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世界名校的前世今生

我在这本书里会和大家聊聊自己在探访名校的活动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在校园里耳闻目睹的一些真实现象。今天,读大学已经成为很多孩子人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成为他们接受教育、提升能力和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大学也因此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很少有人会问大学何时出现、由何而来,它的诞生又承载着怎样的使命?

纵观人类历史,早在大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学堂和学院。据考证,中东出土的公元前40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代的泥板是当时学校的课本。虽然今天看来,泥板上记录的知识颇为简单,不过在人类文明早期可以算得上是高等教育了,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大学雏形。

到了古埃及时期,法老神庙的功能之一是教授知识和研究学术,古希腊著名的学者毕达哥拉斯据传就在埃及学习过。毕达哥拉斯回到希腊后,潜心钻研学问,还招收了大量门徒。他和门徒不仅在一起读书,很多时候还生活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古希腊出现了雅典学院,学院里有很多学者开始教授课程,和后来中世纪诞生的大学已经非常相像。在雅典学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老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和学生一起做研究,探讨问题。我在梵蒂冈博物馆里目睹过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画中央的两人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两人是师生关系,年龄相差也不小,却在并肩而行,醉心于学术讨论。再想想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那个时代下单纯、浓厚的学术氛围。

公元前4世纪时,崛起的马其顿(位于希腊北方)占领了埃及,并且在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建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不仅仅是一个藏书之处,有人认为它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与雅典学院不同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有学术大师,而且有方便学习和研究的良好的硬件设施以及充足的经费。欧几里得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巨著之一《几何原本》,托勒密写就了影响深远的《地理学》,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在这里学习过。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亚历山大图书馆都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学术中心。

在欧洲历史上暗无天日的中世纪,黑暗和愚昧也未曾阻挡住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多少人努力寻找机会探求光明,探寻真理。于是,在意大利的文化名城博洛尼亚诞生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雷诺河畔,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自然条件优越,在罗马统治时期是欧亚非的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便利之地,因此成为意大利本土和阿尔卑斯山脉以外地区的年轻人聚集求学的最佳场所。

梵蒂冈博物馆里的壁画《雅典学院》

公元11世纪,博洛尼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过,繁荣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商业纠纷越来越多,诉讼案件接踵而来,老百姓对法律维权的诉求与日俱增。于是,这里的学者和年轻人开始重新研究罗马法,法学开始复苏。这场法学运动的复苏,法律学校的创建者、著名法学家伊内留斯功不可没。这位被后人称为“法律灯塔”的学者,全面评注了《查士丁尼法典》,收集整理罗马官方和民间的法条,开创了将《民法大全》学习列为普法教育课程的时代。他的另一大重要贡献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人才济济的博洛尼亚在欧洲声名鹊起,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学生千里迢迢前来求学。这所博洛尼亚法律学校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雏形。

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签署了被称为学术特权的法律文件,这个法律文件后来也被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认可。文件中有四项内容至关重要:一、大学人员有类似于神职人员才有的自由和豁免权;二、大学人员有为了学习的目的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三、大学人员拥有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而免受报复的权利;四、大学人员有权要求由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地方法庭进行裁决。

博洛尼亚城里的长廊

不管罗马皇帝颁布这个文件的真实用意如何,诞生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自此成为第一所接受学术特权法令的大学。这个文件从某种意义上也能看出大学自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它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自由的基因,承载着一份追寻精神自由、思想解放、科学真理和人性光辉的重大使命,这种大学精神承载于一代代师生心中,千百年来薪火相传。

到了14世纪,博洛尼亚大学迎来了更多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进入16世纪之后,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在这里开始了关于整形外科最初的研究。17世纪是博洛尼亚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尔切罗·马尔比基开始利用显微镜进行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探索,世界医学在这段时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

博洛尼亚大学作为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有着极高的学术威望和影响力。它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学,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作为四大文化中心之首,博洛尼亚大学一直保持着世界性文化学术中心的地位,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教育和研究重心被转移他处。在西方教育体系不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中,她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功地引领了欧洲大学制度的改革。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建校900周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上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欧洲大学之母”。

