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身份构建研究综述

“身份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中心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话语分析和沟通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关注” 。身份是一个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皆有诸多意义的术语。不同学者根据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兴趣,对身份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并强调身份社会建构的动态性,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心理视角和社会建构视角等。

“身份”作为一个理论化的、学术化的概念,是其历史条件的典范产物。早期对身份的表述是哲学家们的“专利”,身份来源于哲学界对“自我”(self)的思考,从启蒙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开始,作为“自我”的身份概念由来已久,“启蒙自我”“浪漫自我”“心理动力自我”以及“后现代自我”都呈现出了“身份”的流变。对“自我”(self)的描述通常将自我定位在某种社会背景中,即“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身份”指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交际者在社会网络中形成自身的身份,具有社会属性。身份同时又拥有心理属性,Bucholtz & Hall(2005)认为身份是一个人“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 。身份由“支配人类行为的基本精神现象” 逐渐演变到“社会的表达或结构” 。“对身份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个人的自我意识从来就不会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存在于‘其他’关系中,这些‘其他’关系服务于验证其存在” 。随着本质主义身份研究转向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定义和研究身份(Hall,1996;Kroskrity,2000;De Fina et al,2006;袁周敏、陈新仁,2013)。与传统身份观认为身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强调身份的多重性、流动性、非永久性、复杂性以及语境敏感性,有助于探索身份的混合性以及促成混合性的潜在因素。社会建构主义关注话语策略在身份表达及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边缘化先验的身份概念,引导研究者关注社会行为而非心理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通过社会互动,人们不断建构并协商自己的身份。身份不是单向的、固定的、预先确定的,而是多重的、动态的、上下文约束的,是通过话语建构、协商、管理和传递的。“建构主义方法考察了人们对身份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内/外自我的概念来完成社会行动” 。身份构建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对不同类型的话语进行调查,并将身份构建与各种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如民族冲突、移民交流与对抗、性别问题、少数民族融合等。

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话语实践,都以许多方式界定了个人和群体向他人展示自己、谈判角色和概念化自己的方式。将实践概念作为身份形成和表达过程的核心,需要更密切地研究身份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演变方式、在新的边界和社会位置内构建和协商成员身份的方式以及活动系统的方式 。话语的构建产生了意义,对身份构建过程产生了影响。

一、身份构建研究的不同路径

1. 身份构建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952年,Haver Currie发表了《社会语言学的投射:言语与社会地位的关系》(A projec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the relationship of speech to social status)一文,首次使用了“社会语言学”一词,并且在1981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Currie声称他将社会语言学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随着研究的进程,社会语言学聚焦语言的历时研究以及实际运用,在语言多样性变异特征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社会因素对人们语言选择的制约和影响,聚焦语言如何来反映社会。

“语言、话语和身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以前的模型——假设我们的身份是基于语言和社会变量之间稳定的关系——受到了这个话题开创性的新方法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系统同质的(homogeneous)结构特征研究,对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研究从以Labov、Berstein等为代表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以Gumperz为代表的互动社会语言学,同时经历了结构观向建构观研究范式的转变。

Labov(1966)完成了“纽约百货公司研究”,他通过走进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三家百货公司进行了这个实验,研究了纽约话中的后元音/r/在单词fourth和floor中的发音,该研究考察了涉及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不同因素。Labov研究发现,/r/的发音在社交和文体上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说话越仔细,/r/发音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还发现,在演讲中,使用/r/的现象在中低阶层(梅西百货)中最为普遍,因为员工最有可能意识到威望的形式,以适应中上层阶级的讲话。Bernstein(1971)论述了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证实了社会阶层与语言变异的某种对应关系。

