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证明,善良的情感应该根植在童年,而人性、仁慈、爱怜之情和同情心则源于劳动,源于对周围世界的爱护和关怀。
个别孩子对周围的生物和美好的事物非常冷漠,这让我很不安;他们那种乍看上去很幼稚、让人不解且非常残忍的行为也一直让我很担心。比如,我们走在草地上,蝴蝶、野蜂和甲虫等飞舞在草地上。尤拉抓了一只甲虫,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玻璃片,把甲虫一切两半,“研究”起它的内脏。多年来,我们学校的一个偏僻角落里一直有几窝燕子。有一次我们去那个角落,我都还没来得及说几句有关燕子窝的事,舒拉就把一块小石头扔到燕子窝里了。所有的孩子都很爱惜院子里漂亮的美人蕉,但柳夏却到花坛里把花折了下来。凡此种种,在“快乐学校”开学最初的那段时间就已经出现了。但让我震惊的是,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对美的践踏、无动于衷是交织在一起的。早在没和这些学生相处之前,我就坚信,欣赏美只是善良情感的第一次萌芽,必须不断培养这种善良情感,使它成为促使人行善的积极渴望。让我特别头疼的是科利亚和托利亚的行为。科利亚对捣毁麻雀窝有一种狂热。据说,他常把从被毁的鸟巢中掉落的那些刚孵出来的小麻雀扔进榨油厂的污水管道里。小麻雀会在里面一直叽叽地叫,而科利亚竟然还把耳朵贴近管壁去听。儿童的残忍不仅表现在科利亚这种目睹过家庭丑恶的孩子身上,在正常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也会有所体现。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们并不认为这些“微小的”、凶狠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不以对生活、对美的冷漠为耻,这些行为最后会渐渐演变为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怎样才能唤起孩子们心中那些高尚的、友善的情感?如何培养出他们心中对生物和美好事物的善意和爱护之情?有一次在田野里游玩时,我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翅膀受伤的云雀。鸟儿拍打着翅膀在地上不停地挣扎,但一直飞不起来。孩子们抓住了这只小云雀。这只小小的鸟儿在孩子手中颤抖着,珠粒般的两只小眼睛惊恐地仰望着蓝天。科利亚紧紧地攥着鸟儿,小鸟发出凄惨的叫声。孩子们笑了。“难道他们当中就没有人可怜一下这只被同类抛弃在旷野中的小鸟吗?”我一边想着,一边看着孩子们。我看到丽达、塔尼娅、丹科、谢廖沙和尼娜等人的眼里含着泪珠。
“你为什么要折磨这只小鸟?”丽达问科利亚,声音中充满了怜惜。
“怎么,你可怜它吗?”小男孩问,“呐,给你,你去照顾它吧!”他把鸟扔给了丽达。
“我就是觉得它可怜,我就是要照顾它。”丽达温柔地抚摸着小云雀说。
我们来到林边空地上。我给孩子们讲,秋天时,候鸟会成群结队一起飞到很远的远方去。只有一些孤苦伶仃的鸟儿被遗弃在荒凉的田野里,有的是因为翅膀受了伤,有的是从那些猛兽的利爪下逃脱时受的伤……可是,严酷的寒冬、暴风雪很快就要到来了。等待这只云雀的将是什么?可怜的小鸟一定会被冻死的。可是它唱的歌儿多动听,让春夏的田野里充满了悠扬的歌声。云雀,是太阳之子。传说“这种鸟诞生于太阳的火焰中”。因此,我们把它称作“жаворонок”,即“жар(炎热)”和“воронок(毛脚燕)” 。但是,你们有谁知道,严寒中手指冻僵的时候有多疼,凛冽的寒风吹得人近乎窒息时有多痛?你们可以回到家,烤着温暖的炉火……可是小鸟又能到哪里去?谁来管它?它会冻僵的。
“可是我们不会让云雀死掉的,”瓦里亚说,“我们会把它放到温暖的地方,给它搭个窝,让它等待春的到来……”
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主意,想着怎么才能给云雀搭一个窝。每个人都想把小鸟带回自己家过冬,只有科利亚、托利亚和其他几个男孩子一直没说话。
“孩子们,为什么要把云雀带回家呢?我们就在学校里给它搭一个温暖舒适的窝,然后喂它,给它治疗伤口,春天就把它放回到蓝天中。”
我们把云雀带回到学校,放进笼子里,然后放到了为孩子们腾出的一个房间里。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个孩子来照顾小云雀。饲料由孩子们带来。几天之后,卡佳带来了一只啄木鸟,是她父亲在森林里发现的。它可能是被猛禽抓伤了,后来又奇迹般逃脱了。啄木鸟的翅膀无力地耷拉着,背部还凝着血。我们没人知道该给啄木鸟吃什么,吃虫子吗?还是其他什么?去哪里找,树皮里吗?
