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精神病专家瓦·米·班希科夫教授写道:“几千年来,人类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获得胜利,靠的是肌肉力量和神经系统诸如勇敢、残酷和毅力等粗糙特性。而最近两三百年,人的生存能力完全取决于神经系统最精细和最复杂的机构。但这些机构恰恰又是最脆弱的!” 科学家的这种想法有助于理解当代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过程的特点。
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主义社会中世界——人——世界这一体系的特点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成为社会的直接生产力,而社会以人为最高目标,这一事实深刻而多元地反映到个人和集体的精神世界中。人不再仅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了给社会和自身谋幸福、谋福利、创造欢乐,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增添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质。
创造性活动正逐渐成为人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从天才到最普通的劳动者,人们的生活经验表明,”尼·尼·谢苗诺夫院士写道,“对劳动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感到愉悦——这是最大的欢乐……创造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使精神创造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每个人的劳动必需。”
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使人体会到,从不同方面满足创造性活动的需要是一种美德;是为了使人在为社会工作时,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就能感受到自己具有公民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社会中,个人的生活面貌即是展示天赋、才能、爱好、使命并使其得到发展。创造性劳动、发明创造、劳动生活中积累的智力财富、持之以恒努力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这一切都是我们社会中衡量一个人公民自尊感的明确指标。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考虑和体会到一条真理,集体劳动主要是一种精神交往,在集体劳动中人们进行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换。卡尔·马克思所说的那种体力和智力的竞赛 ,作为个性的体现正日益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人主观上把这场比赛视作创造能力的竞争,在竞争中有人想成为第一,想比别人变得更好、更美。
与劳动和物质生产并无直接关联的个人精神生活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人的需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劳动者总是觉得“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 。在我们的社会中个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别人,这是个人幸福的根基。如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人就不能把自己视作别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
人的全面发展,他对自己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他的多方面需求、兴趣以及相互关系——所有这一切都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感情。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情感生活是人的世界最鲜明的表现之一。
如果一个人社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他需求和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样化,他在劳动中发挥的创造性越来越强,他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高尚风格越鲜明,那么情感素养在他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就会更大,情感生活与公民的活动、行为和个人生活的联系就会更密切。情感素养逐渐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
情感生活的丰富程度并不总是直接依赖于智力发展、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与情感素养的协调一致问题,是当代苏联学校教育工作中最细致的任务之一。与智力“负担”相比,落后的情感素养是一个大祸害,它往往成为一些青年、少年染上不良行为的原因。如果深入思考这种行为的实质,那么很显然,我们人的意识中存在的所谓的过去时代的残余,究其实质,是智力生活和情感素养的协调一致遭到了破坏。一方面,这与智力兴趣贫乏、范围狭窄有关,而另一方面,这与“受过教育的”人的保守、愚昧有关。
当代苏联人精神生活的特点促使人们去深思教育的本质和方法。
经常能听到教师们中间有人抱怨:“在我们的时代很难教育人,特别是教育少年。困难的原因,是除了学校教育,他们能从其他渠道获得很多知识,所有这些东西都需要理解和‘消化’。少年教育的另一个难处,是他们非常敏锐地关注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或许,应该把这些因素转化为教育者的盟友?少年有能力认识很多事物。因此,应该利用他们精神生活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道德成长的过程。少年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了解了哪些关于人的知识,这些知识怎样转化为信念,以及信念如何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巩固。感受到来自我们社会的基础本身的自尊感,对个人而言仿佛是照向个人心灵的一束光。必须让它永不熄灭。这赋予教育者重大的责任,要求他们在人类学领域本领超强。