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体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构建经济社会理论模型。易经四德的四面体(元亨利贞,亦称君子四德)是成功为人处世的密码系统,它可以作为中国式整全投资的逻辑框架,应用于广义投资领域,即:修身立命、外缘管理、本质价值和风险管理。广义投资除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之外,还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和生态环境投资。整全投资是一种成己达人、财道辅义的投资范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君子四德立体绽放。君子四德立体绽放的人就是大格局的人。
四面体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空间构型,它能够为我们在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而构建理论时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元亨利贞”是易经四德的四面体,它是揭示世界运转规律和成功为人处世规律的密码系统,理论上可以作为中国式整全投资的逻辑框架。
四面体,又叫三棱锥,它是宇宙中很神奇的空间构型。我们紧握的拳头和脚的空间构型都接近四面体。美国著名建筑师、工程师、哲学家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1975)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结构都是由正四面体这种基本构件所构成。富勒写道:“最小的、可分离的东西,至少有四个立体角,每个立体角周围至少有三个面;每个面至少由三条边包围。‘最小某物’包括至少四个立体角、四个面、六条边、十二个平面角、内位性、外位性、凹性、凸性和两极可旋转性——至少总共 32 个独特的几何特征。” [1] 在所有正多面体中,正四面体的体积最小,表面积最大。正四面体包含的能量最小,结构能力最大。四面体是唯一可以由内向外翻转的全对称结构系统。四面体可以外推到生命的所有体验阶段,从而允许人类进入宇宙意识的新时代。
在化学领域,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于 1875 年发表《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学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和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即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初步解决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成果立刻在化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范霍夫因此荣获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众所周知,石墨和钻石都是由完全相同的物质(碳)构成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在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成片状;在钻石中,它们排列成正四面体。在钻石中,每一个碳原子周围有 4 个碳原子围绕,形成正四面体配位,整个结构可以视为以角顶相连接的正四面体的组合。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只有埃及金字塔经受住了数千年的考验而留存下来了。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约完工于前 2560 年。金字塔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在结构上属于四面体的基本叠加,稳定性好,因此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考验。
实践导向的成熟学科体系多数是由四要素模型构建的闭环系统。例如,经济学,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或四大领域。国内生产总值由四个部分构成,即:最终使用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净出口。管理学,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或四大过程。市场营销的四大核心内容:在产品导向下分别为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在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下分别为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布(David Kolb)用四个环节(也是四种能力)论证经验性学习:具体经验、思索性观察、概念化抽象和积极实验。戴明的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Bernstein,2010)用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四要素模型解释富庶的起源,他说:“归根结底,判断这四个因素对一个国家发展的相对重要性都是无意义的,就像询问什么是蛋糕中最主要的配料,是面粉、糖、起酥油还是鸡蛋?事实上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种原料,蛋糕就做不成了。” [2]
诚然,目前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展交叉学科,需要科学归纳最新实践经验以有效地指导当前的实践。在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归纳时,四面体模型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例如,著者在《价值投资素养》中把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行为-结果概括为由非理性行为、短期视野、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所构成的四面体,成功解释了资本市场的 127定律,证明投资者成功的前提必须克服非理性行为和短期视野,修炼理性认知和长期视野。
