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75年9月30日早晨七点半,一辆车厢上贴着大红标语、插着红旗的“黄河”牌大卡车驶出滨城,向西疾驰而去。

金秋时节的朝阳懒洋洋地升起,几缕霞光无精打采地穿过砂石路两旁杨树林的缝隙,将破碎的光斑洒落在缓慢行驶的红色车身上,寂寞的杨树林目送着这个巨大的怪物驶向远方。

大红头此行的目的地,是上京县会宁公社金靰鞡大队第一小队。

上京县的历史比滨城久远得多,曾经是金朝、清朝的发祥、肇兴之地。曾几何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后,定都会宁府,名上京会宁府,史称“金上京”,后来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至燕京,定都中都大兴府,称“金中都”,上京便成为金朝的“陪都”。清朝也从这里出发,逐鹿中原,成就霸业。

会宁公社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成名之地,附近的金龙山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他运筹帷幄、成就霸业的地方而得其名。山里有一块巨大的天然奇石,据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少年时,曾经在石上磨刀励志;成年时,他与众将领在奇石旁召开军事会议——“划灰议事”,运筹帷幄,攻辽灭宋。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将军也曾率部队在这块巨石旁休息、创作,并留下著名的《露营之歌》,其中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

金靰鞡一队坐落在金龙山脚下,据说“金靰鞡”这个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一种说法是,“靰鞡”这个词是乾隆皇帝御赐的。传说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冬天,乾隆、刘墉君臣二人分别骑着“逢山穿山,遇水越水,四蹄如风,快如响箭”的一黑一红两只名为“千里追风特”的神兽,密访大清龙兴之地、吉林将军统辖的三姓副都统所在地、有“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美誉的依兰哈喇。途中,君臣二人在历史上的金朝都城上京会宁府歇脚,看见这里老百姓的脚上都裹着一块兽皮,乾隆十分好奇,仔细端详半天,问道:“刘爱卿,这些百姓的脚上裹的是什么?”。

见多识广的刘墉说:“皇上,这是当地人冬天御寒的鞋,用牛皮制作,结实耐用。”

乾隆说:“刘爱卿,此鞋甚好。”

刘墉说:“皇上,此鞋深受百姓喜爱,但还没有名字,您给赐个名吧。”

乾隆沉思片刻说道:“就叫‘靰鞡’吧。”

早年金靰鞡村有一个制作靰鞡的作坊,生产专供朝廷三品以上武官穿的靰鞡,因其质量上乘、闻名朝野,被称为“金靰鞡”。金靰鞡是朝廷的专供品,一般老百姓只能望“靰鞡”兴叹,谁若是有一双金靰鞡村生产的靰鞡鞋,过年的时候才舍得穿两天,平时都珍藏起来,来了尊贵的客人才会“请”出来显摆一番。

还有一个说法,来源于靰鞡草。传说一年冬季,乾隆皇帝带着贝勒、大臣和八旗子弟到乌喇山狩猎。这天乾隆兴致很高,天黑了仍不肯回去,只好到山神庙将就着歇息一晚。由于脚上的毡靴被汗水浸透,乾隆的脚冻得如同猫咬一般难受,睡不着,他就在地上来回溜达、跺脚,不经意间走到大殿外,他看见八旗子弟兵在雪地上睡得正酣,有的还打着呼噜。他想:“我穿毡靴还冻脚呢,这些兵士就穿一双薄薄的牛皮靰鞡,睡在外面怎么就不冷呢?”

他走近一看,原来兵士们的牛皮靰鞡里面都蓄着金黄色、毛茸茸的草,便问御前侍卫:“兵士们的鞋里面是什么?”

御前侍卫禀告:“皇上,此地有句俗语‘牛皮靰鞡茅草塞’。鞋里塞的是产于关东的靰鞡草。秋天把这草割下来,晾干后,在木板上用棒槌砸软,然后垫在皮靰鞡里,特别柔软、保暖、吸汗,还养脚。”

乾隆暗想:“这靰鞡草真是宝贝呀。”

第二天,乾隆问大臣:“关东有几宗宝?”

刘墉回道:“三宗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乾隆说:“不对,应该是人参、貂皮、靰鞡草。”

早年,金靰鞡村外的沼泽里就长有靰鞡草,这儿的靰鞡草,晒干后颜色金黄,纤维更加细软、柔韧,保暖性更胜一筹,是专门供应朝廷的军需品。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不见经传的金靰鞡一队,由于历史上和金、清两朝扯上了那么一点点关系,而且还沾了乾隆皇帝的光,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声名显赫,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出一点儿光彩亮丽的样子。 XuuzhKkp84obs5hJOTmZu6fEgfGj/AqCJTwEn2lmxTjbCgfgGJZqDlBhGLgfdZ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