“这个我知道,”科利亚有些得意洋洋地说,“它不仅吃小甲虫和苍蝇,还吃柳芽和草籽呢。我还见过……”他本想再说点,但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可能是他捉过啄木鸟。
“那好呀,既然你知道怎么喂啄木鸟,那你给它准备吃的吧。你看它的眼神多可怜呀。”
科利亚开始每天喂小鸟。但是他还没对小生物有怜悯之情。只是被小朋友们夸赞(看,我们科利亚好厉害啊,竟然知道鸟吃什么),他觉得很开心。不过善良的情感始于虚荣心也无妨。让善举成为习惯,之后它就会唤醒内心。
我回想起了男孩子们对“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几百种答案:想成为坚强的、勇敢的、刚毅的、聪明的、机智的、无所畏惧的人。但没有一个人说想成为善良的人。为什么善良不能和刚毅、勇敢相提并论呢?为什么男孩子们甚至还会因自己善良的举动感到不好意思?要知道,若没有善良,没有这种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温暖,就不可能有心灵美。我也思考过,为什么男孩子没有女孩子那么善良、仁慈?可能这只是一种感觉?不,的确是这样的。女孩子们更善良、更富有同情心、更温柔,可能是因为她们从小在潜意识中就有一种母性的本能。在她成为诞生新生命的母亲之前,对生命的爱护之心就已经在她心中扎根了。善良的根源在于创造和创作,在于对生命和美的肯定。善与美密不可分。
费佳将黄鹂带到学校的那个早晨,对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节日。这只鸟也是不知什么原因,飞不起来了,是费佳在饲养场旁边的树丛里捡到的。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只鸟那色彩绚烂的羽毛。我们在“小鸟医院(孩子们这样称呼自己房间的一角)”旁迎接新的一天,也在这里与每一天告别。
科斯佳带来了一只十分脆弱的小麻雀,是他在路边捡的。小麻雀不想吃粮食,也不吃面包屑。因为小鸟的病,小男孩觉得很难受。这只麻雀死了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很难受。科斯佳哭了,女孩子们也哭了。科斯佳闷闷不乐,也不说话。
我记得雅努什·科尔恰克的话:“那纯净的天真的民主是没有等级观念的。农工的汗水和食不果腹的同龄人,小黄马和被宰杀的鸡的厄运,都很容易让他伤心。他觉得鸡犬很亲切,蝴蝶和花儿他也觉得像同类,而石子和贝壳他认为是兄弟。孩子们没有爱出风头的人才有的傲慢。孩子们不知道,只有人才有灵魂。” 是的,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善良的孩子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培养。
有一次我们在山谷中散步,孩子们发现了一只腿受伤的小兔子。他们把兔子带回到自己的房间,养在一个新笼子里。另一个医院——兽医院由此诞生了。一周后,拉莉莎带来了一只冻得发抖的瘦弱小猫。我们把它和小兔子养在同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开始操心起来:他们给小兔子带胡萝卜,给小猫带牛奶。有一天早晨,我们看到小猫和小兔子紧紧依偎在一起熟睡,孩子们欢喜的神情简直无以言表。担心吵醒这些小动物,他们说话都是温声细语的。
冬天,“小鸟医院”里又多了几只云雀,是孩子们从鸟儿过冬的喂食器旁边捡到的。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特别高兴:有的孩子在家里也布置了自己的“小鸟医院”和生物角。当我们的活动室里有了小鱼缸之后,孩子们开始央求父母在家里也放一个鱼缸。许多父母来到学校问该怎么做。鱼缸里的水草和鱼苗都很难找得到,鱼食也不好找。不过孩子们坚持不懈,所有困难也都克服了:孩子们真是既不让父母安生,也不让我安宁。斯拉瓦和蒂娜的母亲来告诉我:孩子们真让人不得安生,其他人都有金鱼,就我们家没有。只能向高年级学生求助了。