又例如,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在显著地加快,呈现出不稳定、不确定、难搞懂和难辨认的特征。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何去何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来自不同领域的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着用四面体模型对人类诞生以来的经济社会运行基本要素(资源)进行高度概括:质能(物质和能量)、空间、时间和数据。任何经济社会的运行都需要这四类基本要素,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四要素发挥作用的强度截然不同,整个人类文明可根据人类对这四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来划分层次。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其他三国的文明早已断流,唯有中国文明延续传承 5000 年。历史上,中国也曾遭到外族入侵,历经朝代更迭。由于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强,中华文明变得越来越丰富强大。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应变求变的自觉和修身立命的传统。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源头就是《易经》,其智慧可以应用于各种投资场景。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解码世界发展变化的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古人奉其为修身立命、安邦治国的最高准则。“《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周易·系辞下》),这句话是说:《易》作为书籍,是推究事物的初始、探求事物的终结,进而探知矛盾运动的本质的。汉字“教学”二字的古体字均保留着研习易经的“爻”的痕迹。《易经》的核心哲学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人格修炼,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应变能力建设。我国民众接触更多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则是对以上精神的拓展、发挥和运用。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系辞上》)。易经作为解码世界发展变化的哲学,组成其基本结构的四面体就放置在易经第一卦《乾》的卦辞里,放在正文的第一句话里,即“元亨利贞”四字。《乾·文言传》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亨利贞”是中国先哲们总结出的事物良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事物的长期发展都在一个又一个“元亨利贞”循环中展开。东晋易学家干宝认为元亨利贞就是体仁化物、观运顺天、器用利民、守正定俗。 北宋哲学家邵雍认为:“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根据邵雍,元亨利贞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系统方法。
元者,善之长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孟子曰:“可欲之谓善。”“可欲”,对实践主体而言是指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实践客体而言是指正效用。人类文明史显示,人类正是把心中描绘的愿望作为原动力,通过追求正当合理价值而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因此,“善”可以理解为“负熵”或“熵减”。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944)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他认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或一个在均匀环境里的系统,它的熵在增加,并且或快或慢地接近于最大值的熵的惰性状态。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正是事物接近混乱状态的自然倾向,除非我们在事先预防它。” 俄国剧作家契诃夫(Anton Chekhov)说:只有熵来得容易。
薛定谔进一步指出:“在生命的发展中遇到的秩序性有不同的来源。有序事件的产生,看来有两种不同的‘机制’:‘有序来自无序’的‘统计学机制’,和‘有序来自有序’的一种新机制。”因此,可以把“善”理解为“有序来自有序”的机制中的“负熵”,即正能量、创造力、精进姿态、善良、敬畏和勤劳。“善”代表实践主体所具有的利生万物的“负熵”。“善之长”可以理解为持续地给负熵进行赋能。因此,“元”是主体的负熵赋能系统,是主体傲立于世间的本源密码。现代科学认为,趋同和保守是熵增,差异和创新是熵减(负熵)。因此,目前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进行的各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组织和个人永葆生机的源泉,是真正的“善之长”。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张磊(2020)说:“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但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自动运行的,必须付出努力和构建高效的赋能体系。《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亨者,嘉之会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嘉,美也,善也。会,合也,聚也。嘉之会,顾名思义是指美好的事物聚会在一起,本质上看是通过万物互联互通、促进嘉美会聚、众善相继的负熵环境和生生机制。一个生命有机体为推迟趋向热力学平衡(死亡)的衰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吸引一串“负熵”去抵消它在生活中产生的熵增,从而使它自身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而又很低的熵的水平上。嘉的本质就是指高“负熵”环境。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高“负熵”环境有利于生命体的成长和繁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人应该主动接近好的人、事、物,这样才有利于养成好的习惯,也更容易成功。择邻而居的更高境界是利见大人。《乾》卦有两个爻辞是“利见大人”,即求教于功德圆满的人,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美国商业哲学家罗恩(Jim Rohn)提出密友五次元理论,即: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基本就是 5 个与之亲密交往朋友的平均值。罗伯茨(Jason Roberts)提出“幸运表面积”(luck surface area)模型,认为一个人通过结识更多的人和事就可以增大自己的幸运表面积。 可见,无论是生命体的生长繁殖还是人们事业的兴旺发达,仅有“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负熵充足的赋能环境,必须保持对外开放并设法做好“统战”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种“嘉之会”体制机制。因此,“亨”是指负熵聚合机制,是助力系统和生生机制。