现在,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敏感性和注意力,还要学会分析每个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看法。因此完全有必要让每个人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抱有看法,并且还要保证这些看法的正确性及高度的思想性。我花了多年时间才搞清楚,如何促使少年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纯洁、拥有精神财富的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手段就是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的使命,是运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产生出一种非常温柔、细腻的想法:成为一个好人、今天变得比昨天更好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会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才能激发出来。我们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基础提出的要求是,要使真诚的愿望成为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要纽带:受教育者要有变成更好的人的愿望,教育者则要有想看到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的愿望。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是集体和教育工作者对人提出严格要求的最基本前提,是实施真正的共产主义纪律的前提,若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去做恰好是社会必需的且有益于社会的事情,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产主义纪律。只有让一个人感受到、感觉到自己是自身精神世界的主人时,只有当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一道任何人都无权跨越的明确界限时,才能培养出自尊心、荣誉感。
有一次,六年级学生吉娜的母亲来找我,对我谈了自己家发生的隐秘之事。最近她家里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父亲做出了本不该做的行为。吉娜很难过,但她主要是担心别人会发现父亲的不体面行为。母亲请求我:“请帮下忙吧,请支持她,但请严格保密……”确实,老师往往不得不充当外科医生。他要碰触学生们最痛苦的部位,但又要让他们感觉不到。怎么才能帮助这个女孩呢?这样的情景出现了好多次,我们两个人一起专心做事。在做事的时候,我给她讲了很多道德坚定、勇敢坚强、有自尊心、心灵美好的人们。我努力的主要目的是使女孩对邪恶既不妥协,也不视而不见。就算没有其他的斗争手段,也一定要在她身上发展出对邪恶不妥协、仇恨邪恶的感情。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女孩的目光中闪耀着因那些美好的情感而产生的自豪的光芒,她珍惜这些美好的情感并在自己的心灵里使之树立起来。这是人与人之间单独的谈话。多年的经验表明,在少年期这种单独谈话也是同样必要的,正如集体对个人精神世界施加的影响一样。
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性并使其不受侵犯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果某个外人横加干涉少年所思考、所感受到的一切,干涉少年不想让人知道的一切,这样会使少年的情感敏感性下降,使他的心肠变得冷酷,“厚颜无耻”,最终导致情感麻木。
暴露少年内心深处的最敏感的角落,企图动用各种强硬、专制的手段干涉少年,让少年“深感不安”“大为震惊”“非常吃惊”,这都是教育无知的基本特征。如果您想要少年向您求助,向您敞开心扉,那就请爱护他的心灵中那些一触即痛的角落。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培养一个人在开始独立生活时就具有公民的坚强、勇敢、有毅力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发展和巩固儿童的意志力,他在儿童期和少年期如何在能树立道德尊严和获得自由意志的独立行动中表现自己。
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自然会扩大他们内心世界里那些具有私密性质的、不可触犯的区域。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逻辑要求把与儿童、少年、青年和父母的相互关系相关的一切都囊括到这个区域中来。在我们的时代,家庭中精神—心理关系、道德伦理关系变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丰富。很遗憾,往往有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出的不少问题和建议,如果仔细想想,往往要求学生暴露自己的隐私、把内心“翻了个底朝天”。有的小人儿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很敏感,有时会把别人的意见理解为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父母的侮辱。有时,偶然脱口而出的一个词语会在年轻的心灵中掀起轩然大波,以至于他会终生难忘这个耻辱,而老师当时却丝毫没有留意……一位女老师问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的母亲上周六是否看过他的日记。“没有,她没看过,”男孩回答说。“啊……啊……,她没时间看你的日记,这我知道……”女老师说。女老师的话里充满了讽刺意味,男孩的眼泪夺眶而出。男孩猜出,老师肯定听信了一些心地不良的人散布的谣言,说他妈妈似乎行为轻佻。男孩感觉到女老师话里有话之后就变得性情孤僻起来。他的心肠变硬了。他接二连三故意给女老师制造麻烦。直到小学毕业,他也无法忘记这个耻辱。另一所学校发生的事更令人不安:同班同学们都对一个女孩说,她父亲“没出息”,而女孩竟然毫不在意。这简直是可怕: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减弱了。
有时候,在家长会上会公开讨论一些只能单独与家长说的事情。这样做不仅伤害了父母的感情,也使孩子的情感受到了伤害,因为父母会把听到的一切不知不觉地、一点一滴地传达给孩子。
托马斯·曼曾经说过,人处于天使与野兽之间。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取决于他受到的教育。在人性的本能变得不高尚的地方,人遭受的最大威胁是靠近野兽而远离天使。人的世界的多维性能使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变得高尚起来,但还必须要运用一整套专门的方法使“血的呼唤”变得高尚。在这套方法中,依我看,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崇拜母亲和保持童贞,没有它们就没办法全面教育少年。