变异语言学认为语言变异模式以及社会阶层、性别、民族之间是本质对应的关系,受本质主义的影响,人们的语言受社会身份的限制,这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是相悖的,并且变异研究强调人们语言使用的一致性,忽视了语言使用个体的差异和能动性,因而个体语言的多样性无法在语言变量的选取中被体现出来。“语言首先是互动的工具,互动塑造语言,并使语言日益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反过来,语言也塑造互动,事实上,人类不是语言和文化被动的承载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Gumperz(1982)认为,“社会过程是一个符号的过程,传统的社会语言学中性别、种族和阶级被视为定量,且这些社会范畴与语言的变异联系在一起,这些范畴并不是默认定量的,而是在交际中产生的,这是一种互动协商的过程” 。以上过程是通过话语参与者的语境暗示实现的,这便突破了传统社会语言学的静态语言交际观,性别、阶级、种族等语境资源是语言建构的,是动态性的,体现了建构观的发展。Gumperz最先将“互动”的概念引入社会语言学,为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互动社会语言学中的身份“已不再是变异社会语言学范式下的语言使用者这一既定身份,而是互动各方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和资源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而建构起来的动态概念”

Bucholtz & Hall(2005)以及De Fina et al(2006)关于身份构建的观点源于互动社会语言学。Bucholtz & Hall(2005)认为,“身份是语言和其他符号学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来源,因此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而不是主要的内在心理现象;身份包括宏观层面的人口分类、临时的和互动的特定立场和参与者角色,以及地方的、民族志上出现的文化立场;身份可以通过标签、含义、立场、风格或语言结构和系统进行语言索引;身份是相对结构的。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几个方面(通常是重叠的),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真实性/技巧性和权威性/非法性;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习惯性的,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全意识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互动协商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人的构造、感知和表征,部分是更大量的意识形态过程和结构的结果” 。通过对各种语言交互作用的考察,阐明了这些原则。De Fina et al(2006)提出,“身份是一个过程,发生在具体和特定的互动场合,产生一系列的身份而不是个体的、单一的构建,不是简单地从个体发出,而是由协商过程和语境化过程产生的,这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过程,包含‘话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对应,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利用数字技术跨越空间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信息。“互动”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人们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线上的“互动”,网络这一媒介使话语的传播方式从口头形式变为了网络书写形式,从而可以完成群体身份的构建过程。Newon(2011)研究展示了在线游戏玩家如何巧妙和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构建在网上社交世界的组织,这项研究说明一个自组织的游戏玩家社区如何通过多模态资源与符号工具以及展示权威性来构建“专家”身份。Yuan(2018)通过对10个中国大学生用户的状态更新及个人档案中的行为类型和语言使用以及个人访谈的研究,发现新浪微博用户运用多种策略构建自己的在线身份,倾向于使用更加含蓄的身份声明和策略性地使用语言来构建情境适宜的多重身份,使用身份修辞来达到一些交际需求,塑造和描绘他们在新浪微博上的在线身份。

国内学者主要依据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在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中身份的构建。项蕴华(2005)以现实主义社会学为研究视角,对下岗女工的身份进行了定性分析,突破了主流社会语言学所持的语言变异及言语社区模式的身份分析,构建了下岗女工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多重身份,并强调以上身份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历史语境下动态的、多重意义的构建。王加林(2009)运用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以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构建包括宏观策略及微观策略的研究框架,对两个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香港身份的话语构建进行分析,揭示了社会政治变迁和话语、身份的话语构建之间有何共变关系,话语及权力如何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郑立华(2010)对交际身份的转换如何构成言语交际策略的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许家金(2014)综合话语身份的社会建构观和语料库话语分析模式,分析了英国英语中四组家庭角色及性别身份的话语构建。刘立华(2015)对社会语言学的重要领域语体变异功能研究关注点的过渡、具体社会语境中的身份构建功能的强调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身份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对个体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动态性、对话性及协商性体现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反映身份构建动态性的语言变量的选取研究。

2. 身份构建研究的叙事分析视角

20世纪9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受身份建构观的影响逐渐增强。叙事作为人类展示说话者及他人身份的方法,在身份构建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叙事,人们可以构建自身和他人身份,不同的叙事可以反映不同的动态身份构建过程,对身份的理解离不开叙事的过程分析。社会学家Goffman在框架分析模式的基础上阐释了会话的叙事功能,认为叙事是对个人过去经历的重演。Labov(1972)开创性的叙事结构模式赋予了研究非共享个人过去经历的叙事特权。这种“启发性”的叙事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生活故事和里程碑式,二是象征性事件的故事。Labov(1972)研究了叙事的结构特征和社会功能,将叙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包括:(1)梗概(Abstract,简称A);(2)定位(Orientation, 简称O);(3)错综复杂的行为(Complicating action,简称C);(4)评价(Evaluation, 简称E);(5)结局或故事冲突的解决(Result or resolution, 简称R);(6)结尾(Coda),此叙事模式可概括为:A-O-C-E R-Coda

