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如果说李白的诗飘逸出尘、空明灵动,是自带滤镜的人间仙境,杜甫的诗则如泣如诉、如怨如怒,是饱含辛酸的乱世图景。

公元752年,杜甫、高适、岑参等几位诗人曾结伴到长安城东南边的慈恩寺,一同登上大雁塔即景赋诗。高适先作诗一首,其余人相和。

当高适、岑参等诗人还沉湎于“盛时惭阮步”时,杜甫却迥然于众人,写出了这首压卷之作: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时年41岁的杜甫,很有先见之明。

他把自己当成了屈原,忧虑万千。

“登兹翻百忧”,杜甫是在述说自己不是乐观人士,登上慈恩寺塔时,心头涌起百种忧虑。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杜甫似在哀怨,从塔上远眺所见群山,大地好似被切成碎块,而流淌不息的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这两句诗足以说明,中年的杜甫敏锐地预感到,大唐江山随时有破碎的危险。

三年后到来的安史之乱,证实了杜甫的判断。

杜甫曾写下那首著名的诗篇《春望》。诗中描写了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作于公元757年。

前一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还纵火焚城,昔日繁华壮丽的长安被夷为废墟。

公元756年的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后,北赴灵武(在今宁夏),在途中被叛军所捕并押送到沦陷后的京城,至此已过半年。

杜甫写《春望》之时,正值暮春,国都沦陷,长安城破败不堪。然而,到了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界的规律并不会因为时势的变化而改变。

杜甫将眼前的一切和永恒的时空相比,内心更觉荒凉寂寞。触景伤怀之下,杜甫创作出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全诗浑然天成,就好像是脱口而出,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看不出任何刻意修饰的痕迹。

宋朝曾有人评价《春望》说,这是“第一等好诗”,可想到杜甫写的是乱世,就不忍读下去。

杜甫和他的艺术家朋友郑虔的日常交流 oqyZWm4yYK7u7mHWak/3TbH0/vdvq2wLvQbxLjpuuA4rSbKd1KAEiMe/pOjnn9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