目前,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特别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就是推动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的“嘉之会”机制。《易·系辞下》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另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嘉之会”机制,例如秦汉的察举和征辟制度、隋唐以后到清末的科举,均推动了古代中国文明发展。1979 年我国将对外开放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视为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外开放是创造接入“嘉之会”的环境。约翰松(Frans Johansson,2017)认为交叉点增加了想法奏效的概率,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科学融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这三股力量,使得交叉点的数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利者,义之和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利,即利益;义,即各得其所而不失其宜;和,即统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利益,应该取之有道,讲求合作、多方共赢、各得其所、和谐共存。利与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论。本句属于义利统一观,强调包容和多赢。《子路受牛》的故事就是义利统一的经典案例。子路曾经在河里救过一个人,这家人就送给子路一头牛作为酬谢,子路还真的收了。天下人知道这件事以后,都纷纷嘲笑子路,说你身为夫子的亲传弟子,却做出这贪财的行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孔子知道后,却夸奖子路说:你做得对,从此大家都愿意救人了。事后,大家果然纷纷做起好事来。《子贡受牛》启发我们,要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角度、从长期视野来审视义利之间的关系。利义是统一的,强调“义”的时候,是为了能够把那普遍性的、公共性的、整体性的“利”拉上来。义利统一观认为义利互生,两者从总体和长期看是统一的。
贞者,事之干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贞者,占也,卜也,正也,定也,坚也,诚也,守也。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从北宋的刘安世开始人们就发现六经无“真”字,这是因为“真”是道家的专有名词,特指“仙人变形登天”,同时代的儒家只能用“贞”“正”“诚”“实”等汉字来表达“真实不虚、准确无误”的意思。因此,有人把六经无“真”字理解为古人不注重“求真”而仅注重“求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里的“贞”,本身就包含现代的“真”内容,即客观实在和本质规律,具有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干”,本义指盾牌,一种抵御戈的武器,如“大动干戈”的“干”,引申为防御、干预和治理。“破中有立谓之干”,言有所作为,而致其功用也。事,指变故。《易·序卦》云:“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易经《蛊》卦专门阐释如何拨乱反正,其爻辞有三次提到“干父之蛊”,一次提到“干母之蛊”。因此,“事之干”指的是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侧重于“救失”。俗话说,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这些都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子·乘马》云:“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爱因斯坦认为,熵增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熵增定律表明万物的“生住异灭”是客观规律。如果放任不管,任何事物都将毁灭,不会变得更好,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的故事,意味着熵增定律的残酷。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国王,因绑架死神而触犯众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次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试想,如果允许西西弗斯带着防止巨石滚下山的三脚架,那么他就可以在把巨石推到一定高度而自己因疲惫而想休息的时候,用三脚架止住巨石,恢复体力之后再继续向上推,最终一定能把巨石推到山顶。这个假设的用于防范巨石滚落的三脚架,就是“事之干”。孔尚任也在《桃花扇》中描述了人世间熵增定律的残酷和悲凉,他写道:“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成长、成功、创业和守业都需要防范和对抗熵增,因此需要“事之干”。《左传》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在现代高风险社会,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要坚持底线思维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易·乾·文言》云:“贞固足以干事。”
如图 2-1 所示,易经“元亨利贞”四面体结构是揭示世界运转规律和成功为人处世的密码系统。这套密码系统不仅长期有效,而且能够应用于所有场景。精通易经四面体(易经四德),就明白世界的运转规律和为人处世的成功规律,明白目前身处哪个发展阶段以及接下来如何去做。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汤诰》曰“尚克时忱,乃亦有终”,意思是说,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做到这些,必然会有好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易经揭示的成功秘诀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与天,在这里是并列关系,分别指自己与上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泛指本人所不能控制的一切外在客观世界。例如,《尚书·太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很明显地把“天”与“自”作并列主语,意思是,上天降下的灾难还可逃避,自己惹的祸患根本就逃避不掉。因此,“自天佑之”应该理解为“自佑之,天佑之”,即“天助自助者。天助之人必先自助,人助之人必先自强”。西方谚语“上帝只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与“自天佑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说:永远与天命相合,自己寻求更多福报。稻盛和夫(2020)认为:“只有饱尝艰辛、逼至绝路、冥思苦想,才能感动神灵,使其出手相助、赐予灵感。”