那时候学校还没有修配厂,为了制鱼缸,我们被迫组建了一个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小工厂。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大家一起围坐在小灯泡照亮的小鱼缸前观赏小金鱼的那个夜晚。我给孩子们讲了大洋深处,讲海洋生物丰富有趣的生活。我那些早就毕业、已长大成年的学生们,终生都铭记那些夜晚。不久前,科利亚对我说:
“这个灯泡常常走进我的梦里。它的光亮是知识的第一个源泉。它促使我想要了解更多海洋深处的奥秘,了解神奇的鱼类。”
如果一个24岁的人还能如此热情和温暖地回忆那些鱼,这说明那可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善良情感的源泉。我一直提心吊胆地等待着,期待周围世界的美唤醒最冷漠的心灵中的那些善良情感——爱怜之情和恻隐之心。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年秋日初寒的日子。我们走进花园,来到蔷薇丛边,看到一朵明艳盛开的鲜花,娇嫩的花瓣上挂着露珠。这朵花竟然熬过了寒夜,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我们看着花朵,心里觉得很难过,因为很快,严寒就会摧毁这种美。我的双眼迎上科利亚的目光:我第一次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忧伤和牵挂这些纯洁的儿童的情感。然后我们又来到温室里,里面有我们当地比较少见的花,如杜鹃、仙人掌等。孩子们围坐在一朵红色的小花旁,这是仙人掌开的花。孩子们欣赏了这朵花良久。
对生物和美好事物的爱护,逐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1951年深秋,树木落叶时分,我们到树林里挖了一棵小椴树,将椴树带回学校,栽在校园里。小树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想象着、幻想着创作一个关于它的故事,把它当作能够感受和体会到我们的爱护和忧虑的鲜活生物。
当下起温暖的细雨,孩子们会很开心,因为我们的朋友正需要汲取大量的水。当严寒封冻了大地,凛冽的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时,我们会担心,因为我们的朋友会觉得很冷。孩子们铲起积雪,堆在树干周围。女孩子们带来了一些芦苇,把树干包了起来。春天来了,我们经常去我们的朋友那里,紧张地查看着:小椴树发芽了没有。最先长出的几片嫩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椴树还活着呢。夏天,我们给它浇水。
集体的爱怜和善良,集体的关怀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如汹涌澎湃的巨流,打动着那些最冷漠的人。当看到科利亚、托利亚、斯拉瓦、彼得里克非常激动地来到自己的朋友——这棵翠绿的小树旁,看到他们喂鱼缸中的鱼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非常开心。
那些只要想到小椴树会在寒冬中受冻就心中不安的人,如今已是成熟的大人了。我们的朋友也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现在来到它旁边的人已长成青年男女、年轻父母了。当他们回忆起童年的金秋时,他们心中还激荡着善良美好的情谊。
经验证明,善良的情感应该根植在童年,而人性、仁慈、爱怜之情和同情心则源于劳动,源于对周围世界的爱护和关怀。善良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性的核心。若童年时培养不出善良的情感,那永远都培养不起来了,因为真正人性的东西最后固化于心灵,是与人认识生命之初最重要的真理同时进行的,也是与人感受、体验母语中细微的色彩差别同时进行的。人在童年时期,应该经历一所培养情感的学校,且是培养善良情感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