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教育信念

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耕耘者和播种者,如果作为教师,却不能播种那些让人真正幸福的种子的话,那简直就有违教育的本意。

在闻名全乌克兰的第聂伯河畔,有一个古老村庄里,这里有一位勤劳的集体农庄好庄员。他有一幢很大的带石头围墙的房子,一座石头棚子,一个石头地窖,通往苹果园的小路是石头铺的,就连他那条名叫“花岗岩”的看家狗的狗窝,也是石头砌的。

这位庄员有个独生子。当这个孩子还在上六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在集体农庄要了一块地基,开始为儿子建造房屋,于是他们家又有了一幢带石头围墙的房子,一座石头棚子……同村人都感到惊奇,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操心给儿子另立门户?您跟您的老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们老了之后,房子总是要给他,为什么还要再给他盖房子呢?而这位父亲这样回答说: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一份家业……

学习对这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吃力的事,他不喜欢坐下来看书。在六年级考完最后一门考试的时候,他把所有的课本都收了起来,扔进了阁楼,然后轻松地舒了口气,并把中学毕业文凭塞进了母亲的箱底。

之后,他成为集体农庄的一员,开始在农庄干活。年龄一到,他就参了军。在军队里服役期满后,他回了家,但正当他准备结婚时,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父亲去世,而两个月后,母亲又卧病在床,与世长辞。这个孩子孑然一身,却突然变成了两座石头房子的主人。他与妻子住了一座房子,而另一座迁入了一位远房亲戚。这是个性格活跃而且做事非常麻利的妇人,她看守着一座果园,在市场上贩卖苹果。小两口养了个小儿子,很快就要上学了。

我常到第聂伯河畔这个美丽的村庄去。有一次我问集体农庄的主席:那个拥有两幢带石头围墙的房子、两座石头棚子、两个石头狗窝的人,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他还好吗?主席若有所思地摇着头说:

“他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感觉就算邻居的房屋被大火烧成灰烬,就算周围的人都死绝,就算第聂伯河干涸,他也不会从他那石头笼子里出来瞧瞧。不久前,我们想为越南的儿童收集一些礼物。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个庄员都送来很多东西,要把它们全部运走得用上一个火车皮。可当我们问这个‘石头人’送什么时,他回答说,‘我不需要你们的越南,越南和我什么关系都没有’。”

主席沉默了一会儿,又对我说:

“您是位教师,了解人的心灵……您说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是怎样产生的?要知道,这种现象太让人担忧了。和十年前相比,这样冷漠的人好像一点都没减少。谁也不登他们家的门,他也从不跟别人来往。就我知道的,我们这个集体农庄就有7个这样的人。我们这里有这种铁石心肠的人心安理得地过日子……这叫人怎么能习惯?”

是的,决不能让这种事情成为习惯。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这33年来,有一种思想一直使我不得安宁:如何造就心灵丰富、慷慨和高尚的人——情愿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奉献给别人的人?

人的心灵,每当我沉思这个词时,我就看到一块应当培育出麦穗来的肥沃土地。不培育出麦穗,不翻耕土地,不用汗水灌溉它,不操心劳神地夺取丰收,这块土地就会荒芜。而在荒芜的土地上,只会长出杂草。

对一个人来说,总有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不可动摇、不可移易和不可消灭的。我坚定地认为:要在每个人的心灵里确立起让每个人真正觉得神圣而为之奋斗的东西。

我的教育信念的本质是深信: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耕耘者和播种者,如果作为教师,却不能播种那些让人真正幸福的种子的话,那简直就有违教育的本意。

我们总是谈到和说到幸福的童年,但是幸福的童年到底是什么呢?通常,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好像把一切都给孩子,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让孩子们没有压力和无忧无虑,就会有“幸福的童年”。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坚信:如果人的心只靠这些“物质”的东西来提供养料,那么,他永远也不会真正地理解幸福的含义,那些高尚的情感和理想也永远不会进入他们的心灵。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关心人的真正幸福,即为着一种思想或理想而奋斗的生活。似乎,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和他们谈论拥有一种什么思想或者理想,感觉太早了。那在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和青年早期,究竟什么是思想生活呢?