一般来说,叙事是一种资源,在构建或实施个人的社会身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协调个人复杂社会身份矛盾的话语策略”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叙事作为一种呈现和塑造经验的手段,在自我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用来构建和投射人的身份。Schiffrin(1996)通过两个美国犹太妇女讲述的家庭问题,揭示叙事者的能动性和认知性以及她们如何展示自己作为母亲的社会身份,通过叙事分析提出的身份观与其他方法论同理论上的身份观作了简要的比较。

“过去,对叙事和身份的研究主要在传记范式中进行,身份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被揭示其构建过程的。但是,传记方法因将故事视为‘透明且未经传播的记录’而受到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活故事的复述支持了叙事身份作为单一连贯整体的概念” 。随着叙事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倾向的发展,动态关系过程中的身份构建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身份可以通过“小故事”来构建,这些“小故事”具有日常谈话的表演性以及碎片化叙述的特点,且是刻意构建以适应主题,比“大故事”更能反映社会现实。如Arvaja(2016)在成人教育者教育学研究的背景下探讨教师认同工作,以巴赫金的“发声”(voicing)和“独白”(ventriloquation)概念为基础,运用对话导向的叙事分析方法对大学教师安娜在一个学年内写的每周学习日记进行分析,探讨安娜如何通过讲故事和叙述定位自我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通过发声并评价这些人物。定位的构建为理解教师身份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了工具。Evans(2019)通过基于Labov编码方案的从句级分析、转折点的识别、“身份工作”的分析以及“主叙述”相关主题位置的分析,以多个慈善网站的18篇个人经历故事为语料,探讨了如何将“监护人”作为一个群体身份进行话语构建,揭示互文性、叙事结构和语境因素如何结合起来构建“监护人”身份。Saloustrou(2020)以三位20岁的希腊女性为研究对象,借鉴定位分析和会话分析将小故事的研究作为互动分析中身份的框架,采用定位模型,对一个关于男性关系的“小故事”进行精细的微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了叙述者在叙述困难话题和矛盾身份的情况下如何管理参与框架。

当然,侧重于“小故事”的叙事选择有其在讨论分析身份构建时的优越性,但是选择关注大故事还是小故事取决于研究目的。如Lanza(2012)通过个人经验叙事探讨社会话语对移民身份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微观分析互动来实现。因此,叙事的两种身份构建研究范式要依据研究目的来选择。

国内目前对身份构建的叙事研究关注还不是很多,主要是运用定位理论对个人身份及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进行探讨。项蕴华、张迈曾(2005)运用Lobov的叙事分析方法,从个人层面对下岗女工的身份构建进行探讨,认为社会身份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对人们的言语行为存在制约的固定社会范畴,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下进行身份的动态构建。周鑫宇(2016)运用定位理论的分析工具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外交演讲中所采取的话语策略及立场变化进行了分析。梁海英(2020)在定位论、成员分类分析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对叙事语篇中的身份构建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元功能视角,对全面揭示叙事语篇中的身份构建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出身份构建的动态性特征。

目前叙事中的身份构建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大故事的研究中,但对小故事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将叙事与身份关系的互动与传记方法的划分仅仅反映在大故事与小故事的二元区别上,未免有点简单化” 。因此,在叙事身份构建的研究中,应该注意到故事类型之间的“重叠和交叉”,并注意到大故事中所包含的互动交流。因此,叙事中的身份构建应继续加强叙事过程中互动所起作用的研究。

3. 身份构建研究的会话分析视角

会话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研究日常交际中出现的会话结构模式。会话分析起源于社会学而非语言学,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Sacks及其同事Schegloff和Jefferson的工作中。会话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Goffman(1983)的“交互顺序”思想和Garfinkel(1967)的共享推理方法思想所启发的,以上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对会话分析方法论的出现产生了根本性影响。通过一系列分析,Goffman(1957)试图将表现的情景描述为集中接触,可以进行有序和系统的研究。Goffman(1967)把面对面的互动视为自身所处的语境,是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基础。“交互顺序”本身是一个叙事规范内化的结果。种族测量学的创始人Harold Garfinkel(1967)认为,社会秩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活动中。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深受Garfinkel和Goffman的影响,他与同事Schegloff从事旧金山预防自杀中心开展的求助者电话话语和治疗谈话研究,会话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会话分析从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着重于对互动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会话分析的目标是“将上下文和身份视为可以就地产生、增量发展,并能够通过扩展随时转换” 。会话分析采用一种索引的、上下文绑定的身份理解,在这种理解中,自我是在交互中实现的。