图2-1 易经四德的四面体
为什么会“吉无不利”呢?“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易·系辞下》)有人把“自天佑之”解释为“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这种看法有偏差,过于狭隘和消极,主要原因是望文生义地把“自”理解为介词“来自”。这样理解,明显违背“自求多福”的成功规律,不利于发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立命”的中国精神。
认真研究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运气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大多数成功人士的“幸运表面积”远远大于常人,他们最终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但为了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他们默默地付出很多努力。即使不是那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也可能有另外一组时间和地点。也许那不会带来同等程度的成功,但他们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本节把投资的范围由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领域拓展至包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在内的广义投资领域,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投资的五个基本特征。然后,从易经四德推演出整全投资模型,即修身立命、外缘管理、本质价值和风险管理。整全投资作用的机理是非对称积累和复利效应。
1.投资的狭义定义
投资的定义很多,比较经典的有:投资是为未来收入货币而奉献当前的货币(夏普、亚历山大、贝利,2013) ;把资金投入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持有的一项或多项资产(Charles P.Jones,2016) [3] ;投入当前资金或其他资源以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的行为(Zvi Bodie,2022) [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吴晓求,2014) ;经过深入分析,确保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的操作(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归纳出投资的核心要素:投资是资产的跨期配置。投资涉及当前与未来两个时点,因此是一个跨期过程。投资涉及投入与回报,因此它是资产的配置。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但是这种收益通常很难保证。投资是人谋天成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它需要决策和管理。另外,投资配置的对象是资产。根据《柯林斯经济学词典》,资产是指由个人或企业拥有的具有货币价值的物品或财产,可分为实物资产(例如,厂房、设备、土地、耐用消费品)、无形资产(例如,品牌名称、技术诀窍和商誉)、金融资产(例如,货币、银行存款、股票和股份)。
以上是投资的狭义定义,适用于实业投资或金融投资。其典型特征是最初投入和最终回报都可以用货币衡量,投资对象是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实业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产(建筑物、机械设备、存货等)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金融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金融资产,通常分为: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另类投资工具。传统的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学著作,讲述的都是狭义投资,其适用领域主要是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
2.投资的广义定义
如果把投资理解为投入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那么很有必要把投资的定义扩展到非货币资本、非物质资本领域。例如,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通过人力投资形成,它比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经验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又如,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它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研究证明,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鼓励专业化,增加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观念创新上的投资,社会资本决定了生产与掠夺之间的权衡。社会资本具有更多的公共品性质,它不像金融资本或物质资本那样容易转移,也不像人力资本那样具有流动性。由于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得资本的内涵也从传统社会经济范畴延伸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领域。生态资本是 20 世纪末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资本概念,认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本。
如何把投资的定义扩展到包含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内的一切资本领域呢?其实只需要把投资的对象由资产扩展到资源,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质能(物质和能量)、空间、时间和数据的总称,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以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具可度量、可积累、可规划、可管理、可优化等特性。资源在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因此,广义上的投资是指资源的跨期配置。
