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总结了帕夫雷什中学多年的教学及教育经验,讲述了教学团队在培养人的全方位个性发展上所做的努力,作者也试图全方位地展示这一成果,不仅阐明其运用的方法,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联系。

作者在本书中倾注了自己三十三年的紧张地探索和思考(深思)。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在国内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学,过去和现在都是同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紧密相连且不断完善的。正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50周年》苏共中央委员会提纲中所说:“培养全方位的个性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规模。”

帕夫雷什中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空前复杂的难题——为所有年轻一代授予中等教育,将毕业生培养成积极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不向资本主义思想妥协、为了革命胜利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甚至生命的英勇爱国者。

这一使命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关系及培养新人这些共产主义建设共同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苏联教育学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列宁的教育思想遗产,根据卢那察尔斯基的定义,列宁是苏联教育学强大的奠基人。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队伍致力使列宁的教育思想遗产成为我们创造和经验的基础,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团队创造性地运用克鲁普斯卡娅、沙茨基和马卡连柯的教育观点,不断明确和修正积累的个人经验,试图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充分适应共产主义精神下教育正在成长的一代的要求,使之能够深度揭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学校和劳动的联系及学校和社会在社会性、道德和科技进步方面之间的联系诸如此类因素的教育力量。

在我们看来,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每个青年男女在道德、智力、实践和心理上做好劳动的准备,揭示每个人独特的天性、志趣和能力。我们试图在友谊和同志关系的基础上,在尊重每一个真诚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真正人性的基础上,培养我们的毕业生建立具有道德高尚的美的关系。

我校的教育团队将下述观点和信念作为自身教学教育工作的基础,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教育工作信条。

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教师为未来而工作。我们今天在孩子身上培养和灌注的将成为几年后,有时甚至是几十年后影响成年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苏联的未来如何,要看今天的十月儿童、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如何建设它”,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联合会议上的报告中的这番话明确了教育工作的纲领。 教育队伍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让学校成为培养学生、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公民性、劳动意识和道德审美的第一个场所。孩子是未来的公民,在孩子身上浇灌成为一个公民、劳动者、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牢固的思想核心,这也是教育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准则和自我检查的主要尺度。

我们关注学生在劳动方面的公民精神和充实的创造精神。从孩童开始学会用勺子将饭送进口中时起,他就开始劳动了。到了10~12岁的年龄,他已经能看到用双手培育的第一棵长出果实的树。

接下来,为了确保青年获取的知识能够成为提高他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具,我们便培养年轻一代对于劳动、对于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学校的儿童、少年、青年在用创造性态度对待劳动的氛围中成长,他们认识到掌握劳动知识的现实必要性,在实践中确信自然力量服从人类智慧的可能性。

社会的社会性和道德如何进步,取决于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他们把劳动看作什么——只是获取物质的工具还是有价值的、内容丰富而有趣的精神生活的条件。正因如此,我们立下规则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孩子应当在劳动中,在充实知识中,在为人类、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体验快乐。

我们高度重视大公无私的劳动——为社会劳动而感到快乐的情景。即劳动本身可以使孩子感到快乐,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要想营造这样的情景,就必须将智力活动融入劳动中,将科技渗透到日常劳动活动之中。

而为了实现这些,集体成员之间也要在同样程度上具备完美的道德关系。归根结底,共产主义的劳动基础并不是技术,而在于人的理想和追求,在于那些通过他无私的自愿劳动想要达到的目标。年轻劳动者之间具有深厚的人道关系,认为劳动的首要原则是可以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是劳动的乐趣的源泉和富足的精神生活的来源,也是生活的高尚道德。

学校同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相结合,这是学校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乌申斯基、第斯多惠等都主张引导学校和师生学习周围的世界,教导他们研究和解释人类看到的事物,这些思想应用在我们完成教育任务的工作中时便具有另一层意义。重要的是,不仅让孩子能够看到周围世界的表面,而且要使他试图将它改变得更好。与此相关的,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的教育作用有了重要的意义。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老师只能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能教导学生找到真理。 要学会引导学生在不断认知的路上自己发现真理,这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以正确的观点认识自然和社会,形成坚定的信念,锻炼进行创造性劳动、探索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应有的态度的方法。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们获取一定的知识,也是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意愿。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培养一种信念——知识、受教育程度和精神素养是过上有趣、充实、精神富足的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有趣的生活就无从谈起,因为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把油浇灌在生活的灯上,而思想会让它燃烧”,这是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的一句话。 我们希望通过掌握知识的坚持不懈的顽强劳动,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找到自己的长处。

