiCG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