我一直竭力想让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人们从母亲那里得到所有最美好、最纯洁的东西;母亲的精神财富对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儿女所起的影响尤其巨大。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段时期为了母亲的幸福和富贵付出巨大的精力,为她创造欢乐。
小丹科与他母亲的关系有些奇怪。他妈妈去遥远的田间宿营站干了三天活之后回到了家里,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却表情冷淡,无动于衷,我为此感到焦虑。而这位母亲也不知道该如何在儿子的心灵中唤醒兴奋、焦虑、关切之情。这个家庭中的感情关系非常粗疏,这尤其令我不安。如何使情感变得高尚又丰富,怎样防止男孩成长为一个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人,如何让他准备好长大后具有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恋之情?我开始了一项漫长而细致的工作。它可以被称之为小心翼翼地触动母子的心灵。为了让儿子把精力投入到为母亲制造欢乐中去,我制造了一些情境。瞧,夏天男孩在一个集体农庄劳动,我向他建议:“用你的第一笔薪水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吧。”小伙子满怀喜悦地买了丝绸围巾送给了母亲。而几周之后是他母亲的生日。我对他说:“在这一天不仅要给她送礼物,还要替她上班——就让母亲休息几天,你去牲畜农场替她干几天活吧。”善良——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激发内心中纯洁、高尚的情感。丹科与母亲之间那种曾使我不安的冷漠关系,逐渐被充满爱意,准备为亲爱的人做点儿好事的关系所取代。
在学校工作的年头越多,我越相信,要让儿子在复杂的少年期在母亲身上发现并感受到爱、人的尊严、诚实与不屈服于邪恶的精神,这样做意义重大。
只有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就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学会做一个忠诚于父母的儿女,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成为一个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战士。当然,忠诚不是默不作声地俯首帖耳,而是使家庭关系和谐,为父母创造欢乐。
童贞是建立纯洁、高尚的爱情的道德前提。有人认为(这也反映在教育实践中),如果把男孩和女孩在性成熟期身体里发生的一切变化向他们解释清楚,一切都会很顺利。于是,人们不断做解释、说明、讨论、组织辩论,在青少年报纸上发表14~15岁女孩的公开信(《怎样在生活中找到男朋友?》,《我向一个男青年表白了爱情,我做得对吗?》)。在共青团(14岁开始入团)和少先队会议上人们经常用谈论公事的口吻谈论爱情和友谊,就像在商量怎样收集废钢铁一样。这一切使少年间的精神心理关系和道德美学关系变得粗俗了,把纯洁和高尚的情感搞得庸俗不堪,在年轻的心灵中撒下了冷漠的种子。性教育中的这些错误和不足不仅使这一领域的人际关系变得庸俗,而且也在心灵上留下了粗糙的痕迹,制造了痛苦和怨恨。
男女青年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关系中的高尚情操——就像一棵树,若要使这个树常青,必须由人的尊严,荣誉,尊重别人和自己,对丑恶、污秽与贬低人的尊严的行为毫不妥协,这些扎根很深的情感根系为树木提供营养,这样才能保持树木的美。教育艺术还表现在,要让一个人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从孩子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到开始考虑独立生活——感觉到人的尊严从未受到侮辱,要使确立自身荣誉感和尊严的努力成为道德完善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少年在这条道路上遭遇到无怜悯心、专横和侮辱,那也完全不是没有危险的,因为这会致使少年的心肠变得冷漠,摧残他的细腻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他变得冷酷和残暴。
粗鲁无礼会唤起人类心灵深处的低级本能。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个别少年违反道德规范,有时甚至导致道德堕落的现象,在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人们常常将其归咎于一个人在童年期、少年期及青年早期缺乏培养情感和美感的生活。如果没有把高尚的精神冲动与意志控制力相结合,如果不提倡为别人做好事,为别人创造幸福,不号召人们与邪恶和侮辱人的尊严的现象作斗争,就会出现情感教育缺乏的情况。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生活和美感生活的粗糙,是内心精神世界表达的匮乏。我一直注意要使我的学生体验到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高尚情感的表现,诸如为别人的善良、幸福和欢乐而表现出来的同情、怜悯、焦虑、不安,对怀疑的谴责。我一直在担心:当我的学生遇到一个人,他能否感觉到那个人内心的困扰,能否发现那个人深藏悲伤?他能否学会在人们的眼中读出悲伤和绝望?我认为,情感素养的这些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品德高尚的基本要求,没有高尚品德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兄弟般情谊,不可能对邪恶毫不妥协,也不会有友谊、幸福和对崇高理想的忠诚。
为了让男孩和女孩了解基本的情感素养,我把他们带到人们中间去。我们在田间、在农场接触了很多人。我教导男孩们和女孩们仔细倾听长辈们说话,请他们在长辈们的目光中读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我教导他们对那些让他们激动、焦虑和担心的东西深表关切。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了解人类心灵的愿望使男孩们和女孩们的情感变得高尚起来。少年们不断用心体会人们的痛苦、悲伤和艰难的体验,他们的心灵变得更细腻、敏锐和高尚起来。有一次,我向六年级的男生们和女生们讲述了一位母亲遭受的巨大痛苦:不久前她的小儿子因把玩一枚从地下挖出来的子弹被炸成重伤。我们和炸瞎眼睛的男孩见了一面,少年们为他深感不安。这次见面后过了几天,一天傍晚,灰头发的小女孩柳达来找我。她含着眼泪说:“今天妈妈心情很悲伤,一整天都坐在桌子旁边,低着头,用手托着脸。我叫她,问她:‘妈妈,你怎么了?’可她一声不吭,好像没听见一样。请您帮我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哪?”