道德信念同教育紧密相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同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和做好创造物质财富的准备无关。一个人可以拥有知识,学会工作,但在道德关系上可能并没有做好生活的准备。道德教育不仅是在掌握知识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观和信念,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它有自己的规律,需要花费时间,以特定的形式和方法作用于一个人的认知、性格和行为。

年轻一代掌握的理论知识范围越宽,他们的高度教养水平越具普遍性,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就越迫切。揭示知识的教育实质,将知识变为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里与教学过程无直接联系的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取决于学生在他们的人生实践中形成哪些理想信念,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行为有着怎样的道德特征,也就是他们的道德土壤的培育问题。

苏联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中,一些重要品质可能对新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诚实、正直、原则性、英雄气概、在困难和阻碍面前不屈不挠的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等。但光凭掌握知识是培养不出这些品质的。只有少年和青年的人生实践体现了原则性和英勇无畏的品质,理论材料中出现的共产主义原则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才会深入他们的内心。只有从先进的革命无产阶级道德的立场出发,才能感受到真正英雄人物的伟大气概。

例如,学生被乔尔丹诺·布鲁诺的英勇精神,捷克人民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折服,他的内心渴望在崇高的场合展现自身的力量。而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在生活中、在社会主义现实中实现那种体验的机会,使年轻的心中燃烧的火花不致熄灭,这便是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如果老师没有找到实践这些的可能性,那么在学生脑中诞生的这些思想将成为空谈。无法实现的思想越多,学生对老师用来影响他意识和行为的那些手段的敏感性就越差。我们创造种种机会和条件,希望学生在理解道德概念的同时实践道德行为。这些机会存在于学生集体的生活方式之中,存在于孩子们的行为及其目的之中,存在于他们彼此之间及与长辈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之中。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也取决于教师如何参与学生的生活。

教师应当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同他们一起战胜困难,共同经历快乐和忧伤。我们希望学生不要将道德行为看作自己的一种特殊的练习,一些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意图而特意事先安排好的举动。

年轻的心灵厌恶有意地造作。对学生来说,高尚行为是一定要做的事,应当出于集体内部关系的要求本身。对孩子来说,最好的老师是能够忘记自己老师的身份,和他们进行精神交流,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和志趣相投者的人。这样的老师能够了解到他的学生内心深处最秘密的角落,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对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个性起作用的强大武器。营造能激发道德行为的情境,恰恰要靠老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敏锐理解。教师的这种品质对于少年教育尤为重要。在少年教育中遇到困难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完全赤裸裸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的,而这个年龄的学生天性上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众所周知,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和其中家长和孩子们的相互关系是孩子德智体美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爷爷、奶奶都是孩子学前教育的第一批老师,孩子入学后他们还会继续担任这一角色。家庭生活中的精神和道德美的财富,是在家庭环境下,也是在幼儿园和学校环境下实现成功教育的极重要的条件。孩子在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但是他最好能提前两年,五岁时就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我校的教育队伍认为,孩子在两岁至七岁间所处的德育、智育和审美的环境极为重要。孩子身边的人们和多面的人际关系在他生命的最初几年对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上已知32个孩子在早年被野兽夺去养育的案例。这些“野”孩子被救回人类社会后,没有一个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因为他们童年的早年时期不是在人的社会中度过的,他们在对外部影响最敏锐的时期未能认识人际关系。这是唯一能阐明人类教育过程实质的事实,它不容置辩地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会变得愈加保守和不易教育。自然本身为孩子教育提供了漫长的神经系统的幼年期 ,如果错过这个阶段,日后也将无法弥补。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阶段受到极为丰富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而这是使孩子的心理、智力、思维、意志、情感和性格得到充分发展的唯一保证。因此,我们认为,让每个孩子——未来的学生,都能在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找到、看到和感知一切,这在教育方面极为重要。而我们需要向父母普及教育知识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实施学校-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教育年轻一代,同时也是改善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父母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活,没有父母和孩子间经常地心灵交流和内心相互充实,作为社会最小组成单位的家庭也就不会存在,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培养机构也不会存在,社会的道德也不会进步。