除了讨论话语本体语言和话语结构本体研究之外,会话分析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如社会语言学、互动语言学、语用学等。关于话语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考察话语及其使用者背后的身份、权势及机构等,以揭示话语所隐含的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从而凸显会话分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总体说来,会话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话语的本体研究,聚焦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的语言和话语结构;二是话语的社会学研究,聚焦话语中所蕴含的身份、意识形态及权力等社会因素,强调会话分析的社会性。

Gbogi(2016)通过一系列面对面的交流和附带的书面文本,运用再文本化的概念,将其与会话分析方法和主体间性概念联系起来,探讨了不同会议参与者对会议制度性任务的定位,以及在互动中发展的方式。这项研究特别阐明不同的再语境化如何被互动中的顺序位置所驱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此文还探讨了与会者如何通过概念化来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Wolfers et al(2017)从会话分析的角度通过探讨种族幽默的运用,批判性地讨论团队成员对特定种族、民族或民族群体在构建和表达团队成员身份以及在团队中协商自己和他人身份时发表幽默评论的一些方式。一方面,团队成员表达他们对团队内文化多样性的欣赏,试图保持或增强团队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常使用种族幽默来创建与众不同的小组,从而分散团队分配和突出种族身份。Afef(2018)研究了突尼斯阿拉伯语(TA)互动中的面子概念和面子工作与身份概念的关系,研究表明突尼斯文化中的面子和身份是密不可分的,面子的维护和提升取决于文化价值的实现。这项研究对面子的主位概念化有一定的启示。Rusk(2019)关注多语种参与者如何定位和使用移动数字技术来共同构建在教室里的多语种身份,即参与者如何利用移动通信,积极构建多语种身份并将其带入教室。“语言的、非数字的课堂成为互动的移动通信提供的多语言空间,作为参与者共同构建多语种身份的中介互动” 。基于Facebook Messenger互动的实时记录,通过会话分析的方法,Ditchfield(2020)探讨了是什么“前—后视角”展示给我们在线互动的质量,特别关注了身份的过程结构。

于国栋(2010)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机构性谈话进行了词汇选择、话轮设计、序列组织、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等内容的分析,探讨了在序列组织中社会机构及交际身份的具体体现。董平荣(2012)运用会话分析的原理,探究了导师和学生间的论文指导面谈,提出了机构会话言语行为中的三种身份关系:交际身份关系、机构身份关系、社会文化身份关系,并以机构身份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会话行为中身份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夏丹、廖美珍(2012)从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的视角出发,采用标记理论将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进行分类,认为其变异是个体内部及主体之间的变异,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称指示语的身份构建功能。兰良平、韩刚(2013)在身份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师生课堂交流片段,认为师生课堂交往中使用会话策略共同构建教师身份。教师“专制身份”的构建依赖于控制话轮、选择说话对象、打断和负面评价等策略,而部分控制话轮、学生自选发言和支持性评价等策略构建了教师的“权威身份”。梁海英(2014)以会话分析和成员类属分析理论为基础剖析了门诊医患会话中医生的角色构建。田笑、黄金声(2015)根据课堂会话的机构性质以及会话的即时性,以Zimmerman会话身份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情景身份与可迁移身份之间的关系,同时重点探究了对外汉语示范课堂中可迁移身份的构建形式。袁周敏、张砚妮(2019)以人际和谐取向的关系管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专家身份构建弱化策略的使用情况。袁周敏(2020)从成员分类机制分析出发,在身份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商务会话专家身份构建过程中指称策略的使用情况。