关于我用什么办法帮助了柳达和她的母亲——这事我能讲出很多东西,但现在要谈的是培养每个学生具有敏锐的、高尚的情感素养问题。情感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所培养的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又充实,但并不仅限于此。情感素养,形象地说,类似一把调音准确的小提琴。只有被调正音的小提琴,才可以用来演奏。只有当一个人已经学会情感素养的入门要求,他们才能接受教育。没有情感方面的修养,就谈不上形成和树立高度的公民感情,谈不上信念教育,也谈不上生活及劳动中的美。
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要求深入完善教育过程,要在提高教师和集体之间、教师和每个学生个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的素养方面深入开展工作。教育者的使命,是发展和改善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们最细腻的精神机制、心灵机制和神经机制,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机制建立起来。这些机制在童年期和少年期非常敏感,必须保护好它们,不能让它们变得粗俗、粗糙,不能导致道德和情感空虚。
我认为,影响年轻心灵最细腻的方式是话语与美。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批评学校教育“染上了”说空话的毛病。这种批评(现在仍然余音未消)是一种误解。它让人感到非常惊奇。言语教育——是当代苏联中小学校中最薄弱和最脆弱的环节。个别学校由于没有实施正确的、技艺高超的言语教育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言语教育的问题是最具活力、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在我看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它都首先需要进行研究。不具备言语教育的高超素养就无法培养一个人细腻的内心世界,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关系。多年的经验表明,老师的话语会在幼童,随后是少年、青年男女身上激发出人的情感,这意味着,他们能深刻感受到身旁人所拥有的欢乐与悲伤、兴趣和需要。
没有对人的关注,不惊奇于人的美好、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人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和不断培养。我的学生在童年期听到了很多品德优美之人的故事;他们为人的伟大、人的英雄主义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深感自豪。我创作了一部以克拉夫季亚·伊里尼奇娜·阿布拉莫娃的英雄事迹为蓝本的中篇小说。她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勇敢,后来她落入了盖世太保的魔掌之中,与两个女儿一起被枪杀。“我绝不苟全性命。决不当叛徒!”她高傲地回答了敌人,吻了吻孩子们,和她们一起赴死。这个英雄的事例充分揭示了以下意义:人即是最高价值,祖国的美好和伟大是由英雄的生死来衡量的。
经验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为了培养高尚的情感素养以及确立人的感情,必须创作出一批艺术品,用鲜明的形象揭示富有同情心和热情诚挚这一思想主题。我编过一本故事集叫《关于人的思考》。这是些短篇小说和童话故事,它们能引发儿童对人的思考,对人的悲伤和不幸表示同情。这里抄录两篇:
桌子上放着一个小收音机。爸爸和妈妈坐在桌子旁边。爷爷奶奶坐在隔壁房间的沙发上。小阿廖卡在地板上一边玩玩具熊,一边看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怎样听音乐。
这首乐曲令人惊奇:阿廖卡觉得,好多神奇的、好大好大的玫瑰花从打开的窗子上垂下来,一只蜜蜂在花朵上方飞舞,天空中阳光灿烂,远处的草原清晰可见……
阿廖卡看见,爸爸妈妈的眼睛里闪耀着温柔的火花。爸爸用手抚摸了一下妈妈的手指,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种幸福的微笑。
但是为什么爷爷奶奶却那样伤心呢?为什么他们的眼睛里有泪水?难道他们是由于玫瑰、蜜蜂和太阳而哭泣吗?