生活坚决地驳斥了未来属于脱离家庭的寄宿学校的主张。凡是主张削弱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日常参与的,同时也在削弱学校的参与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向家长传授基础的教育知识。学校应密切联系家长。家长代表应当作为校务委员会的成员、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参与者,直接参与教学教育过程。

经验证明,学校选址在有绿地且有水的自然环境中,不远离各家住所,使孩子在上学路上不花费过长的时间,家长也可以在空闲时间常来学校,这是学校开展工作的最有利的条件。如果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较贫乏,应当逐步在附近修建绿地保护,哪怕先在学校最邻近的四周修建。

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应当是关注孩子的体育,首先是增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抵御疾病的侵袭。关心孩子们的健康,使他们不生病,机体对疾病有所免疫,这和关注孩子的智力和道德发展同样重要。

教育的力量和可能性是无穷尽的。没有智力问题的孩子,无一例外都可以完成中学教育。成绩不及格、留级,这都是对教学教育关注不够的结果。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们传授从事劳动和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的必要知识,也要让每位同学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幸福。没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就无法获得自身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和人类在所有活动领域的充实内心的统一,意味着行为和同其他人相互关系的道德纯洁,意味着身体的健全、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化。能力和需求的协调使人的内心生活充实,使人体会和感受到幸福。和谐发展意味着人可以成为:首先是物质生产领域和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其次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再次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守护者;然后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和公民;最后是基于崇高道德的新家庭的组建者。

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我们希望通过高尚的道德理想的鼓舞,使集体中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相互关系更加崇高。我们希望少先队和共青团的队伍将“人和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作为准则,并在生活中尽可能充分地贯彻它。

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智力、体力、道德、劳动和美学的教育相互作用,使教育的这些方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进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和学生给予社会的一切,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培养明理,有着高尚的心灵、灵巧的双手,以尊重的态度对待社会的其他成员,珍惜、爱护、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美的人。所以,智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也在于塑造高尚的道德和美的品质——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他人的意愿、勤劳的品格、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学生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的享有者和鉴赏者,也是新的财富的创造者,这些财富能够以某种形式贡献给社会,造福他人。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体力生活和脑力生活的统一。发扬创造精神,进行研究,开展试验,根据科技成就改进劳动,是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特点。孩子在思考中工作,也在工作中思考。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勤劳的源泉之一。我校全体教师认为,让从学校走出的人具有较高的劳动素养,他们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也能改进劳动,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所在。

人在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成熟度的等级。学生在数学课上能运用三角函数解题,说明他处于较高的劳动发展水平:能掌握电气安装和无线电技术中相对复杂的技能,能操纵内燃发动机,能调整金属加工机床,制作木料和金属加工工具,等等。

在智力和劳动发展的统一中蕴含着学校的重要使命:取得中等教育学历的苏联公民在少年和青年早期就要尽可能广泛地掌握一些复杂的技能,以免到成年时才从头学习技术。

现今苏联学校关于人在童年时期的力量和可能性的观念有了根本性改变。学生在低年级(7~11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他们以前掌握的要广泛得多;教学可以从六岁开始,而不是七岁;初级教育可以用三年完成,而不是四年。这些可能性的根源在于智力和劳动发展的统一(可以为9~10岁的孩子教授如何在车床上工作,这项技能又开拓了他的智力劳动的领域)。孩子在幼年时掌握的技能越复杂,他在中学毕业时智力发展达到的水平就会越高。

如果学生只是享受社会为学校创造并提供给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真正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教育寓于积极的劳动中,寓于巩固和加强教育过程的物质基础中,寓于对生活、劳动、智力发展和审美能力发展来说不可或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中。这种劳动是智力和劳动力的成熟程度一致的重要前提。

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发展是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础。普通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课本和科学的热爱。这个任务要靠师生对科学和智力创造的浓厚兴趣来完成。

通向科学之路始于普通中学,但需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每个高年级同学均有机会超越大纲范围,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能施展其天赋和能力的课程。因此除了必修课程,教师可以合理地制订促进智力和劳动发展的专项大纲。我们的教育团队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他的天赋,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成为该领域的能工巧匠,从而感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幸福。