目前关于身份的会话研究对交际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身份关注较多,对会话过程宏观、整体视角下身份的多元化、动态性以及变异性关注较少,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4. 身份构建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自从语用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以来,言语交际中的对话者身份便引起了语用学家的注意。陈新仁(2009)指出,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常常表现出很多变化,并“相应地影响着交际” 。话语言外之意的传达与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密切相关,即使是相同的话语,来自身份不同的话语发出者同样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话语效果也因此不同。近年来,身份构建的研究在语用学领域已经成为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语用学学者主要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面子策略、顺应原则、言语行为等理论来进行身份及身份构建的探讨。“语用身份观”顺应了身份的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趋势,“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开展身份话语的研究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语用身份”指“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 ,“语用身份资源观”是其理论主张,身份可作为解读资源、施为或行事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以及评价资源。“语用身份论”的提出,“丰富了身份作为超学科话题的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主要关注在交际过程中的身份体现、身份构建所使用的语言资源和策略或者其他表征形式、说话人构建自身和他人身份的动机、交际效果及交际目的、影响受话人身份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

Spencer-Oatey(2007、2008)探讨了身份理论对面子概念化和分析的启示,考察了身份认同的一些理论,认为面子是构建身份以及维护人际和谐的语用理据,面子和身份意义及自我概念密切相关。Blitvich(2018)旨在分析冲突话语作为意识形态负载的身份构建间接指标的功能。它的重点是拉美裔身份的构建:一个跨国的自上而下的身份。研究结果表明,冲突话语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微观层面上,都对群体内分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Donaghue(2018)通过分析参与者在反馈会议互动中为实现身份而做的关系工作,揭示了微妙和复杂的谈判过程。分析表明,身份认同具有涌现性、关系性和共构性,礼貌是构建身份的一种互动资源。File & Schnurr(2019)在面对公众的媒体互动背景下,探讨了失败幽默这一研究不足的话题。运用社会语用学的方法,旨在通过媒体对专业运动员和教练的采访,突出幽默在面对公众的互动中的复杂性。分析表明,任何失败的幽默都可能对身份构建产生有害影响。R rbeck(2019)调查了哥本哈根小学生中一组语言标签“araber”和“perker”的交互使用。丹麦的公共话语倾向于将非丹麦民族与社会和教育上的无能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某些标识这些身份的标签正在成为新的社会低潮的象征。研究说明了城市学童使用情境语言是如何引发社会分层和制度不平等的。Bi & Marsden(2020)运用人际语用学的方法,对多方互动中的调侃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戏谑作为一种语言资源,以帮助中国相亲真人秀主持人构建职业身份。“职业身份的构建与语境环境和共文本环境的独特结合有关,并作为一种语境期望共同构建,成为这一实践共同体的规范”

李成团、冉永平(2012)从隐含否定的视角探讨了说话人对他人身份所采用的正负面趋同策略,体现了在即时语境中隐含否定的语用取向——人际“和谐—维护/增强”。李成团、冉永平(2015)再度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考察了其所包含的人际关系的构建、评价和人际情态表达三个维度。任育新(2013)基于语言顺应理论,分析了专家委员会在博士论文报告会上提出建议的话语。专家在开题报告会上为达到交流目的,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采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对多种身份进行动态构建,这些身份是具有交际价值的一种语用资源,可以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王雪玉(2013)对广告进行历时性研究,发现广告主往往通过在广告中构建受众的语用认同来说服受众购买自己的产品,语用身份的构建是实现说话人交际目的的话语策略。

顺应论认为语用身份构建是说话人为了适应交际目的而做出的选择。袁周敏(2011)使用语言顺应理论,探讨了在电话咨询中咨询者所构建的身份。研究结果表明,咨询师构建了三种身份:专家身份、同级身份和销售代表身份。袁周敏、陈新仁(2013)运用顺应理论对说话人语用身份的动态调整进行了研究。袁周敏(2013)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试图在语言顺应理论的框架内对身份构建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讨论重点是在电话互动中预先假定的顾问身份。袁周敏(2012、2013)认为身份构建是在元语用意识的调控下,进行会话策略实施的重要方式。

以往对礼貌语言的研究发现,说话人会有意使用礼貌语言,通过语用身份构建来达到交际目的。陈倩、冉永平(2013)通过不礼貌言语的有意使用研究了语用识别结构。张玮、谢朝群(2016)在驾校训练语料的基础上,对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身份构建的互动过程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在身份构建时的人际(不)和谐取向。

