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切都取决于童年期的教育

我越深入分析少年期的教育难题,就越坚信一条简单却重要的原则是正确的:若童年期教育搞得马马虎虎,则少年期的培养就会变得困难重重。我研究了460个违法与犯罪少年的家庭,瞧,我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画面。罪行越严重,犯罪手段越不人道、残忍和愚蠢,其家庭就越缺乏智力、美学和道德的兴趣和需求。没有哪一个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拥有家庭藏书,哪怕是很少量的藏书。而在我讲过的那个少年罪犯的家里,除了教科书之外,其他的书一本也没有,就连教材也破破烂烂、肮脏不堪。在所有460个家庭中,我总共发现了786本书(不算学校发的教科书),包括学龄前儿童的绘本。没有一个违法者或者犯罪者能够说出一首交响乐、歌剧或室内乐作品的名称。没有人能举出一个作曲家的名字——无论是经典作曲家或是当代艺术家。我们要求所有460名少年听了两段音乐:彼·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之舞》和爱·格里格的《精灵之舞》。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的美,是少年拥有基本美学修养的标志。但这些少年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来,作曲家通过音乐形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透过少年们的眼神我看到:音乐旋律没有激起任何人的情感共鸣,没有引起任何回忆。

研究违法与犯罪少年的精神世界时,我对以下问题产生了兴趣:少年们有没有对他们而言无比珍贵的人们(或人),他们会把自己的一部分心灵献给那些珍贵的人,在那些人身上,就像在镜子中一样,看到自己的心灵冲动?我对以下情况进行过分析,调查过困难少年(更确切地说,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精神世界贫乏的人)所在的学校里是否存在过这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和内容是把精神力量奉献出来,一个人为别人创造幸福,一个人为别人的命运担忧,用理智特别是用心灵理解人的最大欢乐——我为别人带来幸福的喜悦之情。我发现,无论是这些少年的家庭还是他所在的学校都缺乏这样的相互关系。在这里,家校的教育工作所缺乏的恰恰是明确的意图、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也缺乏这类教育,即要让每个人在童年期就要把精力用到别人身上,要把自己的心灵财富奉献给别人,要用智慧和心灵认识(进而能深刻感受到、关切)别人心灵世界中最细微的活动——痛苦、欢乐、焦虑、绝望、悲伤、慌乱……我怀着焦虑的心情日益确信,许多老师,甚至是最好的老师教出来的人(学生)在童年期表现自我时都是非常片面的,老师仅凭学生遵守规范和秩序要求的情况就得出区分好学生或坏学生的标准:是否听话,是否违反行为准则。许多教育者把听话和恭顺看作儿童内心善良的表现,而事实远非如此。在少年期,如此贫乏地阐释人已经略显不足了。少年渴望在复杂的公民活动和积极的社会活动中表现自己,而且因为没人教导他把精力用到别人身上,再加上他在贡献自身力量为别人造福时没有学会理解、感受和评价自我,所以在少年期他似乎注意不到他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

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想法:为什么作者要调查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精神生活?这对阐释少年期的教育本质及规律有什么帮助?事实是,违法犯罪行为能最清楚地反映出结果对原因的依赖。我的夙愿一直是希望任何一个少年都不要成为违法犯罪之人。

有人认为,由于少年期具有某些先天的、不受教育影响的、只跟年龄有关的特征,少年期所特有的诸多困难是不可避免、注定要发生的,这种言论显然是无稽之谈。我越来越坚信,少年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在童年期是如何受教育的,取决于从出生到10~11岁之间在他的心灵里都灌输了什么。就其本质而言,童年期不会给父母和老师带来少年期所遇到的那些难题。少年,形象地说,像是一朵花,它美丽与否取决于人们对植物照料得如何。美丽的花需要人们在它绽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它进行关注。若在少年期那种“不可避免的”和“注定要发生的”现象面前惊慌失措、大为惊奇,就像一个园丁的表现那样,他将种子种到地里,却不能准确知道,这是什么种子——是玫瑰还是飞廉 ,然后过几年来赏花。如果开的不是玫瑰花而是飞廉花,那么他的惊讶就显得非常可笑。如果他开始给飞廉花涂上颜色,画上彩条,企图把它变成一朵玫瑰花;如果他给飞廉花喷上香水,想让它发出玫瑰花的香味,那么他的做法就会更让人觉得幼稚可笑。而在那个重视美的人那儿,这样的园丁就会引起愤怒。可是,成千上万类似园丁的父母,他们给了一个人生命之后,就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至于孩子会成为什么人——让别人去关心吧,让大自然去关心吧,——为什么这种现象竟没有引起人们的愤慨呢?