12世纪初,法国的巴黎大学诞生了。巴黎大学创建于卡佩王朝时期,彼时一直迁移不定的王室终于在巴黎安定下来,于是巴黎成了首都,也是法国的中心。当时的巴黎已经有不少修道院学校,其中巴黎圣母院的大主教教堂学校占主导地位,以神学和人文学科著称的巴黎大学就是在该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巴黎大学的诞生也归功于法国的数任统治者,他们为大学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1200年,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为巴黎大学颁发了一个特权证书,允许大学的师生行会享有免税权、免受民事和刑事的裁判权等特权,为大学创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知识交流环境。当然,巴黎大学的成功也是理性知识和实用知识对信仰知识发起挑战的结果,而阿贝拉尔等学者就是这场学术思想探索中的先锋。13世纪的巴黎因为重视文化教育和尊重知识,享有“中世纪雅典”的美誉,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圣地。巴黎大学一时大师云集、群星荟萃,阿贝拉尔、西格尔、托马斯·阿奎那、波那文都拉、罗吉尔·培根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都曾活跃在这个舞台上。巴黎大学的发展推动了中世纪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世俗化,也促使中世纪的教育传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中世纪早期以修道院为知识中心的状况的结束。

巴黎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影响,巴黎大学曾于1793年被撤销,直至1896年才恢复重建。后来的巴黎大学实际是13所大学的统称。1968年,巴黎大学爆发学潮,学生抗议课程落伍及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要求更多的学术自由和校园民主,法国政府借此对巴黎大学进行一连串的改组和调整,组成13所独立大学,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学。1971年1月1日,新改组的13所巴黎大学同时宣告成立。这13所大学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编号只代表顺序,与规模和名望无关。不过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学和研究上有所侧重,各有千秋。2010年,法国政府正式启动“卓越大学计划”(Initiatives d’ Excellence,IDEX),通过合并高校及大学校、研究院所等途径提升法国大学的综合实力。一些编号的巴黎大学被合并,或组成了新的大学综合体。改革可能还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继续深入。

我们从巴黎大学的百年风云历史中,可以看到大学对欧洲社会文明进程的贡献。它不仅满足了人们自身渴望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需求,也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持续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虽然那时候欧洲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这些大学在蒙昧的中世纪悄然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为欧洲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直至领跑世界夯实了基础。

你也许不敢相信,当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已经起步的时候,英国还没有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人只能去法国或其他欧陆国家求学。好在这样的状况没有持续太久,英国的第一所大学——牛津大学就诞生了。说来有趣,牛津大学的诞生是和巴黎大学紧密相关的。

据说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深造。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巴黎大学里的英国学者统统赶回了英国。不管如何,这些英国学者确实是从巴黎打包回国了。他们聚集于牛津,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继续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当时的学者们之所以选择牛津,是由于亨利二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获得国王的保护欣然前往。毋庸置疑的是,牛津大学在创建之初基本是以巴黎大学为蓝本的。

牛津大学创建不久,学校所在的镇上就出了一件大事。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镇当局因找不到真凶,居然直接以强奸罪为名绞死了这两位学者。这一事件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强烈不满。为了抗议小镇当局的行为,牛津学者纷纷离校,投奔别的学术机构,其中有一些学者就来到了剑桥。当时的剑桥镇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这里的不少宗教机构也都有研究的传统。另外,据《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一书说,当时有个领头的牛津学者是约翰·格瑞博士,他就是剑桥人,所以带着一帮师生去了剑桥,于是有了今天的剑桥大学。大批牛津学生出走去剑桥是1209年,这是公认的剑桥大学建校年份。从这个意义上说,牛津大学促成了剑桥大学的建立,或者说剑桥大学是牛津大学的进一步延展。

虽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移植了巴黎大学的模式,但是这两所大学又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创了英国独特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学院负责学生的膳食、住宿、文娱活动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大学直接管理教学、考试和学位授予,学院和大学分工清晰,责权分明。14世纪末,牛津大学新学院创立者威廉·威克汉姆将“学院制”首次引入牛津大学,后来也被剑桥大学积极采纳。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几百年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始终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学术、科研和体育的全方位较量。在国内,人们常常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类比为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前者文科更强,后者理科更棒。这种笼统的比喻虽然不能完全成立,但至少从侧面说明了两所大学发展的不同轨迹和人们的判断取向。牛津大学在900多年里全面开花,在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从1902年起,“罗德奖学金”设立,旨在资助“卓越、勇敢、仁爱以及拥有领袖气质”的世界青年赴牛津深造。这个奖项至今都是各国学霸们争相追求的目标。截至2020年,牛津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72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更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培养了许多艺术大师和国家元首,其中包括30位英国首相、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商界领袖。