6岁的喀秋莎有两个奶奶——卡特琳娜奶奶和玛丽娜奶奶。而事实上,她只有一个亲爱的奶奶——卡特琳娜。而玛丽娜是卡特琳娜奶奶的母亲,也就是外曾祖母。他们都年纪大了,都很善良,因此对于喀秋莎来说,她们俩都是亲爱的奶奶。
春天,卡特琳娜奶奶病倒了。她病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就过世了。
喀秋莎哭着给奶奶送殡。她去送奶奶最后一程。玛丽娜奶奶走在喀秋莎旁边。玛丽娜奶奶在哭泣,她一边哭一边说:
“这是要把你抬哪去呀,我的孩子?我应该在哪等你,我应该在哪儿盼着你回来,我的浅头发的乖孩子?”
喀秋莎问妈妈:
“妈妈,难道我们的卡特琳娜奶奶还是乖孩子?”
“是乖孩子,乖女儿,是乖孩子……每个人到死都是个乖孩子。”
喀秋莎悲伤的眼睛里流露出严肃沉思的表情。
列·列昂诺夫写道,文学——是思想的艺术。艺术作品对培养高尚情感是必要的,艺术作品能激发孩子们去思考关于世界的最高价值是人的观念。
若缺少同情心和共同感受,没有能力感受到别人心灵中最微妙的活动,就不能激发出人的情感。我写了一则小故事,以在伏尔加河上发生的一个事件为例,故事发生在艰难的1941年: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一岁半、一个3岁)逃难,她把孩子留在车站候车室里,自己则去打水。这时敌人的空袭开始了,母亲被打死了,孩子们成为孤儿。他们躺在长凳上,用悲伤的眼睛看着每一个进入大厅的妇女,不断地问:“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话语正是那个能够唤醒孩子们的工具,让他们在人们眼中看到最细腻的情感体验:痛苦、焦虑、委屈、悲观、悲伤、绝望、孤独。在故事中我用了整整一页纸专门描写成为孤儿的女孩的眼睛。我很高兴地看到,孩子们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开始仔细观察起周围人的眼睛来。
这样做并非必须要培养多愁善感,不是的。没有宽广而完整的情感范畴,就不会有完整的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同学友谊、兄弟友谊,要在年轻的心中培养这些感情,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为了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说到帮助,再一次强调并非帮助某个抽象的人,而是自己的同胞。
将少年引入微妙的人际关系世界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设法使每个少年都会亲身遇到一个需要帮助、需要同情的人。任何集体行动都不能取代人类心灵的这种深刻的个人活动。我设法让每个少年不仅遇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且还分担了他的痛苦,帮助他走出困境,而且——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事告诉同学们,这一点尤其重要。我看到,这些行为使少年们变得高尚起来。当费佳和帕维尔从90岁的集体农庄庄员马特维爷爷那里回来时,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爱的光芒,马特维爷爷家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家里其他人都死了,孤独是他的最大痛苦。费佳和帕维尔给爷爷带来了书籍和杂志,给他讲述了很多关于科学技术成就方面的有趣的事情。很难用言语表达少年们给老人带来的欢乐。而对少年们本人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道德和情感教育训练。他们以自己的心灵领会了我们这些人之所以存在的伟大真理:我们这里不能有,也不应该有孤独的人。当费佳和帕维尔意识到马特维爷爷是孑然一身独自生活时,他们感到震惊。我记得那个晚上,我们几乎直到黎明一直在谈论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对我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因为在这几个小时中我一直在提炼、完善自己学生的最细腻的情感。
除了话语之外,美也是影响年轻心灵的细腻而温柔的手段。理解和感受美,为掌握、创造出美好事物而感到欢乐,这是要让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的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在少年期,当一个人仔细审视自身、将自己与父母及老师进行比较时,会感到自己正在形成活跃的、积极的个性,这个时期尤其重要的是,要让一个少年发现、体验、思考自己的美,感受到对自身美的欣赏之情。但是,如果没有掌握人类创造的美学珍品,没有形成人对自然的感受力,缺乏整个集体生活的和谐体系,那么就不可能确认自身的美。学校的任务是要使人们即使在少年期也要生活在美的世界里。这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最终,理性、智慧和道德高尚的力量超过那种需要长期净化的本能,超过人类延续种族的本能。
教育的一个非常细致和重要的问题——是竭力使一个人能够看到、感受到人的美,人的劳动及在为别人创造的事物、价值中保持的个人尊严。生活美学——这首先是指体现在多种多样、方方面面的劳动中的美。一个人的自尊感和对劳动的尊重是同时形成并确立起来的。若你对自己从事的事情体验不到劳动之美——劳动目标的美好、劳动过程中的美,尊重自己就是不可能的、不可想象的。我深信,这些情感和能力的融合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创造力,也就是对劳动的创造性态度。
现在,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正在思考社会的共产主义转型期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劳动如何成为人的本能需要?只有每个人在人们所创造的世界中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美,我们的社会才能提升到道德发展的这个阶段。
美作为道德、情感和美学教育的一种手段,即要使学生在了解美学珍品时,对作为创造者的人的智慧和才华感到自豪。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享受把个人纳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睿智和美好的事物中去。
