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广东、沿海、三线城市、市区”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不足以让地球毁灭,但足够让我纠结万分。用我高三班主任的话来说就是:“这鬼地方,城市不城市,农村不农村!”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这个被称为“市区”的地方,水泥还没形成森林,有公园有绿化,却难以寻找田野的清风和树林的幽静。终究又是一个落后的三线城市,交通也好,基础设施也罢,都无法和大城市媲美。
由于上述缘故,我身上或多或少有着农家孩子的乡土气息:没有见过世界的广阔和繁华,淳朴之中又夹杂文雅。却怎么也比不上农村孩子那般早熟、沉静与能干。不及大城市娃娃那般热衷享乐和小资,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咖啡、旅行和摄影,成了渴望发声的寂寞愤青,文艺不起来而当了“伪文艺”,在没有资本“小资”之前就沾染了“小资”的习气。不管怎么看,终究觉得自己长歪了。
因此,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幻想,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不是如今生活的沿海小城,会变成怎样呢?
如果生在老家的山村里呢?
在田野之间,与田鼠为伍,伴游鱼嬉戏,烧柴采莲,春耕秋收,不亦乐乎?正如回乡所见的亲属们那样,过着沈从文笔下静逸美满的农家生活。男孩儿或女孩儿,在大自然中成长,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玩具,却多了城市子女无法领略的乐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应该会像余华笔下的少年们一般可爱吧?或者,多少带着苏童笔下少年们的恶习?
可若那样又正如爸爸拿我开玩笑那般:“小时候在老家门口和你一起玩儿的小女孩儿们,现在都当母亲了。”是啊,就算没有生娃娃,也在嫁人或者当母亲的路上了,哪里会像我这样,开学上课,放假读书,更别提旅行和摄影了。
我大概也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我不知道若是生于像广州那样的大城市的话,会变成什么样。是否会如现在这样,在大学的空闲时间里,去展览会场、泡咖啡厅、逛创意园?或许正如喜欢旅游的我,会像现在这样,在一座适合旅游的城市里悠闲生活,却从未去过许多人慕名而来的旅游景点,甚至弄不清楚去那儿应该搭公交还是乘渡轮。
也许我更应该构想的是,我应该生活在怎样的家庭而不是出生于农村或者大城市。可我不知道在怎样的家庭我才会感到快乐。我的父母到底应该给予我多少东西?或许他们应该有很多很多的钞票,给我买更多的书,让我去看更远的风景?但现在也没有什么不好,拿自己的稿费买书和旅行,让我真切地感觉到独立带来的存在感——这些都是我凭着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
话说回来,更接近我的生活的,应该是我居住的小区,那是青春小说里经常见到的单位居民楼。不同的是,陪我长大的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孩儿,而是一个年龄相仿的邻家姑娘……
住在这样的小区里也不错,在一个“房祖宗”都亮相了的时代,连管理费都不用交还能有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住。父母不做生意也不是高官,工资不高时间不紧,喝茶聊天看新闻,平平淡淡一辈子,其实也蛮好,而且我的成长他们都参与了。
我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我只是真的不知道如果我生活于别处,是否会和今天的我无异。我生长的城市,我出生的家庭,都不能让我满意,正如我对自己也不满意一样,但是不管怎样,我住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走过的时光,堆积在一起之后,才有了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