美丽的花朵不能从天而降。它需要经年创造——培育、防酷暑与严寒、耐心浇水与施肥。大地上最美丽、最崇高的事业是塑造人,但这要比能获得满足感的劳动更单调、更乏味的多,并且经常令人不快。“孩子是生活的乐趣”这条名言具有深刻意义,但也有深刻矛盾。孩子不能自行成为欢乐的源泉;孩子——这是一个在新的基础上重复父母行为模式的人,父母真正的欢乐源泉首先是他们能够把好的品质灌输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爱揭示了人的最高尚品质——自尊心。

随着对少年期焦虑的日益关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童年期的教育不能马马虎虎、怕麻烦。童年期为人生奠定基础。大自然不会雕琢人的任何特征——它只负责奠基,而雕琢工作——需要我们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负责。少年期的危机现象——道德崩溃、违法犯罪——所有这一切,如果用列·尼·托尔斯泰的话表达,都是恶行的放大镜。一些我们难以觉察的坏事,一些乍一看似乎无害、微小的坏事,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一个睁大双眼看世界尚且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的心里,这些小碎冰会变成巨大的冰块。

当我准备在自己的“蓝天下的学校”里在对低年级孩子进行教育时,我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想到我的学生们快要到达童年期结束、少年期开始的时间分界线了。我想在自己的学生处于童年期时做一些事情,当然,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是儿童,这些事情也就没必要做了。基于同事们连同我本人的痛苦经验及所犯的许多错误,我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大的不幸之一,是忽视了一件事,即儿童将不再是儿童了。

教育者需要注意,孩子有一天会成为丈夫或妻子,将通过一个新的人再现自己。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尽管我很少在孩子们面前说,他们将为人父母。仔细读过我的第一本书的人,就不能不注意到,我们对童年期的孩子做了很多工作,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形成感知周围世界的细腻感情和情感素养——能识别人,具有感受力。情感敏锐又真挚,与此同时,培养自尊心、自豪感,使其知道个人隐私不可侵犯。为使孩子在班集体里能处于各种劳动、道德、智力和美学关系中,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所做的这一切并不仅仅是为了今天,更是着眼于未来。

儿童从来不是罪犯,从来不会故意去犯罪(反常情况需要专门研究),但我尽可能做更多的工作,恰是为了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成为少年之后不允许自己犯罪。教育工作中有许多专门创建的、具有预防性的、“被人为建构出来的”人际关系,其目标是在学生心里树立尊重他人是最高价值的观念,要使一个人从小就是别人的同志、朋友和兄弟。

第一,让孩子为别人创造欢乐,并由此体会到个人幸福感和自豪感。我的目标是让每个儿童都能从心底里感觉到,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和朋友对他而言是最欢乐、最珍贵和最神圣的。要让孩子情愿为自己最珍贵的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一切,要让这种奉献和创造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求。我努力使孩子与家里和学校里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义务和责任的基础上。让孩子意识到并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父亲、老师负有的责任——恰恰应该以此为起点让孩子认识人的世界。

第二,创造美并保留美在各个方面的多元表现。一个人进行积极活动的精力和能力越大,他对美的态度就会在塑造其道德面貌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创造美并由衷关心美,特别关注人际交往、为崇高理想服务、表现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美。

第三,儿童活动在集体,在儿童、他人与非学校集体之间的关系中体现丰富的公民思想。务必让学生在童年期就关心祖国的现在和未来,这是防止少年期道德崩溃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公民的思想、感情、焦虑、公民义务和公民责任,这是人的尊严的基础。您在一个人身上培养了这些精神品质之后,这个人将永远不会表现出坏品质,相反——他只会努力在做好事中展示自己,以无愧于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社会。

第四,培养和发展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的事物的同情心、怜悯心(我们不要害怕这个词和它包含的高尚情感!),对自然界的美好事物给予热诚的关怀。最终,要培养对人的怜悯心。我们当然牢记着马·高尔基的名言:“怜悯损害人的尊严” 。但在我们的社会中,现在不存在毫无原因的社会罪恶和与之相关的悲伤与痛苦,因此怜悯是必需的,它恰恰是为了使人变得高尚并给人以精神支持。只有瞧不起人的怜悯才会贬低一个人。而当一个学生出于怜悯渴望帮助别人的时候——这种怜悯使他变得高尚。所以需要学会怜悯别人。

第五,发展高层次的智力素养——思想、感情和感受,当一个人认识周围的世界、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祖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自己人民的心灵、艺术品特别是文艺作品的价值的时候,这些思想、感情和感受会使他心情激动。我坚信,一些人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之所以精神荒芜、感情贫乏、道德不坚定,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思想有局限性、思想修养低,无法在书籍中寻找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现在,我们即将普及中等教育,工人和农民将接受中等教育但并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使他们拥有高层次的智力素养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吸引年轻人的不应该是酒杯,而应该是书籍。书籍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战胜酒杯的邪恶之力,而贪杯是一种巨大的不幸,它像虱子一样吞噬着人的身体极其贫乏的精神需求和兴趣。

一个孩子将不再是孩子,将会成为少年、男青年、新娘、父亲、母亲……但如果少年和青年早期在人的心灵中完整保存了个别的童年期特征——直爽、对周围世界的事件和现象能做出鲜明的情感反应,热心关怀一起工作、学习、患难与共的人们的内在精神活动,这将是非常好的。