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能力和才干都在不断得到拓展。日后他们有些人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另一些人会成为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还有一些人会成为钳工、车工、农业生产机械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智慧和创造性在他们的劳动中起主导作用。钳工和车工、电气装配工和建筑工、畜牧学家和植物栽培家的创造性,与数学思维家或设计师、作曲家或画家的创造性并无区别。学校的使命就是开发每位学生的天赋和能力,使他们用有趣的智力劳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也为他自己带来幸福感。关注每个个体,关怀每位学生,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学生集体的兴趣、爱好、能力是多样的。将这种多样性套在某个统一模式上是不可行的。实践证明,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均学习同一门专业的生产化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

普通中学是综合技术学校。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深刻而巩固的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化生产的最重要的领域;是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天赋、能力和倾向。

学校的教育工作要营造有趣的、多样化的智力生活氛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运用在劳动中。每个同学在精神上和实际上为劳动做准备时,不要认为掌握的知识一定要与日后从事的某种具体劳动活动有直接关系,这是我们教学教育工作体系的方针。孩子们掌握知识不仅是责任,也是需求:如果智力不能持续发展,那么他们的生活将平淡无趣。培养这种精神需求是使才能和兴趣协调的重要条件之一。高年级学生在学术辩论会上、座谈会上、晚会上讨论科学技术、社会、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被青年男女视为切身问题,深受他们关注。

个性的全面发展与掌握高深的知识,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与自由选择职业的可能性相联系。这些都需要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结合,选择的职业也应当符合人的天赋和志向。而这一重任就落在了我们教师身上。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就要让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劳动,他越深入劳动,个人的能力和天赋越能得到发展,他的生活也会越幸福。

卡尔·马克思写道:“……人的不同志趣和才能为自己选择了适合的活动领域。如果对活动领域不加限制,他们在任何领域都做不出成就。 ”我们的任务在于帮助每位少年和青年早期的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自己,发掘自己,为自己选择一条能够使其劳动达到创造高峰的人生道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掘每个孩子的强项,找出他本人出色的天赋才能,从那里开启个性发展之路,在最能够展现他天赋的领域达到在他的年龄能达到的伟大成就。

教育队伍的另一个关注点便是与那些喜好智力活动(或者艺术活动)的孩子的个性化交流。在课堂教学法、课外工作法和打造集体精神兴趣的体系中都采用特定方向的教育,那就是使那些将来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作曲家、画家的孩子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得到培育。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孩子的天赋,确定足以使其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提出一些在完成中需要克服某些困难的任务,从而使其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智力生活,并使这种生活能影响集体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提升所有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发展天资较低的学生的才能。

孩子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拥有充分的、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每天利用空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事喜爱的劳动,这样孩子的天赋才能得到开发。因此给孩子们提供空余时间有利于他们创造宝贵的财富。尤其要减少花费在课上必须掌握的大纲材料上的时间,相应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时间,这是我们完善教学进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立下以下准则:学生应当享有同花费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一样多的课外时间。这在学龄晚期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自我教育。我们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展示他们智力、道德和意志力的集体游戏,开展各位同学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新的兴趣和需求的自愿活动。

师生集体的多面性的精神生活,可以是他们的劳动、道德、智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活动。这些不仅是学校校长和教师施行教育领导的对象,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的技巧在于激活这股力量,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并在日后引导它。学生的精神生活能达到如此高的独立程度,以至于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忘记老师是同志,也忘记老师是教导者。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从中感受到的老师的意图越少,就说明它的教育效果越好。这个规律性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找到通向孩子内心之路的基础,是能够那样接近他,以至于孩子被吸引着投身的任何事情都成为他的需求和迷恋向往之事,而教师就是他的同志、朋友、志同道合者。学校的领导者掌握这种技能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决定了整个学校生活的教育目的性如何,而这也是校长得以凝聚学校教师教育力量的保障。这种技能同对孩子的爱、全面的学识、一般素养和教育素养结合在一起,乃是成功领导教育队伍的最重要的条件。

自我教育在于学生在认知周围的世界——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认知自己,并用最高标准——共产主义道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见解、行为和品德。

如果没有使儿童、少年和青年感动、钦佩、赞叹、受鼓舞的榜样和理想,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就不可想象。受榜样的鼓舞和对榜样的钦佩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唤起对自己的思考,教会人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学生便开始自觉地考验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如同检验自己一样。

