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真正从理想变成现实,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与民国时期政府筹办汽车厂的低效与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汽车制造厂从选址、设计到基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这个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为后来中国汽车的研发与制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白手起家开始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
1950年,全国较大型汽车修配厂约有100个,国内基本没有汽车研发生产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汽车工业,称得上是白手起家。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对工厂选址、工厂设计、厂长任命等工作直接过问与决策。
(一)选址筹备
由于汽车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涉及钢铁、电力等问题,因此汽车工业基地的选址十分重要。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初期,派出工作人员至北京、石家庄、太原、太谷、平遥、祁县、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多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选择厂址的初步调查。苏联专家提出选址在西安,原因在于西安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方便,社会条件和物质生活也较好;可以通过兴建汽车厂的机会,加大国家在西部的投资,使工业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加快建设的步伐。当时,兼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工业部部长的陈云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并组织中外专家和有关人员进行深入讨论,经过周密的分析研究后,陈云认为从电力供应、运输等角度考虑,长春最合适。参与此项工作的苏联专家,此后到长春和东北其他地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他们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面前,也赞同了选址长春的方案。
1951年初,苏联专家到长春现场勘察,根据汽车厂生产要求和交通运输、资源、经济及自然条件,选定长春西南郊孟家屯车站西北侧作为厂址。1951年3月,周恩来同志批示:汽车厂设于东北长春附近。重工业部为工厂起名第一汽车制造厂。1951年4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吉斯150型4吨卡车(一汽编号为CA10型),年产3万辆的设计任务书。
(二)苏联援助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方面采用“成套交货”方式支援一汽建设,即提供全套的工厂设计资料,包括土建设计、工艺设计,以及组织设计等;整套吉斯150产品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包括全部工艺设计文件和图纸资料;80%的通用设备和全部专用、关键设备;土建以及中方制造设备和装备用的特种钢材;生产用的第一套工装、模具等。援建任务非常艰巨,苏联动员其汽车、外贸、电站、机器、铁道等8个工业部门,工厂设计由全苏汽车工业工厂设计院总承包,由工业建筑、城市建设、热电、弱电、化学、煤气、贸易等26家设计院和斯大林汽车厂分包。施工图设计由斯大林汽车厂负责。按照技术设计的要求,厂房结构、供电、供水,以及所有的工模夹具等都要具体确定,每一个车间的每一台设备都要精确定位。由于工程复杂、工作量大,斯大林汽车厂成立了长春汽车厂管理处,设置近百人的编制,专司设计、生产准备、设备分交等事宜。这种伟大无私的援助,使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51年底,苏联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由陈祖涛送回国内。初步设计翻译出来后,1952年春,周恩来同志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批准。1952年4月,经过批准后的汽车厂初步设计返回苏联,苏联开始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了节省时间,财政经济委员会同意重工业部的意见,下一步的技术设计不再送北京审查,而由重工业部派代表到莫斯科,在中国驻苏大使馆的领导下办理审批手续。1953年底,苏联方面在初步设计基础上的各项细化设计全部完成,通知中方审查。中国立即派出沈鸿、郭力、孟少农、李刚和陈祖涛等人赶赴莫斯科,就地审核。
(三)建厂指示
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定四年建成一汽,一切工作都是按照这个总进度安排的。随着技术设计的深入开展,苏联经过分析和评估,认为争取三年建成的条件已经具备,加快进度对中苏双方均有利。苏方总交货人代表古谢夫以苏联政府的名义,向中国在苏联的工作小组建议,安排一个三年完成建厂的进度表。工作小组经过各方面的咨询和调查研究后,认为此建议积极可行。但是,工作小组深感要在三年之内建成这样大规模高度综合性的汽车厂,难度之大实属罕见,而且会牵动国内工业建设的全局部署。因此,工作小组随即通过张闻天大使和汽车局,向党中央请示。中央政治局讨论后,一致支持一汽三年建成出车。1953年6月9日,毛泽东同志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见图2-1)。中共中央专门为一个工厂的建设发出文件,足以证明党中央对建设汽车厂、发展汽车工业是高度重视的。
图2-1《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文件剪影
《指示》指出,“争取缩短长春汽车厂的建设时间,不仅对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一机部也可以在长春汽车厂的建设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和壮大自己的建设力量,并为接踵而来的其他重要建设工程创造许多有利条件。”《指示》强调,“由于我们技术落后和没有经验,要在三年内建成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工程,不论在施工力量的组织、施工的技术、国内设备的供应以及生产准备等方面,都将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建成。”《指示》对如何做好建厂工作,保证完成建厂任务,作了全面的指示。要求既要强调搞好科学技术工作,又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又要加强党组织的工作。