物质和能量是资源,人们对此判断基本上没有异议。断定空间、时间、数据是资源,可能有人对此会疑惑不解。资源具有可规划、可管理、可优化的特性,因此借用这些特性就可以判定一种要素是不是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要素加上“规划”“管理”“经济学”等词缀之后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它就是资源。目前,空间规划、空间经济学、时间规划、时间管理、数据管理、数据(信息)经济学等已经成为基本学科,因此可以断定,空间、时间、数据是资源。之所以把物质和能量合并在一起,把它们视为同一种要素,根本原因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即E=mc²,其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代表光速的一个常数,c=299792458 米/秒。
1.跨期性
跨期性是指投入和回报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如果没有时间间隔,那么这种交易就是即时结清的普通买卖,不能称之为投资。在投资实践中,通常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将投资分为短期投资、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习惯上,短期投资的期限在 1 年以内,中期投资的期限为 1 至 10 年,长期投资的期限为 10 年以上。通常,投资期限越长,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也就越高。
2.风险性
投资是人为打造的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在时间轴上腾挪资源的“人造时光机”。未来本身具有多种可能状态,这些不确定性状态与投资者所期盼的利益相结合,就造成投资者本金损失的可能性,于是就嵌入了风险。在这里,我们把风险定义为本金损失的可能性。传统上,人们把价格的波动性理解为风险,那纯粹是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测算方便,但这种定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误导。
3.权益性
投资是资源或资产的跨期配置,由于不能即时结清,现行法律制度对其具体安排形式都有相应的明确规范,赋予投资者所有者权益或债权人权益或其他期待中的权益。例如,股票代表的是所有者权益,债券(贷款)代表的是债权人权益,金融衍生工具代表的是持有人依据契约在约定期限内基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期待中的权益——或有权益。
4.层次性
首先,投资包括实业投资、金融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生态资本投资等不同领域。其次,在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出现各种间接投资工具或衍生工具,例如,为满足实业投资的需要,资本市场开发出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投资工具,为满足大众金融投资需要开发出证券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无论从哪个层次介入,投资成败的关键均取决于对支撑投资对象的底层资产的透彻理解。
5.整全性
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总是把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等放在一起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因此,在投资实践中必须全面把握好各层次、各维度的人和事,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会造成投资活动的中断。
易经四德的四面体能够解码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可以用它来构造整全投资模型。如图 2-2 所示,与易经四德“元亨利贞”对应的是“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和”和“事之干”,分别对应于整全投资的修身立命、外缘管理、本质价值和风险管理。修身立命,是从投资即修行的角度来审视投资,投资是投资者的认知和品德的变现,投资的成败得失最终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修养程度,它侧重于人力资本投资。外缘管理,包括择善而从、有容乃大、见几而作,是一个适应性迭代优化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社会资本投资。本质价值,是指在人民至上理念指导下的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ESG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条件达成的(企业)投资价值,侧重于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是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和风险资源化利用,侧重于从风险(熵增)的视角探索如何正确处理投资中的机会和威胁。整全投资的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的,四者之间是乘积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只有全面管理好四要素,在四个维度上齐头并进、相互协调,投资才会有所收获。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最终都将导致投资失败。
图2-2 整全投资四面体
整全投资的核心理念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解释说:“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修身立命是收益非常可观的投资,因为它的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其核心内容包括投资于自己和投资于变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完善自己有助于更好地求变应变,解码变化有助于更有效地完善自己。外缘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择善而从、有容乃大、见几而作,是从拓缘、守正、应机三个维度对投资活动的适应性进行迭代升级。本质价值是义利统一观在当代投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强调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本质价值,它超越企业利润、股东价值、利益相关者价值、ESG价值,是具有社会主义独特内涵的投资价值。风险管理是投资的减震系统和免疫系统,它能够使投资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恢复力。
