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一开始没有声音,称为 无声电影(silent film) 。后来, 电影人(filmmaker) 把声音加入电影,电影渐渐过渡到 有声电影(sound film) 。起初,电影里的声音和荧幕内容不相关,后来声音和内容开始相关。例如,喜剧使用轻快的音乐。
20世纪20年代,随着录制技术的进步, 录制好的声音(recorded sound) 会作为电影的一部分一起播放,这种声音属于 同步声(synchronous sound) ,所听即所见。
后来,人们觉得电影要更有创造性、表达性,所以创造了 非同步声(nonsynchronous sound) ,即声音和画面不匹配,例如:画面是听众,听到的是演讲者的声音。
20世纪初, 电影产业(film industry) 给 音乐人(musician)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 无声电影时代(silent-film era) ,电影产业对音乐人的需求很大。
后来, 风琴(organ) 可以模仿很多乐器,一个人就能代替整个乐团。所以,电影产业需要的音乐家数量开始减少。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剧院安装了 音响系统(sound system) 。同时, 播音室(studio) 开始为电影公司工作,大的电影公司往往有固定的音乐人来负责生产音乐。行业对音乐人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人的就业机会减少。
20世纪70年代, 人类学(anthropology) 开始使用电影进行研究。 人种学电影(ethnographic film-making) 被创造出来,使用的方法叫 社区决定(community-determined approach) ,又称 基于社群的电影(community-determined film) 。
基于社群的电影以反映社区群众的真实想法和价值观为中心。电影制作团队往往要待在社区几个月,与当地民众建立信任感,才能拍得一部好电影。作为 被采访者(interviewee) ,社区群众占据主导权,他们决定谈论的话题、可以使用的镜头以及语言。如果有人担心 当地语言(native language) 不被观众理解,那么影片里会加入 字幕(subtitle) 。
相关TPO篇目 TPO22-L4, TPO39-L2, TPO53-L1
重点词汇 silent film, sound film, synchronous sound, nonsynchronous sound, community-determined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