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美学珍品早在童年期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组成独特个人化的美的世界。
当代人需要培养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同情心、能敏锐感受人的智慧等品质。如果只靠学习掌握必备知识的课程、完成家庭作业、回答老师的问题等教育手段,是培养不出来这些品质的。有求知欲、喜欢认知新事物——这些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人的需求,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劳动和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但是,如果把满足这些需要仅仅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则求知精神就会消失,让位给对知识的冷漠。精神上的漠不关心、毫无热情和精神世界的匮乏——这一切会削弱对知识的智慧性、新颖性、丰富性及知识美的敏锐感知。这对少年的智力生活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在老师讲解之后没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清清楚楚,那就不好了。这是第一个危险信号,表明满足智力需求已成为让人乏味的义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而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老师)承担的任务是,要使每个学生意识中渴望获取知识的火光永不熄灭。这些火光为人照明,能帮助他理解、认识自己,激发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兴趣。人们之间相互的精神交往和精神价值交流的复杂过程正是从此开始。我竭力要使学生们就算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就能够相互交流思想:令他们激动的事情、在思考时感受到的事情,在感受时想到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争论。如果没有思想的交锋,就不可能有相互的精神交往,也不能树立对人的需要。我设法做到,让每一个少年都能找到一本书,书中隐藏着解答令他激动不安的秘密的谜底。书籍在少年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遗憾的是现在还很少被研究。
丰富多彩的美的需求、美的兴趣和美的需要同样能促使人互相接近。个人美感生活的贫乏是一堵将人与人分开的石墙,它是导致成年人之间精神交流基础不深厚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之间不能相互严格要求的原因,其中包括一个人创建家庭的那个时期。形象地说,关注个人丰富的美感生活,就像创造了一个将人们吸引到一起来的磁场。
使男孩和女孩之间、男女青年之间的关系具有美感,这件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一个年轻人、小伙子受到本能的驱使爱上年轻姑娘、把这个姑娘当成女人来追求之前,他首先应该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爱。丈夫和妻子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尚、纯洁和细腻,取决于我们的学生对这个伟大的创新——把一个女人首先当成一个人来爱——怎样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这通常是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审美素养以及有修养的根源——这是为人的世界这个大树终生提供营养的根基。如果说少年间精神财富的交流在净化情感、培养人的精神世界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话,那么男孩和女孩之间、男女青年之间、成年男女之间精神财富的交流也会发挥独特的作用。要保证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关系在少年期就建立在共同的精神兴趣、需求和需要之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道德、智力、情感和美感生活的丰富性,精神财富的交流——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基础。我们的道德理想要求我们,正是要从中小学校里就从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别人的精神财富开始,来培养男人和女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我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使男孩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就能赞赏女孩的智慧、精神、意志和性格的美好,这种赞赏也能锻炼男孩个人情感的细腻性,希望成为更好的人的愿望鼓舞着年轻人好好劳动,激励他努力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可以适时回顾下席勒的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他认为,有一些精神力量的紧张可以造就一个非凡的人,但只有在它们合理配合时才能创造出幸福完美的人。关注道德、智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注意培养美好的心灵,使所有精神冲动及志向都保持纯洁,这是对培养新人的最本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