1.非对称积累
整全投资能够把所有的投资项目打造为收益无限而损失有限的博弈局面。这种博弈局面就是薛定谔所说的“有序来自无序”的“统计学机制”。查理·芒格(1993)说:“价值投资就是在寻找一场‘错误定价的赌局’。” [5] 为简化分析,先假设一个“0 损失”的概率博弈。假设一个抛掷一枚均匀硬币押注其正面或反面的场景,押对了就给你 100 万元,押错了也没关系,不让你损失 1 分钱,并且你可以永续玩下去。试问,该赌局的期望值是多少呢?有人会说,该赌局的期望值是 100×0.5+0×0.5=50 万元。懂得投资道理的人会说,这样计算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你在“0 损失”的条件下可以一直玩下去,押对一次就白赚 100 万元,押对两次就白赚 200 万元,押对三次就白赚 300 万元,以此类推,押对N次就是白赚N百万元。只要不限制在“0 损失”条件下掷硬币的次数,玩家从这个赌局中的收益可以远远大于 100 万元,几乎没有上限。借助这种非对称积累机制,投资者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就能够积累起巨额财富。正所谓日积一善,久则必为江河之水。
我们来计算一下上述赌局的博弈原理。若连续抛硬币M次算一局,M可以取任意大的自然数,则至少正确 1 次的概率为p=1-0.5 M 。当M=5 时,p=0.968750;当M=10 时,p=0.999023;当M=15 时,p=0.999969;当M=20 时,p=0.999999;当M=25 时,p=1.000000。通过演算可知,当连续抛硬币 25 次,可以至少赢得 100 万元,因为它的概率在这种条件下为 1.000000。
“0 损失”机制是不对称机制的理想状态,它类似于免费抽彩票的场景。遇到这种免费抽彩票的场景,即使概率很低,最优策略是一直参与下去,直到最终大功告成。推而广之,对于损失有限而收益无限的非对称博弈场景,只要损失足够小,而投资者完全能够承担得起,潜在收益又趋于无限大,获胜的概率又足够高,那么投资者就可以从这种博弈场景中获益。
直接推论,投资是概率游戏,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持续玩下去,要千方百计避免因弹尽粮绝而被淘汰出局。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2013)认为:“实际上,研究已经表明,绝大多数成功的新兴企业都在开始实施最初的计划,并了解到哪些计划行之有效、哪些只是纸上谈兵时,放弃了最初的商业战略。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的主要差别通常并不在于它们最初的战略有多么完美。在初始阶段分析什么是正确的战略,其实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保留足够的资源(或是与值得信赖的支持者或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新业务计划便能在第 2 次或第 3 次尝试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那些在能够调转航向,转而采用可行的战略之前便用尽了资源或信用度的计划,就是失败的计划。”
如何识别和把握这种不对称机会呢?整全投资四面体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多办法和招数。修身立命能够大幅度提高投资者的机会识别、领悟能力,外缘管理能够最大限度聚集有利投资机会,本质价值将扩大投资视野和提高投资持续性,风险管理通过防范和化解风险帮助投资者将博弈场景设法构造成接近“0 损失”的理想状态。
2.复利效应
复利,即利生利。据考证,复利起源于古巴比伦时期,受动植物繁殖规律的启发。爱因斯坦曾把复利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还说:“洞悉复利者,赢利也;不明复利者,付利也。” [6] 复利增长的动力源于其指数式增长的本质:收益率越高、积累时间越长,复利的威力就越大。
复利的基本数学表达式是:f=(1+i) t ,其中f为终值系数,i为收益率,t为积累期限。f是指数函数,可以证明,当i>0 时,f对t的一阶导数大于 0,二阶导数大于 0。因为复利过程中的边际效用递增,所以其积累值具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放大效应。
发生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复利效应固然令人向往,而在人修身立命过程中的复利效应更为司空见惯。个人行为上的复利效应主要借助刻意练习和习惯机制发挥作用,人际间的复利效应主要借助于学习和分享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收益最高的投资往往是对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因为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在修身立命的人力资本领域很容易发挥作用。《道德经》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根本原因在于习惯养成、技能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边际效用递增的复利效应。达伦·哈迪(Darren Hardy,2012)把复利效应概括为:小而明智的选择+一致性+时间=天壤之别。 [7] 克利尔(James Clear,2018)把复利效应划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正面的包括生产力复利效应、知识复利效应和人际关系复利效应,负面的包括压力复利效应、负面思想复利效应和愤怒复利效应。 [8] 很显然,面临复利效应,每个人都拥有很多选择,日积月累,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因此,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纳瓦尔认为:“生活中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人际关系,还是知识,都来自复利。”
本书认为,实践导向的成熟学科体系多数是由四要素模型构建的闭环系统,这就是四面体范式,也是极为有效的经验法则。所谓实践导向,泛指人类在“特定场景”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的属性。这里特别强调“特定场景”,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受到“特定场景”的制约,都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四面体范式可以作为构建或检验实践导向学科结构体系是否完备的快速测试剂。通常,单要素、双要素或三要素模型,最多可以称之为关键要素识别模型,如果把它们直接付诸实践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此类模型存在关键因素识别不足的问题,一旦被遗漏掉的关键因素主导实践过程(顾名思义,关键因素往往会主导实践过程),那么这一遗漏要素就成为导致实践失败的阿喀琉斯之踵。