二、艰苦创业开启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元
1953年7月15日,历经三年紧锣密鼓筹备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终于在万众期盼与瞩目中奠基,掀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汽车制造厂肩负着党赋予的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历史使命,正式破土动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启动大会如图2-2所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项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建设工程,整体规划项目共106项,总投资61721万元。
图2-2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启动大会
(一)举国支援
《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签发以后,全国掀起支援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的热潮。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到天山山脉,从大小兴安岭到三江,除青海、西藏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为支援汽车厂建设做出了贡献。大量的建筑材料、物资、机器设备,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个工厂生产的四百多种协作产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施工现场和生产车间。中央各有关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组织部从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抽调数千名干部到建设工地,其中县团级以上,包括省、地级干部就有百余名,许多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还有少数红军时期的干部。许多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工作的干部,主动申请到长春建设祖国的第一座汽车厂。建筑工程部经请示中央,将部属建筑主力建筑五师整建制调往一汽工地。建筑五师在工地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方法,立下了丰功伟绩。铁道部优先运输一汽的物资;邮电部开通莫斯科专线电话,保证苏方图纸、设备分交等及时联系;外交部增设4名信使,加快资料和消息传递,驻苏使馆主动帮助联系有关事宜;人民解放军将5个基础好的汽车修配厂拨给汽车工业局,作为培训一汽技术工人的基地。
第一汽车制造厂所在的吉林省长春市更是全力支援。铁路部门把专用线修到施工现场;城建部门把马路和电车轨道铺设到工厂大门口;公用部门把煤气、自来水管道安装到厂区和宿舍区;粮食、商业、邮电、银行等各行各业都设置了办事机构和服务网点,积极支援汽车厂的建设。长春市全力以赴,把道路修向一汽,把煤气通到一汽,把干部调到一汽,把房子腾给一汽。1954年初,长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就作出决定,规定了支援一汽“主动积极,尽先办理,只许办好,不许办坏”的方针。长春市把1954年市政建设费用的95%和1955年市政建设费用的84%都用于支援一汽的建设,完成了15项配套工程,包括道路、桥梁、上下水道、煤气管道、商业网点等。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牵动着国人的心。每一位建设者都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而欢欣,也为能够参与建设而自豪。在建设工程最紧张的时候,长春市的机关干部,大、中学校的学生,部队战士等组成了三万多人的义务劳动大军,到一汽建设工地支援。
(二)刻苦学习
1953年2月上旬,从上海、华北地区抽调的第一批干部即将奔赴长春时,一机部部长黄敬在北京六国饭店为其饯行。黄敬部长对大家说:“你们熟悉的工作过去了,迎接你们的将是你们不熟悉的工作。你们要从头学起,要刻苦地学,刻苦学习工业知识,刻苦向苏联专家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专家,希望你们取得成功。”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代创业者,绝大多数不知道怎样制造汽车。近700名领导干部中,80%是从军队转业和地方抽调来的;1300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工程师只占5%,其余都是刚从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12000多名工人中,四级工以上只占25%,其余多数是从城市和农村招收的初中、高小毕业生;从其他工厂抽调来的2800名老技工的文化、技术理论水平,也难以适应生产需要。
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知识水平,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技术教育处专门设立了一个领导干部业余进修班,1954年正式开学,一共坚持了3年。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全厂职工的技术、业务、文化学习,使全厂各部门、各层次、各专业,从厂长到工人,从职工到家属都被卷到学习运动中。当时全厂职工都渴望学习,学习成了第一需求。
为了快速掌握汽车生产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代创业者认真向苏联学习,不断地提高。在1953年初到1956年底的4年时间内,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选派9批,共518名实习生赴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学习,专业涵盖了全厂前方生产、辅助生产和后方管理等36个部门,包括汽车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计划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辅助生产技术等几十种专业,岗位涵盖了厂长、处长、车间主任、工长、调整工等关键岗位。每名实习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技术业务知识,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这些实习生回国后,把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同志,就像滚雪球一样,带出越来越多的各个门类的专业人才。在送出去学习的同时,一汽还积极向到厂支援的苏联专家学习。在建厂时期,苏联派遣了大批优秀专家到中国来进行现场的直接帮助。从1953年6月至1957年底,一汽邀请苏联专家做专题报告、系统讲课1300多次,多次开展“学习苏联、贯彻苏联专家建议运动旬”“贯彻苏联专家建议不过夜”等活动,使他们的宝贵经验很快在生产中开花结果。