剑桥大学自然也不甘人后,800多年的校史上,汇聚了牛顿、麦克斯韦、玻尔、玻恩、狄拉克、奥本海默、达尔文、沃森、克里克、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图灵、怀尔斯、华罗庚、霍金等创造时代的科学巨匠,还有弥尔顿、拜伦、丁尼生、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名闻遐迩的文哲大师,克伦威尔、尼赫鲁、李光耀等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以及包括罗伯特·沃波尔(首任)在内的15位英国首相。截至2020年,共有121位诺贝尔奖得主、11位菲尔兹奖得主、7位图灵奖得主曾经在此学习或工作过,其诺奖得主数量雄踞世界大学第二。

800多年来,这两所学校的“相爱相杀”没有停止过,双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除了实力和名声的硬较量,有时还不免来点“口水仗”。牛津人常说:剑桥是牛津的跟屁虫,就像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一样;剑桥人则会说:牛津大学显然忘了自己是巴黎大学的一根肋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校徽上都有一本书,不过剑桥的那本书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翻开的。牛津人嘲笑剑桥人装模作样不用功读书;剑桥人则嘲笑牛津人学习能力过于低下——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才学到一半。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传递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永不言败的前进精神。两所学校的一代代师生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不同领域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改变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大学没有忘记千百年前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学真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影响着一批批毕业生,他们走出校门后放眼寰宇,关心人类,希望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改变世界。

剑桥大学名人堂里的牛顿塑像

哈佛大学与剑桥大学,相隔大西洋的两所名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约翰·哈佛,这位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毕业生,1637年远渡重洋来到美洲新英格兰地区的查尔斯镇,担任该镇教会的助理牧师和教导长老。次年他不幸因肺结核去世,将自己遗产的一半800英镑和几百本藏书捐给了创立仅两年的“新学院”学校。学校感激这位捐赠者,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学校,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前身。更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学的所在地叫“新镇”,后来改名为“剑桥镇”。历史的巧合,牵连出大西洋两岸两所名校的绵长渊源。

今天,哈佛大学的大名如雷贯耳,早已成为世界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深刻的影响力,前后共培养出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巴拉克·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而哈佛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牢牢占据世界第一把交椅。此外,还有18位菲尔兹奖得主、14位图灵奖得主。在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哈佛大学均位列世界第一名,真的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更是万千学子的梦中学府。

事实上,这所美国本土最古老的大学后来又催生出其他大学,真可谓代代相传。哈佛大学在创建后的几十年里,学术范围逐渐开放,慢慢摆脱了最初的宗教主义教育,这一开放举措引来一些宗教界人士的不满,清教派领袖C.马瑟对哈佛大学包容不信教者的宽容态度深感不满。对于创建哈佛大学的清教徒来说,把上帝与真理分开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1701年,对哈佛大学心怀愤懑的一批校友脱离出来,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创建了一所新的大学,这就是今天的另一所世界名校——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本是同根生,校徽上也都有书,只不过耶鲁是一本,而哈佛有三本。耶鲁人嘲笑哈佛人读书不专心,一心三用;哈佛人则讽刺耶鲁人,一次只能学一门课的学渣就不要在可以同时轻松搞定三门课的学霸面前嘚瑟了。玩笑归玩笑,我们不难看出哈佛人和耶鲁人对待知识同样严谨的态度。

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之日起,集结了人类智慧力量的名校注定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古老的大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甚至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而专门建立的,但正如《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一书的作者所言,正是在这种宗教思想广泛传播的历史环境中,年轻人尝到了冲破黑暗、探索真理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今天,全世界所有的大学依然受到这些先行者的激励,大学生的血脉里流淌着同样的精神血液,肩上担当着同样沉甸甸的使命,那就是——传播知识、探索真理、启蒙心智、解放思想和追求自由,这大抵是大学教育从未改变过的历史使命!

牛津大学图书馆

我在南极穿越时留影 Lgeyq4gGTW0lwUcmna5rvC1pbCCT3O1PxpGuYnp881B3QB0mSs59YQu+qIll9P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