四面体范式并不必然排斥五因素模型或六因素模型,但是远远超过四个因素的多因素模型,通常意味着简化力度不够,存在过度识别、有冗余的“关键因素”的问题,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冗余的因素应该被删除掉(如果在冗余的因素上浪费时间、资源和注意力,必然造成实践的效率损失)。因此,四面体范式带来的启示是:维度低于 4 的模型通常不能直接付诸实践,有效的实践模型往往是四因素模型,个别实践模式也可以是五因素或六因素模型,但是维度超过 6 的模型很可能意味着简化力度不够,存在过度识别和存在冗余要素。
为什么四面体范式认为维度超过 6的模型很可能意味着简化力度不够呢?这是六度分割理论带来的事实。六度分隔理论是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 6 个人。1929 年,匈牙利作家Karinthy最早提出了“小世界现象”,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六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而联系起来。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通过设计一个连锁信件实验,验证了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六度分隔”理论。后来研究人员把实验的范围不断扩大。2001 年,Milgram用 60,000 个发件人和 18 个目标之间的电子邮件链重复了实验。2007 年,全球即时通信网络分析了 2.4 亿人之间的 300 亿次对话。两项研究都发现,所研究的社交网络中的平均路径长度为 6。另外,中国文化有“逢七必变”的说法,意思是事情在遇到第七个阶段或第七个因素时,其本质就要发生变化,就会变成另外一件事情。
四面体范式虽然是经验法则,但是它行之有效。目前,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法则缺乏理论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直接运用就可以了。类似的例子很多,先看一个“缩数术”经验法则,至今也没听说有人给出理论证明。“缩数术”法则:任意一个多位数,不管是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等等,把它们不同位数上的数字直接相加,得到的结果如果不是个位数,则把结果上的不同位数上的数字继续相加,直到得出个位数,这个结果就是“缩数”。以数字 2022 为例,2+0+2+2=6,6 就是 2022 的“缩数”,与“缩数”对应的是“原数”。加法经验法则: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数相加的和的“缩数”,必然等于各个原数的“缩数”之和的“缩数”。例如,原数 2022 对应的缩数是 6,原数 185 对应的缩数是 5,原数之和为 2022+185=2207,和(2207)的缩数为2。原数对应的缩数运算是:6+5=11,1+1=2,缩数的运算结果也为 2。原数之和的缩数为 2,缩数之和的缩数也为 2。通常,这说明原数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当然,从概率的角度,即使原数运算结果与缩数运算结果完全吻合,也有一定可能性是错的,不过这个犯错概率通常很小,除非两个独立步骤的运算恰好错在一个数字上)。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懂得用“缩数”验算加法,自然也就可以把这个原理用于减法。同理,乘法是加法的叠加运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值乘积的缩数等于对应的缩数乘积的缩数,例如原数 281 对应的缩数为 2,75 对应的缩数为 3,原数乘积为:281×75=21075,乘积的缩数为 6;缩数的乘积为 2×3=6,原数乘积的缩数等于缩数乘积的缩数,验算完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验证原理相同。正是因为掌握“缩数术”这个经验法则,我在小学学习数学时既轻松又充满乐趣,以至于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和乐趣。但是迄今没听说有人对“缩数术”经验法则给出满意的证明。这说明,有效的经验法则直接拿过来用、直接发挥它的效用就可以了,这是实践层次的问题。对它进行理论证明,那属于理论层次的问题。
又例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和圭表测影总结出来的,它与现代的太阳历(公历)完全吻合。我国先民一直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至少在近代天文学诞生之前,没人能够给出二十四节气背后的运作原理(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因此古时的二十四节气属于典型的经验法则。但是,不懂背后的原理并不影响我国先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运用。
[1] Fuller, R.Buckminster. Synergetics: Explorations in the Geometry of Thinking .Scribner, 1975,pp.45—46.
[2] Bernstein, William J. The Birth of Plent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4, p.134.
[3] Jones, Charles P. Investments: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 13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6, p.1.
[4] Bodie, Zvi, Alex Kane, and Alan J.Marcus. Essentials of Investments , 12th edition.McGraw Hill,2017, p.1.
[5] Pecaut, Daniel and Corey Wrenn. University of Berkshire Hathaway: 30 Years of Lessons Learned from Warren Buffett & Charlie Munger at the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Pecaut and Co, 2017, p.36.
[6] Hagstrom, Robert. Warren Buffett: Inside the Ultimate Money Mind .John Wiley & Sons, Inc.,2021, p.10.
[7] Hardy, Darren. The Compound Effect. Vanguard Press, 2012, p.16.
[8] Clear, James.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8, 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