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我承认,刚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我丝毫没有觉察他身上有何不同寻常之处。如今,他的伟大不容置疑。这里所说的伟大不同于幸运的政客或功成名就的将军所取得的伟大。后者伟大是因为身居高位,一旦时过境迁,他将变得无足轻重。卸任后的首相往往只是个夸夸其谈的演说家,不再统帅兵士的将军也不过是集镇上一个威风散尽的英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你大可不喜欢他的艺术,但你很难不对它产生兴趣。他会搅动你的心,令你着迷。他不再是人们嘲讽的对象,为他辩护甚至赞美他也不用再担心被贴上怪癖、另类的标签。现在人们接纳他的所有缺点,认为这是对其优点的必要补充。他在艺术上的地位尚未盖棺论定,仰慕者对他的赞誉也并不比批评者对他的贬损更恒久稳固。但有一点确定无疑——他是个天才。我认为艺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他足够与众不同,那么即使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愿意包容。从绘画的角度讲,委拉斯开兹 比埃尔·格雷考 更高明,但却没有像后者那样赢得后世的仰慕。相比之下,克里特画家 感性而充满悲剧色彩,他祭出自己灵魂的奥秘作为永恒的礼物献给世人。艺术家、画家、诗人或者音乐家通过各自或崇高或优美的艺术满足人对美的需求。和性本能一样,这具有野蛮的一面,但他也将自己更伟大的天赋展现在你面前。他对自身奥秘的追求近乎人们对侦探故事的痴迷。和宇宙奥秘一样,这个谜题没有答案。斯特里克兰最普通的作品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古怪、复杂且饱受折磨的个性。正因为此,那些即使不喜欢他作品的人看到这些画也很难无动于衷,也正是这一点激发了人们对其生活和个性如此浓烈的好奇与兴趣。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后,莫里斯·胥瑞才在《风雅信使》 [1] 上撰文盛赞这位籍籍无名的画家,后来的评论家也基本老老实实承袭了这篇文章开创的基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里斯在法国享有不可撼动的威望,他的观点自然极具分量。虽然他对斯特里克兰的称赞有点过头,但后世的评价的确印证了他的判断,也正是这些评价牢固奠定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日后的声誉。斯特里克兰从一个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人尽皆知的艺术家,这是艺术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故事。但我不打算谈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除非是那些能表现其个性的作品。一些自以为是的画家称外行看不懂画,称这些人表达看懂作品的最佳方式是保持沉默并开出支票买下画作。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只有艺术家才看得懂艺术,这大错特错。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而所有人都能读懂情感的语言。但我也必须承认,一个不懂绘画技巧的评论家写不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我对绘画一无所知。好在我无须冒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先生既是能干的作家又是受人仰慕的画家,他已经在一本小书 里充分探讨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在风格方面,这本书也树立了典范。这种文风在法国尚还流行,但在英国已经不大受欢迎。

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莫里斯简单勾勒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生活,这恰到好处地勾起了猎奇者的好奇。出于对艺术纯粹的爱,他真切希望智者能注意到这位不同凡响的天才;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老道的记者,知道“对人的兴趣”会让他更轻松达成目的。那些过去接触过斯特里克兰的人,比如他在伦敦认识的作家以及在蒙马特高地咖啡馆见过的画家,最后都惊愕地发现,曾经和他们厮混在一起的落魄艺术家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很快,法国和美国的杂志里开始出现各类回忆或者赞誉斯特里克兰的文章,这进一步令他声名远播。这些文章迎合了大众口味,但依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勤奋的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在他那本令人生畏的专著 里就列出了一长串这类权威作家的名字。

向往神秘是人的天性。那些在芸芸众生中崭露头角的人,只要拥有充满神秘色彩或令人瞠目结舌的逸事,这种天性就会迫不及待将其演绎成一段传奇故事,并使听者狂热相信。这是浪漫对平庸日常的反抗。这些传奇注定让英雄永垂不朽。一位哲学家微笑着讽刺说,沃尔特·雷利爵士之所以名垂千古,并非是因为他将英国这个名字带到陌生的国度,而是他将自己的披风铺在地上让童贞女王 从上面走过。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生籍籍无名。他树的敌远比交的朋友多。那些写文回忆他的人在少得可怜的记忆上添油加醋,这也毫不奇怪。而且,显然人们对斯特里克兰仅有的一知半解足以给浪漫作家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他的生活有许多怪诞可怕之处,他的性格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他的命运可悲可怜。久而久之,这些因素共同编织出一个传奇故事,即使睿智的史学家也不忍将其拆穿。