对处于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精神发展阶段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应具备敏感细致的态度、适当的分寸和对学生人格的高度尊重。少年不仅希望从组织方面支配自己集体的活动,也希望支配那些能触动他想法、情感和感受的内心活动。应当敏锐地对待少年的内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意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辩。

对自我教育的指导是一项非常细致、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的工作,它的意义在于在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教会他们劳动,遵守一定的制度,克服困难,克服自己的弱点。还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人并非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检验自己的意志力,人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环境下创造不平凡的事迹,可以在平凡的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甚至在与自身弱点斗争时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我校对自我教育的指导考虑到了我国的普通中学学生具有多年龄段的特征。在我们看来,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小教育工作的难度。在多种年龄的集体中,自我教育有着长幼道德社会关系的特征。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让青少年们成为低年级同学的“老师”。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充分照顾年龄特点。

在集体的自我教育中,幼年时期的道德概念、理念和价值借助鲜明而饱含情感的相互关系而确立,而这种相互关系大多是在年长同学和年幼同学的友谊中和开展的有趣的集体活动中建立的。当青少年们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倾注到年幼的同学身上时,他们在这种行动中不仅表现了自己,也认知了自己。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于教学的特殊过程,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培养意识,即形成有关世界观、道德和审美的概念、观点、信念和激发他们道德行为的动机。

形成意识,就是变知识为个人信念和个人对真理至上的坚信。

学生如果能在积极的活动中认识真理,深深倾注理性、道德和审美情感,信念便形成了。吸引了他的那些思想不仅会变得十分崇高和清晰,而且会使他的内心和行为更加伟大和美好。这一过程是自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面。我们希望集体的精神生活能尽可能地使思想支配每个学生的情感和意愿,成为他们人生的指路明灯。当学生被新的思想所支配并力图将它付诸实践时,学校生活的环境就应当促进学生的这类积极活动。

积极的活动、行为、劳动和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坚定信念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无论在教学过程中向青少年学生阐释的科学真理距日常生活有多遥远(例如,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无止境,有智慧生物在其他星球定居的可能性),让那些貌似远离生活实际的材料里的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做好事的意愿和为真理的胜利而贡献全部力量的意愿,这仍是我们力求引导他们的智力生活的方向。

在掌握科学知识中形成意识,就要把个人精神生活的各个部分,特别是情感都投入认知过程。学生赞赏为科学宇宙观的胜利而斗争的人们伟大、英勇的内心美,由此激发起更加深入认识周围世界的意愿。他专注地观察现象、事件和人们的行为。最后,他不安地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和人的高尚名字不相符的事,认识到不仅要消除不公平现象、战争、自杀式核威胁,也要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因循守旧的、庸俗的恶习。所有这些想法都会激发青少年去行动,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

教育集体和每位老师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对那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认识到的善与恶做出一个清晰的思想政治评价。我们的理想是:学校培养的人要有公民的觉悟、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在邪恶面前英勇斗争的精神。我们念念不忘,这个世界仍存在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激烈的斗争。当代最大的邪恶就是帝国主义及其罪恶的战争和仇视人类的思想。我们希望青少年的内心憎恶并反对这种邪恶。这种崇高的情感是伟大的公民精神和共产主义原则的基础,是不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则性。知识同当代的社会紧密相连,成为学生最珍贵的财富。他把知识看作个人的精神财富,捍卫知识。他愿为祖国的荣誉和伟大而奋斗。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祖国而奋斗。

在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开阔视野,用自己的能力找到劳动、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答案的情况下,知识就能变成信念。

通过阅读课外补充科学读物的方式,不断扩充和加深在学习必修大纲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对于信念的形成非常重要。这种阅读可以让孩子掌握比大纲要求的更多的知识,开阔他的眼界,简化他的日后学习,因为这会使他产生新的智力需求。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实验了解、解释、考察和深入探索这一或那一问题的需求越多,学生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他的科学唯物主义信念就越能得到深化。

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关于道德、理性和审美的崇高品质。崇高品质首先指的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文化,尊重每一个同胞的优点,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诚实的人,崇尚对劳动者的友谊、同志和兄弟情谊,感受认知和改造世界的喜悦,无私享用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真正的人一定拥有善良的品质。教育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会回应周围世界发生的一切所带来的情感和想法——开始的。真诚的关切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智慧、勤劳和才能等品质在这个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的意义和最光辉的发扬。