是要他们背诵一些经典的教育思想的名言警句就能达到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就会变成一幅极具讽刺的漫画。我认为,在儿童的意识和心灵里展现出人类最崇高的美,让儿童的心灵受到这种美的鼓舞,让他们面对着眼前的世界情不自禁地想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这便是对儿童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早期丰富多彩的思想生活的关怀。在我的教育生涯里,还没有一个学生像那个庄员的儿子那样成为那么孤僻和冷漠的人。

但黑眼珠的科利亚却使我终生难忘。这个孩子的父亲,经常迫使这个10岁的男孩放出一条恶狗,去咬那些采摘他家果园里准备售卖的葡萄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一双冷酷和恶狠狠的眼睛,经过了无数次的失望和痛苦后,我还是让科利亚懂得了人类的美。

记得他阅读了一本关于捷尔·彼得罗西扬的一本书,他从黄昏一直读到第二天天亮,一口气读完。天亮时,他来找我,这个孩子语言里满是激动和兴奋:“我不能像我爸爸那样生活,那是不对的。”

一夜之间,一个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童年的思想生活。一个人如果想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应该从童年时代起按照理想的角度和标准来看待这个世界。思想——不是一个人遇到机会就可以发表出来的背得烂熟的名言警句;思想——是一颗心灵为着正义,为着真与美的痛苦的求索。没有独立的内心生活,没有在自身道德发展中达到更高境界的心愿,思想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我年复一年地思考:教育的最鲜明的效果究竟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不止一年。什么时候我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努力结出了果实”?生活使我确信:教育第一位的和最显著的效果表现在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上,即在我身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不能引导一个人观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运,最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劳的。

假如某个人的行为举止使我忧虑,我便在下述问题中寻求答案:这个人怎样看待自己?他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跟谁相比,比什么?在他与之接触的具体人物中,是什么在鼓舞他,使他钦佩?他在内心里反对的是什么,愤慨的是什么?

观察自己并把自己与道德典范对照和比较——是心灵最微妙的活动。教育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心灵纯洁和高尚的人。

为在一个人的身上确立崇高的理想,就需要向他传授人类文明的初步知识。须知,高尚的生活——是有思想、有理智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由一颗敏感的心灵维护着的。

我的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便是:应当在青少年的心灵和头脑中培养出对人的细致入微的敏锐感觉。只有对别人的欢乐和痛苦非常敏感的人,才能非常关切祖国的欢乐和痛苦。在我的实用教育学中,思想生活是从体察他人开始的。

……我们村子里有位80岁的老奶奶。我领着一年级学生在村头散步时,常常看见她。她孑然一身,若有所思地静坐在自己老农舍旁的一棵百年橡树下。我对同学们讲了她的巨大灾难:她的孩子都在前线牺牲了,兄弟姐妹也已故去。我们一边向她问候,一边悄悄地注视着她的眼睛。同学们大为震惊:他们还从来没想过,生活中会有如此深沉和无尽的痛苦!

“请记住,亲爱的同学们,”我说,“这位老奶奶的4个儿子都是勇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英勇牺牲了。”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洞察人世的眼睛,他们对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变得敏感了。晚上,我们挖出一丛盛开的玫瑰,带着泥土的芳香,栽在老奶奶的农舍旁。

非常重要的是,在童年就要让一个人非常关切别人的生活,就要让伟人的功勋和悲壮的痛苦震撼他,打开他心灵的每个角落,因为在那里,会产生一把“枷锁”——把一个人与某种思想、功勋和自我牺牲精神“锁”在一起的“枷锁”。

真正地认识一个人,便意味着认识了一个世界,因为“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它与生俱来,与死同逝”。

我坚信,只有能对细微的事物产生心灵共鸣的心灵,才能被崇高的思想打开,也只有这样的心灵,才会形成对善和美的挚爱,形成对恶的毫不妥协。 Ec4Ld4Kz9IJxr7eRUqp475xAalAl3j8yjhmYatx624UefoAkKtUPnrA8oUPvW9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