但显然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不是睿智的史学家。他发誓要在传记中“澄清一些广为流传的误解”,尤其是那些关于他父亲人生最后阶段的传言,因为这给“在世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显然,斯特里克兰广为人知的故事中,有不少内容足以令一个体面的家庭蒙羞。我带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这本书,而且觉得应该表扬自己,因为它枯燥又乏味。斯特里克兰先生在书中塑造了一位了不起的丈夫和父亲,一个脾气温和、勤勉道德的人。这位现代牧师在学习那门叫作解经学的科学时,培养了卓越的粉饰太平的能力。不过,作为一个称职的儿子,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在“解读”(他想要解读的)其父人生的全部事实时表现出高度的敏锐,这一定会让他有朝一日进入教会高层。我仿佛已经看到他长着肌肉的小腿外绑着护腿的样子。这样做虽勇气可嘉,但却非常冒险,因为很可能正是这些传闻令斯特里克兰迅速变得家喻户晓。有很多人正是因为反感他的个性或者同情他的死亡才关注他的艺术,而这个儿子的良苦用心等于在他父亲的仰慕者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斯特里克兰先生的传记出版后不久,舆论一片哗然。随后,佳士得购入他父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撒玛利亚妇人》,但相比九个月前,成交价跌了 235 英镑。这绝非偶然。这幅作品之所以被重新拍卖,是因为之前买下它的那位颇负盛名的收藏家骤然离世。人类具有创造神话的卓越天性。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的那本传记塑造的故事无法满足这一天性对奇闻逸事的渴望,因此很快被抛诸脑后。要不是这个原因,单靠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自身的力量和独特性恐怕不足以扭转乾坤。现在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写的书终于可以安抚所有艺术爱好者心中的不平了。

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是那种认为人性要多坏就有多坏,甚至坏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历史学家。有些作家故意将浪漫故事里的伟大人物塑造成家庭美德的典范,并以此为乐。相比之下,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这类学者写的东西肯定更能使读者感到愉悦。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安东尼 与克娄巴特拉 之间只存在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我会倍感失落;而要让我相信提比略 是一位和乔治五世 一样无可指责的君主,谢天谢地,得要让我看到比实际可能存在的还要多得多的证据才行。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将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那本诚恳的传记批得体无完肤,让人着实忍不住同情这个不走运的牧师。在他看来,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体面的缄默是虚伪的表现,顾左右而言他不啻撒谎,沉默不语则等同于背叛。书中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以作家的身份来说不可原谅,但以儿子的身份来说则情有可原。正因为这些错误,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控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故作正经、虚伪、做作、撒谎、狡黠且做饭难吃。斯特里克兰先生急于否定他父母之间存在一些“不快”,并宣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一封从巴黎寄回来的信中称妻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个人觉得这样做略显草率,因为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展示了这封信的复印件,信里是这样说的:“我妻子真该死。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祝她下地狱。”教会在鼎盛时期也没用过这种方法处理不利证据。

魏特布雷希特-罗托兹博士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狂热仰慕者,而且不必担心他会粉饰其缺点。他能一眼看穿貌似天真的行为背后的可鄙动机。他既是艺术学习者又是心理医师,隐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秘密无一能逃过他的眼睛。神秘主义者也无法像他一样发现蕴藏在寻常事物中的深邃意义。神秘主义者所看到的是语言无力表达的,心理医师所看到的则是人们不愿用言语表达的。这位博学的作家带着极大的热情挖掘每个可能令他心中的英雄蒙羞的故事,这一点就足以令人着迷。当他找到可以证实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残忍可鄙的事例时,他反倒更喜欢这个人。当他用被人遗忘的故事揭穿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虚假的孝顺时,他就像审判者对异教徒进行信仰审判时那般狂喜。他十分勤奋,任何细枝末节都不放过。假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有一张未支付的洗衣店账单,那他肯定会找到关于这张账单的所有信息;假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没有归还向别人借的半皇冠硬币,那么他也一定会找出关于这次交易的所有细节。


[1] 《风雅信使》( Mercure de France ),创刊于 1672 年,世界上最早的文娱性期刊,也是法国历史上的最负盛名的文学刊物之一。 DGoP8gsIpFTRC6X+jltdnbyMspIYKzzwRo8iVU3t0ZjC2O6UYv6OrM2xii7yBL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