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工作者喜欢自称“打工人”。这就把自己定位在“非主人翁”的地位。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满足诸如吃饭、穿衣、娱乐之类的生活需要,得过且过就成为日常心态。与此不同的是,具有寻求目的与意义心态的企业工作者努力寻求自身在企业中的未来可能性,在工作中学习研究,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探索前路。
寻求目的与意义是富有远见的,是企业工作者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途径。那么,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辅助人员、部门主管可以怎样在企业中寻求目的与意义呢?以下举例说明,以供参考。
营销人员可以打造企业经典营销文案,以此助力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形象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打造个人品牌形象,包括忠诚、可靠的品格,准确、高效的行为习惯;比如在软件开发方面、硬件设计方面及时交付成果,根据测试情况及时修改完善,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助力主要工程师完成合格项目。技术辅助人员可以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专家的引领下,在项目内独当一面,成为专家的得力助手;比如在电路板安装、器械组装等方面独当一面。部门主管可以持续积淀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业务和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并建立自身使命与责任的认识;意识到自身思想行为对办公室环境的重要影响,并采取实际行动改善办公室环境,以及采取其他更多行动助力企业成就较高的业绩。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工作人员有动力、愿努力,但是企业人文环境不好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成长空间确实不足,企业工作者怎么办?这时寻求目的和意义的态度同样要坚持。
一方面,企业工作者可以观察企业最高领导者的品格、能力、格局等情况,如有可能,尝试提出改变企业现状的方案并和企业最高领导者沟通,探索在企业内改变现状的道路,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改变企业的目标,实现自身“目的与意义”探索的愿望。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最高领导者的品格、能力、格局等情况不适于以上“探索改变企业”计划的实行,那么追求“目的与意义”的企业工作者就要勇敢转型或者转移平台。因为在人文环境不好、成长性缺失的企业工作,又无法改变现状的痛苦不利于企业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还会耽误事业发展和人生理想的实现。
比如,在下面这则案例中,一位企业工作者就采取了转移平台的策略。
某中小企业领导人在企业销售情况不稳定、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因为企业资金不足以支付全部员工的当月工资,于是仅仅支付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推迟了少数几位销售和采购部门员工的工资,并且在之后仅仅补发了一位采购人员的工资,这样只有大约 2 位员工未能及时补发工资。一位未被及时补发工资的销售部门人员认为这是对他的歧视,并认定这种不公平的做法暴露了该企业最高领导者的道德问题。因此提交了辞职报告,并要求该企业在离职前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补齐欠发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事人的企业工作者即使具有“在企业中寻求目的与意义”的愿望,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探索行动,因为其自身没有得到尊重,其自身与企业之间难以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成就的前景。当事人企业工作者果断转移平台,寻求新的机会。企业则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
对企业工作者来说,在企业中寻求目的与意义的努力应始终坚持,不论在哪个企业平台都应如此探索。至于企业平台不适于“目的与意义探索”的情况,应加以分析,并作出应对。做好长远规划并时常反思和调整自身规划至关重要,因为需要以此避免职业和事业发展中的无谓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