陈新仁(2013、2014、2016、2018、2020)探讨了在特殊的交际场合中(如网络背景、学术语境、商业语境等)身份的选择与构建的语言表征(如称呼语)、语用策略(如语境顺应)和身份套路,关注交际者如何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及语境而构建不同的身份,同时构建的身份被视作一种特定的交际资源,来促进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身份的“语用功效”。

5. 身份构建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话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进行思想表达的,或者通过话语和句子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包括隐含的意义等” 。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Chilton(2004、2005)、Lemke(2002)、Wodak(2006)、Hart(2005、2007、2008、2010、2011)等提出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来分析社会问题,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拓宽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野。目前国内批评话语的认知分析也已经做了大量论证,如张辉、江龙(2008)、陈鹤三(2011)、汪辉、张辉(2014)、周红英(2014)。以上研究充分证明了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容性,并阐明了融合的途径。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同时批评话语分析也推动了认知语言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隐喻、话语空间以及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学者们已将其作为连接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纽带进行了探讨,并与身份的话语构建研究相结合,如Li(2017)运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了中英双语广告中的身份构建,章柏成(2014)、张蕾(2017)依据“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分别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职业身份构建及中美文化构建第一夫人多重身份的差异。纵观国内外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特定群体的身份构建涉及较少,亟待深入研究。

6. 身份构建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主要关注语言及其背后表达的意识形态关系,旨在研究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探索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身份作用的方式。批评话语分析经历了不同的研究路向,结合身份的研究路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基于语境概念,认为语境是联系语篇和社会的中介,强调进行语篇分析时要注重历史语境、社会语境、篇际语境和篇内语境的分析。“通过话语,社会行动者构成了知识的对象、情境和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与他们互动的人之间的身份和人际关系。此外,话语行为以多种方式构成了社会” 。国外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多,如反对罗马尼亚移民的种族歧视,奥地利国家身份及欧洲身份的构建等。Wodak(1999)采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研究国家身份,考察分析了国家相似性的话语构建与导致社会政治性的排外异同话语构建之间的关系。Krzy anowski(2015)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探讨了气候变化政策语篇中欧盟的身份构建问题。

国内学者于近几年对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关注逐渐增多,除理论的引介(赵林静,2009;项蕴华,2013;纪卫宁,2013;符小丽,2016)外,理论的应用(孙咏梅,2013;杨敏,2018)也逐渐增多,并且跨学科地与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进行中国形象的探讨(黄晓英,2012)。以上只是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并未涉及身份的话语构建研究。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进行群体身份和机构身份的研究,如王加林(2009)基于Wodak的话语历史方法和Van Dijk的社会认知方法,探讨了两个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构建。孙咏梅(2013)分析了北京大学在学校简介中构建其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陈建平(2017)运用话语历史分析路径形成研究框架,对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构建策略进行了比较。章柏成(2017)考察了184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话语使用的话语策略及构建的机构身份。目前的研究大多是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分析身份的话语构建策略,忽视了对语境的阐释,不太符合该方法倡导的语境原则。

Fairclough注重社会对语篇分析的作用,其话语分析理论广泛应用于身份构建的研究之中。Fairclough(1995)认为,语篇的身份功能和关系功能不仅关涉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再现,而且关涉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在语篇中的构建、争夺与重构 。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认为语篇是一套选择系统,不同的语言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基于此,Fairclough提出了“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以及“描述、阐释和解释”的三个步骤,并提出了互文性概念,用以连接文本实践和社会实践。国内外研究者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进行了大量的身份构建研究,如Li(2009)分析了中美两国国家性报纸对国家身份的构建。楼毅(2015)分析了美国第一夫人在民主党大会演讲中的多重身份构建。邱海颖(2018)对默克尔与德国统一相关的演讲话语中的国家身份构建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描述与阐释。此路向的身份构建研究强调在注重文本分析的同时,应将身份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身份、话语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话语既表征我们的心智又通过心智表征社会,因此话语分析在需要社会视角的同时也需要认知视角。批评话语研究初期主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没有关注认知视角。认知是许多批评语言学研究中丧失的连接(missing link)