我校教师团队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孩子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的各个方面。同时孩子对他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对他所做之事给出合乎逻辑的智力评价和情感评价。不仅如此,如果认知不带有感情色彩,说明孩子没有看透他面前的事物。情感态度首先是体现在那些揭示善和恶、公平和不公平、正直和耻辱的思想政治实质的事件和事实中的。

让孩子在得知或目睹不良的行为时感到愤慨,这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准则之一。不满于现状的奋发向上的愿望以及将其落实在积极的行动中,是培养这些情感的最重要的前提,诸如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热爱,友谊,对女性的尊重等情感;又如开放的思想、自信、新鲜感诸如此类的智力情感,以及审美方面的情感——美感、英雄感和戏剧感。对周围世界拥有情感关切正是我们教育年轻一代的精神所在。

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良好的行为所带来的快乐,让由良好行为产生的道德和美感的满足之情充实他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学生集体生活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些行为主要体现在关心他人。孩子在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由此获得道德和美的享受,这样就培养了高尚的情操。那些漠视他人痛苦和不幸的人,则没有履行苏联人民的义务。

人不可能为经历某种情感而做好准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情感是不能被支配的。 由此可见,教育的技巧和影响学生的能力,对于引导他们表达情感是何等重要。

这种技巧的实质是学会寻找、发现,有时是创造那些能激发对周围世界现象产生情感态度的心理情境。这些情境能否丰富多样,取决于教育者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深度;取决于教育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孩子对于所见事物的情感关切,并在其中建立儿童的情感态度,引导他通过积极的活动表现这些崇高的情感。

学会运用和创造此类心理情境,使孩子能深刻感受思想和观点,特别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激发行动的高尚情感所触动。

目标的道义崇高性越吸引人,伴随行动生发的情感就表露得越强烈。发挥这种吸引力,激发道德和美感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目标的志向,是培养学生意志的教育技巧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向学生说明相应活动的意义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为克服困难所做出的努力乃是为树立个人优秀品质而进行的有意义的斗争的重要部分,尤其在这类行动能够展现社会责任感的动机、为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共产主义关系而奋斗的动机的时候,更应如此。

少年,特别是青年渴望通过严肃的事件锻炼自己的意志:青年本性驱使他们面对超出学习范围的困难。青少年应当参加具有社会意义,对于建立和巩固苏维埃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起到一定作用的劳动,从而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要在对集体劳动的情感评价中鲜明地体现社会和公民精神,这是对形成学生意识和培养公民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凡能使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公民和战士的劳动,都是最具教育作用的。

目的的道德性能够提高劳动的意义,学生在其中得到考验,确定自己的意志力。掌握好每个孩子的体力、智力和意志的紧张程度,使他既能达到目标,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不会被耗尽精力,搞得精疲力尽,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教育者无法估准孩子的力量,孩子就无法找到足以考验其意志的劳动,或者因力不胜任被劳动耗尽精神和体力,那么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都会知难而退。在学习和公益劳动中利用意志因素时遵守该准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重要条件。我们也总是细致地观察每个孩子意志的紧张程度能否和他的内心精神力量相适应。

善于在学生的劳动中加入意志因素是教育技巧的重要特点。每位教师都悉心研究孩子的个人能力,并在日后留心,让学生完成某项需要付出体力和智力的工作时,不仅能够完成目标,而且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不要使孩子在教学劳动中失望,要教会他们尽量不白白浪费时间,这是让学生养成支配自己习惯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条件。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防止养成不良的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良好的习惯首先涉及劳动和集体中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和情操、情感生活的培养是相联系的。我们组织一些儿童生活和劳动,希望既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又能唤起和加深他们乐观愉快的情感,在他们心中留下某种愉快的痕迹。对情感的美好愿望会把日复一日的劳动变成内心需求。只有当人感受和体验到这种需求时,他的个人意志力才会变为自我教育的源泉,而自我教育是巩固良好习惯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转变为学生习惯的日常劳动活动越多,他们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新兴趣和新需求的形成的前景就越广阔。这样一来,每位教师在帮助每一位同学发掘个人天赋和才能方面都有无限可能。