苏联支援中国建设汽车厂时,斯大林汽车厂有关职能处室专家,利用工作空余时间,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编制了《生产组织设计》。《生产组织设计》共分两部26篇、62卷,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机构、工作章程、职责范围、职务说明与定员编制;第二部的主要内容是各个职能系统工作组织和工作方法,包括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与原始报表等。通过学习《生产组织设计》,第一汽车制造厂快速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三)艰苦奋斗
当时,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所在地是一片荒原,环境恶劣、物资匮乏,但是全体建设者和汽车工人都为参加汽车厂的建设工作感到光荣和自豪,都能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留下了吃饭当“排长”、学习当“连长”、睡觉当“团长”、工作当“旅长”的创业佳话,即吃饭时人多食堂少,要排长队;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白天工作、夜晚学习;睡觉时由于宿舍条件差、天气冷而缩成一团;工作时由于缺少公务用车,每天都需要在工地上跑来跑去。三年建厂期间涌现出6000多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三年完成建厂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汽建设工程重大、时间紧迫,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抓施工进度,建设者们坚持在雨季和雪季施工,时刻需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繁重的工作量进行抗争。1954年,6~8月下了44天雨,工程却一天未停。1955年底,土建工程基本竣工。
1954年下半年,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开始与土建工程交叉并进,由隶属于一机部的第一机电安装公司承担。到1956年上半年,机电设备安装基本完成。生产准备几乎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同步开始,工作量繁杂巨大。据《交工动用准备情况报告》统计,由苏联提供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有5409张,工序卡和各种工艺技术资料138份735本,非标设备设计图纸4085套,工艺装备图纸16942套。这些资料需要翻译为中文,才能用于生产。在技术工作中,一汽人创造了“译、描、晒、管、学、用”六字工作法。
截至1956年7月,建设者们完成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安装设备7000多台,铺设各种管道8万多米、电缆4万多米,制造工艺装备2万多套,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三年建厂任务,一座现代化汽车厂拔地而起。
综合来看,第一汽车制造厂三年内建成投产,不仅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也为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的领导骨干。同时,也对中国其他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放牌汽车共有协作产品15类、410多项,其中以电器、轴承、附件、橡胶等四类产品最为重要。全部协作产品分别由46个工厂协作生产。为确保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后顺利地投入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建设了汽车电器、汽车仪表、化油器、滚动轴承等汽车配套协作件生产厂,初步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基础。
三、解放牌卡车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见图2-3),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名称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圈定的。早在1953年,斯大林汽车厂向中方提出为载重汽车取名,以便将名称标在设计图纸和车头的模子上。一机部部长黄敬等人首先选了解放、前进、胜利等名字,最终毛泽东同志确定用解放命名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载重汽车。
第一代解放载重汽车型号是CA10型,是以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的,空车重3900千克,装有90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最大速度为每小时65千米,载质量为4吨,最大功率为71千瓦。整车结构较之苏联1955年以前生产的汽车做了部分改进。这种汽车具有发动机开动后均匀性好、刹车系统安全可靠、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更适合中国大规模建设和原材料、燃料供应情况及公路、桥梁负荷等条件。这种汽车还可以根据需要改装成各种用途的汽车,如公共汽车、加油车、运水车、倾卸车、起重汽车、工程车、冷藏车和闭式车厢载重车等。
图2-3 解放牌汽车成功试制下线
从此,“解放车轮遍九州”,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迫切的重大装备保障。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1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还试制出了CA30型解放牌三轴驱动军用越野车。1963年,国家投资1981万元,按年产3000辆纲领,将一汽扩建成越野车生产阵地;到1966年底,CA30型军用越野车年产达到1101辆,支援了国防建设。
四、乘东风、展红旗,缔造“国车”传奇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我们不会制造汽车,不会制造飞机,现在我们都能造了,由于我们是发展重工业,所以我们现在造卡车,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坐上自己生产的小轿车来开会就好了。”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同志视察一汽时,对厂长饶斌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呀?”当时,在既没图纸又没现成技术可以参考的背景下,一汽人提出了“乘东风,展红旗,拿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口号,扛起生产轿车的重任,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研发工作。