批评话语分析代表人物Van Dijk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认知概念,但没有运用具体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属于宏观的批评认知分析。Van Dijk(1998)认为, “认知”是指社会 实践者和社会所持的价值观念及其心智表征,即“认知语境”。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社会表征的基础,话语分析实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分析,因此,一个群体的身份可以说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语境模型的设置将社会成员分为“我们”和“他们”不同的群组,并给以积极和消极的不同评价。国内外运用Van Dijk的理论进行身份构建的研究也较多,如Ge(2018)分析了中国网络媒体冲突新闻报道中普通民众的身份构建,刘文宇、李珂(2017)探讨了微博和报纸中老年人身份构建的差异问题。虽然Van Dijk的研究没有直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具体理论,但其研究方法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特点。Van Dijk的研究代表了批评话语分析新的发展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批评认知语言学应运而生。

7. 身份构建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以语言学家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普遍特征归纳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国外研究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来研究语篇与身份构建或认同的关系,初期具有本质主义倾向,但后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从功能转向层级,注重共时历时研究的结合、实证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身份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分析随意会话》(Analysizing Casual Conversation)指出语言具有构建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功能,其中语气是一种重要的手段。21世纪以来,评价理论和个体化理论的提出为身份构建的研究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Martin& White(2005)、Tann(2010)关注了评价资源在群组身份构建中的作用,Matthiessen(2007)探讨了个体身份在人际互动中随着个体意库潜势增长的构建过程,认为“个体意库潜势的增长是终生的过程且是个体生命线的一部分” 。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身份构建研究的话语形式和研究方法也逐渐扩展,如与语料库语言学的融合(Bednarek,2010),与定位理论、成员类属分析的融合(Tann,2010),与多模态的融合(Tian,2010)等。

国内学者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如及物性、语气、评价理论、人际元功能、情态、语法隐喻等理论来分析话语与身份构建和认同的关系,如钟兰凤(2010)探讨了赛博空间教育博客中情态、语气、人称等人际资源如何构建教师身份。江玲(2013)从语气、情态系统分析了庭审话语中法官如何构建其身份。旷战(2017)运用个体化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和评价理论等探讨了精神科医生如何调动个体意库中的社会符号资源,实现身份的动态构建以及与患者的情感绑定。Zhang(2017)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了媒体新闻中美第一夫人的身份构建。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身份构建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交际者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主动性及身份的动态构建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一定的结构观痕迹。

二、身份构建研究的局限

纵观以上身份构建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界在从不同视角进行身份话语构建研究时,各有侧重,如侧重不同的个体、群体,侧重国家、社会,侧重不同的传播媒介,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对传统媒体中身份的话语构建关注较多,对网络媒体中身份的话语构建关注较少,对英语语料中身份的话语构建关注较多,对汉语语料中身份的话语构建关注较少,对强势身份的关注较多,对弱势身份的关注较少。

国外身份构建的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主要聚焦国家身份、社会身份以及个人身份的构建研究,而国内身份构建的语言学研究尚处于发展状态,主要是对身份及国外的身份研究进行梳理和文献综述以及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对具体情境中的身份构建进行探讨,其中以中国社会背景下具体情境的分析为主。根据构建的不同身份类型,以上研究可分为五类:(1)国家身份研究;(2)区域身份研究和城市身份研究;(3)个人身份研究;(4)社会身份研究,可分为集体身份、性别身份、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研究,如移民身份和专业身份研究;(5)机构身份研究和组织身份研究,包括企业身份研究。

我们发现身份研究呈现出了视角、理论、方法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国外对身份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先于国内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的身份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及局限:

(1)身份构建的研究以英语语料居多,而对汉语语料中身份构建的研究不是很充分。

(2)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多聚焦身份某一方面的研究,仍需多层面对身份构建的话语策略、符号表征、语言形式等进行综合考量。

(3)多数研究从某一学科切入,运用相应的理论,对各种身份的构建过程进行分析,但是对语言学视角下的身份构建的研究仍需继续拓展,研究情景和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且目前的研究较少从跨学科的视角切入进行身份构建过程的考察。 1yS8eFW9oo4poNjgrPVT+SVthmQ0Uc+9FSvg3jRnSfye9ncL+wIwiaPosSEcDB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