以上就是我校的教育信念,这些信念是在共同的、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性劳动中形成并确立起来的。

有了一致的教育信念,我们就能满怀信心地达到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使每一个走向生活的青年男女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掘每一个进入我校的孩子的天赋和才能的目标贯穿在我们的所有教学教育工作之中。而居于首位的则是培养道德和公民精神的成熟性。多年经验证明,才能、天赋、人的个性只有在思想政治和公民精神成熟的背景下才有充分发挥的舞台。人拥有了坚定的公民立场,他才可能有所创造。

我们竭力赋予人的个性发展以正确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建设的方向。例如,一个年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平平,但是他可能在某种劳动活动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才能,只是需要加以发展。我们就力求使他在这方面精益求精:使某个人在植物栽培学上,另一个人在技术创造中,第三个人在建筑工程中,第四个人在家禽饲养方面的技能趋于完美。教育追求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不仅在今天,而且在未来都能领悟到劳动的幸福。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每个学习日都要取得成绩和效果的原则。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们都要耐心细致地做个别工作。通过发展这些学生的个人倾向,使他们在学业或劳动中取得成绩。这种成绩便成为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没有留级生。只有那些长期请病假的学生才会留级。我们列出近十二年来学校的及格率(参照下表)。

这些数字反复提醒我们,关注孩子身体状况是提升青年一代的培养质量的首要保障因素。

我们在密切结合生活、结合实际地进行教学教育工作时,力求在教育进程中融入社会生活中最先进的现象。每一位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只有在参与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后,才能得到精神和文化上的提升。只有他的内心充满公民意识、理性和创造性构想时,劳动才会更有意义,更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努力实现那些使孩子们团结为一个集体的、孩子共同感兴趣的活动的多样化:其中既有创造性劳动的有趣构思,也有引人入胜的书,又有社会关注因而也为孩子们所关注的社会、道德和审美方面的问题,还有课余活动、旅行、长途行军、游戏,等等。

我们努力在教育工作中尽可能清楚地反映社会正在经历的将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趋向。我校学生的农业劳动具有试验性和研究性。技术小组的学生的创造性思想旨在使机械替代手工劳动。年轻的化学家们关注如何以化学手段提升土壤的肥力。体力劳动和科学思维的结合,是劳动过程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实现学校和生活的联系,我们给学生灌输以下道德理念:物质富裕和精神生活丰富的源泉是生产钢铁、煤、石油和机器、电能和化肥的那些工人和生产粮食和肉类的农民的劳动;劳动是人类幸福之本。我们的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在那些即将踏上独立的劳动生活道路的同学的意识中树立为社会更广泛的人群创造物质福利和财富的志向。我们的学生自童年起就从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中获得满足,并渐渐将此当作从长辈中获得福祉的精神报偿。

如果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我校教育团队在创造性劳动中秉持的非常重要的信念。我们把学生看作独立的、能动的教育力量,而领导这支力量要分析周围环境,从中找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可能性。集体的社会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集体责任感的培育,是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为组织而组织,为服从而服从,为领导而领导是不可取的。例如,如果学生得不到统一思想的鼓舞,感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是人民劳动的一部分,感受不到他们的理想就是人民的理想,那集体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在于善于利用生活提供的机会,为学生之间创造多种多样的精神联系,在全校的统一集体中又存在多个基于共同的兴趣、活动、意向和爱好组成的集体。这个问题对于每位同学的个性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兴趣,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集体能完全满足大家所有的精神需求和兴趣。而只有当每个学生的精神生活寄托于不同集体,而且每个集体都有特定的宗旨和活动领域时,学生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在第一个集体中大家感受到与智力发展相关的兴趣带来的满足感;在第二个集体中发展审美喜好;在第三个集体中感受到创造性劳动使大家团结一致;第四个集体为学生安排了闲暇时间;等等。一些集体设在学校中,另一些设在学生居住地;一些集体由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成,另一些集体由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组成。集体联系的多面性保障了真正的自主性。但是有一支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一个作为公民精神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场所的集体,这就是共青团和少先队集体。 x/aqeIaJOdWEMHXWl8FzOsao05yyBq7lpnW1+IMqCPligUKp7hzSdFpLQIBWLs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