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明是高血压,为什么医生说我头晕是低血压引起的

周医生收治过一位80岁的大娘,她患有高血压,也很听医生的话,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得也比较理想。

但后来,她出现了早上一起床就眼前发黑或者站久了头晕的情况,而且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有一天早上还突然眼前一黑绊了一跤,于是大娘赶紧到周医生这儿住院治疗。

大娘问:“周医生,我头晕是不是因为高血压加重了?”给大娘做了动态血压监测等一系列检查后,明确了患者头晕的原因并非高血压,而是低血压。

“啥?低血压?!我明明血压那么高,咋会得低血压呢?那我的降压药还要服用吗?”

其实,这种情况在高血压患者身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常见。当患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种情况: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低血压,是指从卧位变为直立位(或头部倾斜60°以上)的3分钟内,收缩压较平卧位血压值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导致的脑缺血症状。

也就是很多人突然站起来出现的头晕,基本上都是由直立位低血压引起的。

虽然直立位低血压在大多数年龄段都会出现,但在老年人群体中出现的概率最大,直立位低血压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50%;在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7.2%,合并高血压者发生比例更高。

为什么会发生直立位低血压

1. 正常人从卧位到直立位时,约有700mL液体从内脏转移至下肢,回到心脏里的血量明显减少,这会激活人体内2种感受装置,即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压。

但是老年患者的这2种感受装置敏感性下降,心率不能及时反应增加,血管不能及时收缩维持血压。

2. 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脱水现象。老年人对口渴的反应能力下降,血容量相对不足,也使得老年患者发生直立位低血压的风险有所上升。

3. 老年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下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有效血容量的能力下降。

4. 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了老年患者直立位低血压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心脏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充盈受损,直立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低,同时老年人压力调节反射不敏感,从而发生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低血压的症状及危害

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虚弱、晕厥、心绞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直立位低血压的最大问题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会增加发生反复跌倒及衰弱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直立位低血压

1. 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站立前先做轻微的四肢活动;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3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直立位低血压的发生概率。

2. 患者应该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

3. 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

4. 直立位低血压引起症状时,患者应蹲下、坐下或躺下,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

5.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直立位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保持血压稳定更重要。

非药物治疗:

尽管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但非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确定。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方式和膳食措施。患者应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跳健美操、步行等,增强体质,但应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用头部抬高的卧姿也可具有短期疗效。对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衰竭所致的严重性直立位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30~60mmHg、身体反动作(增加上、下肢肌肉的紧张度)或下肢肌肉组织的功能性电刺激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出现直立位低血压时,降压药怎么服用

高血压合并直立位低血压对患者的危害更大,一方面高血压会损害靶器官;另一方面血压过低导致器官灌注不足,高血压和低血压共存造成治疗矛盾。对此类患者,在直立位低血压上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缓解症状,纠正病因,恢复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给高血压合并直立位低血压患者的建议

1.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每过1~2周开始增加剂量,同时严密监测直立位血压;

2. 可以将降压药减量;

3. 可优先选择能够有效调节血压及增加心脑灌注的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

4. 慎用易导致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肼屈嗪、利血平和β受体阻滞剂、吲达帕胺等利尿剂。

注意:患者若高血压合并直立位低血压,降压药调整应遵从医嘱,切忌自行调整或停药。

第二种情况:餐后低血压

通常定义为餐后2小时内患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或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心绞痛、头晕、晕厥等)。餐后低血压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9.3%,在住院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1.6%~74.1%。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远高于直立位低血压的发生率,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高血压患者中更为多见。三餐中以早餐后低血压发生率最高,早餐或午餐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晚餐后。餐后收缩压一般下降20~40mmHg,严重者可达90mmHg。此外,餐前血压越高的患者,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越高,血压下降幅度也越大。

餐后低血压有什么表现

餐后低血压的症状多发生于餐后30~60分钟,常见症状为困倦、乏力、头晕、黑蒙、晕厥等,部分严重者可出现跌倒、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短暂脑缺血发作,甚至诱发心绞痛。

为什么会发生餐后低血压

1. 进餐后,人体的消化系统会从身体调配更多的血液,以更有效地消化、分解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人体内脏血流量明显增加,外周血管的血流量相对减少,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健康人通过压力反射以及神经体液因素等机制维持餐后血压正常,但若一个或多个机制出现障碍就可能导致代偿不足,出现餐后低血压。

2.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餐后低血压的原因是外周感受器敏感性下降、餐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等。

3. 在饮食搭配方面,蛋白质、脂肪及糖类摄入都可能导致餐后低血压,但其中以糖类的胃排空速度最快。研究显示,摄入富含糖类的食物后,餐后血压降幅最大,其中淀粉与葡萄糖是导致餐后低血压的主要因素。

怎样预防餐后低血压

1. 首先,大家应该了解餐后低血压的危害,尤其是在进食后30~60分钟,餐后低血压发作可能导致晕厥与跌倒。

2. 停用不必要的、可能导致低血压的药物,如果患者是高血压,需要服用降压药治疗,则尽量不用利尿剂。另外,可将降压药调整到餐间服用,并监测进餐前后血压。

3. 调整生活方式,吃饭前适当饮水(300~500mL);适当减少食物中糖类的占比,尤其要避免高糖饮食,可少量多餐,减少因血糖骤升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导致的血压下降。

4. 吃完饭,患者可适当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提高心率以增加心脏排血量,但应监测运动后血压。 HWpB2zXMyefsUNvG9v7YuBremPh7Sxhz7i+Tx+1aZsrqZMFrIKOpF+BPTuook+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