(一)新中国第一辆中级轿车——东风牌轿车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1957年4月,一机部黄敬部长到一汽检查工作时就产品开发问题进行了专门座谈,提出了试制轿车、越野车的规划。同年5月,一机部正式给一汽下达了生产小轿车的任务,提出了“愈快愈好”的要求。为了支持一汽研制轿车,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把自己乘坐的轿车送给一汽作参考。一机部决定为一汽逐步充实技术人员和增添试验设备,每年为一汽补充大学毕业生10~20名。1957年6—8月,一汽参照捷克斯柯达轿车、苏联胜利、法国西姆卡、英国福特赛飞等样车,从实际出发,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进入试制阶段。1958年5月12日,代号为CA71的中国第一辆小轿车驶下了生产线,发动机最大功率为51.4千瓦,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28千米,耗油量为百千米9~10升。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东风压倒西风”的言论,这款轿车被命名为“东风”。同年5月21日,东风车开到中南海怀仁堂前(见图2-4),供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代表观赏。会议休息期间,毛泽东同志来到小花园停车场,亲自参观并和林伯渠一起乘车绕花园行驶两圈,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毛泽东同志看车后的第二天,刘少奇同志看车,第三天周恩来同志看车,看得很认真,问得很详细。东风轿车在京期间,深受北京市民的钟爱。
(二)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牌轿车
东风轿车属于中级轿车,不能满足代表国家形象的使用需求。一汽随即展开了“乘东风,展红旗,拿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新拼争,采用“两参三结合”的管理方式,通过打地摊、赶庙会、手工敲打等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研制高级轿车。“两参三结合”是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相结合。通过“两参三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958年9月19日,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一汽时,对“两参三结合”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打地摊、赶庙会指一汽把轿车样车零部件拆散后摆在车间里,由工人认领进行“照猫画虎”制作高级轿车零部件,该方法大大地缩短了高级轿车研制工期。
图2-4 东风轿车开进中南海
1958年8月1日,一汽试制出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见图2-5),由当时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命名为红旗。红旗轿车车头两侧是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题字,车标为红旗,尾标图案中有毛泽东同志手书“红旗”二字,内饰也更加豪华。整车内外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较东风轿车提高了一个档次。
由于红旗轿车是在短时间内试制成功的,图纸、文件都不齐全,达不到生产准备的要求。1958年10月重新进行设计,定名为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以下简称“CA72”)。整体布置庄重大方,比一般大型双排座轿车长约230毫米。发动机参照克莱斯勒样机,结合一汽生产情况自行设计。CA72车身设计在结构方面汲取了美国3种大型轿车的优点,是自行设计车身的初步尝试,较东风轿车又前进了一步。CA72完成试制,经审查修改后,于1959年一季度进行生产准备,三季度完成主模型,进行大型模具制造。为迎接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阅兵仪式,中央向一汽下达了制造检阅车的任务。国庆节前夕,一汽送到北京30辆红旗轿车,其中2辆红旗检阅车和6辆红旗轿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检阅。1962年4月,一汽又设计制造了可自动升降后座的检阅车。1965年9月12日,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试制成功。1969年6月10日,第一辆红旗保险车试制成功后,陆续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驾。
图2-5 红旗轿车
1961年,一汽成立轿车分厂,逐步实现红旗轿车批量生产。1975年,一汽完成了轿车生产阵地的扩建工程,国家投资3615万元,形成了年产300辆高级红旗轿车的生产能力。
(三)国车传奇
1960年,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参加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日内瓦展览会。意大利的汽车权威人士评价红旗轿车是中国的“劳斯莱斯”。随后,红旗轿车编入《世界汽车年鉴》。红旗高级轿车的制造和发展,使中央领导和部分驻外使节乘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高级轿车。1964年9月26日,红旗轿车在对比试验中战胜苏联吉斯、吉姆轿车,被定为国庆用车,逐渐成为国家威仪的象征。从此,红旗轿车频频亮相于重大国事活动,彰显了大国威仪,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车”“中国第一车”的荣誉,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20世纪60、70年代,“见毛主席,住钓鱼台,坐红旗车”是诸多外国政要来华访问的三大愿望,尼克松、撒切尔、蓬皮杜等均乘坐过红旗礼宾车。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中国前要求自带总统专车,周恩来同志告诉他们,“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你们尽可放心。”当尼克松一行走出飞机时,所有的迎宾车辆全部是加长型红旗轿车。周恩来同志又把自己的6号红旗专车让给尼克松,作为尼克松来华期间的专用轿车。红旗轿车载着尼克松进了中南海,随后,尼克松及其500名随员坐着红旗轿车浩浩荡荡直奔八达岭长城的壮观场面,通过电视传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