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汽车厂建设项目被列入“一五”计划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的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在谈到恢复经济建设时,毛泽东同志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汽车修配厂,中国汽车工业基础差、水平低,处于没有汽车制造能力、没有成型汽车厂的困难局面,“造中国人自己的车”已经跃升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涉及民族自尊的政治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中共中央着力开展了以恢复经济为指向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信和水利事业。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着手进行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1952年6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汇总各大区和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试编出按部门和行业划分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及其《总说明》。该草案对中国钢铁、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学、电器制造、轻纺、航空、坦克、汽车、造船等工业,提出了具体建设指标和要求,对重大水利、铁路、桥梁建设也做出总体规划。

由于发展建设思路符合实际,政策措施有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年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9.8%。195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342亿元,超过抗战前的最高水平。1952年底,原定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的设想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积累,增强了党中央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开展工业化建设的信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中国的工业已经恢复并且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5.5%。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改变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汽车厂建设项目被列入“一五”计划,成为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 wdLnoqzQEJTKpsYxkTeBT4Tg3NLCIl3t+xoQrKL/B2kzNPGmZepxlnBRLfZnIA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