我将不止一次地回到这个最重要的教育问题,现在我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与保存和发展童年期获得的所有美好事物有关的方面。我们要谈的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细腻性和复杂性。这种性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在第一本札记中,我对怎样培养细腻的感觉谈了很多:感受话语之美、音乐旋律之美、艺术形象之美,感受生活现象的崇高和优美,或者造型艺术作品和文艺作品中思想的崇高与优美。家长和老师们的议论使我非常不安,他们认为少年期必然会感觉迟钝,情感上出现某种难以理解的冷漠:少年折断了一根树枝,立即就会忘记了这件事;他会怀着同样冷漠的态度用弹弓瞄准玻璃和麻雀,在课桌上刻上自己姓名的首字母和完整的名言警句。我开始仔细观察这类少年。结果发现,他们都在童年期的时候参加过集体的星期日植树义务劳动,但他们没有种活过一棵树,没有感受到创造美的欢乐。

生活使人确信:如果一个孩子不了解为人们创造出美这一崇高思想的劳动,那他的内心就与细腻、敏感格格不入,他就感受不到影响心灵的那种细致与“温柔”的教育方法,他变得迟钝,只能接受原始的“教育方式”:呵斥、强制、惩罚。由此形成了少年们的蛮横无理、无意识的破坏性倾向。这就是我努力工作的原因,我要让我的未来少年们在童年期能体验到由美带来的灵感和对美的赞赏,要让他们的个人劳动成为产生这种感情的源泉。就是注重关心(后来我确信自己的期望是有依据的)少年、男女青年对老师的话语(他的建议以及委婉的责备)的敏感性、感受力。童年期时情感体验细腻而丰富(赞赏亲手创造的美,对粗鲁、庸俗、破坏美的行为毫不妥协),是形成少年情感素养的基础。

我特别关注的是,务必使儿童的心灵不致由于体罚的“教育”方法——用皮带抽、打后脑勺、拳打脚踢——而变得迟钝、凶狠、冷淡、冷漠甚至残忍。我总是劝说家长,体罚不仅表现出父母的软弱、慌乱和无能为力,而且也显示了教育的极端愚昧。皮带和拳头会在儿童的心灵中扼杀掉细腻、敏锐的情感,使之认同原始本能,用谎言、阿谀奉承毒害人,使之堕落。用皮带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成了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人。只有那些过去尝到过而现在继续体验合乎“治家格言”式教育的“魅力”的人,才会向自己的同学扬起手来。少年违法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拳头”教育的结果。

教育中的皮带及拳头……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羞耻和侮辱,——之所以是羞耻和耻辱,是因为孩子往往不敢上学,不敢到这个充满仁爱、善良和真理的圣地来,因为他知道:老师会告诉父亲他的不良表现或学习成绩差,而父亲会打他。这不是一个抽象的图示,而是一个痛苦的真理;母亲们甚至孩子们自己经常在来信中描述这事。当一个老师在小学生日记本上写道:“您的儿子不想学习,请采取措施”时。实质上,相当于老师在学生的书包里放了一只鞭子,父亲就用它抽打自己的儿子。我们想象一下:正在进行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一个睿智的外科医生正俯身观察外露的伤口——突然,一个腰后掖把斧子的屠夫闯进手术室,抓起斧子就砍向伤口。瞧,这把肮脏的斧头正是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

老师,请记住,如果我知道,上帝赋予我的格里茨科或者彼得的父亲生孩子的权利,而我却把这个明智的父亲叫到学校,并对他说:“您的格里茨科游手好闲,不想学习”,这时就会发生最简单的事情——我借这位父亲之手打格里茨科。我侮辱了人的尊严。我成了从犯。

儿童仇恨打他的人。他会非常敏感地认识并感觉到,是老师把父亲的手派过来的。他开始仇恨父亲和老师,仇恨学校和书本。

我认识一些儿童,他们甚至不能想象,一个人可以打别人。在他们成长的家庭中,成人和儿童之间具有细致入微的精神——心理关系,他们相互信任。这些孩子对老师的话非常敏感。我的理想一直是,希望没有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体罚式的“教育”手段。还是在“蓝天下的学校”里,我设法达到了目标,从来没有哪个父母打过我的学生们。我相信,几代人终将长大,他们在阅读有关过去的书籍时会很心痛,书中记载了曾几何时人打人的回忆。如果在最复杂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消除了人对人施暴的现象,让孩子在没有身体惩罚的情况下受教育,将更容易实现共产主义教育理想这一伟大目标,到那时社会上将不会有犯罪,不会有谋杀,也不需要监狱和其他惩罚,而现在它们必不可少。

有些教育工作者会问:“究竟用什么来替代惩罚呢?”不能这样提问题。这无异于在问:“应该用什么来替代人对人使用暴力?”惩罚不是不可避免的。在充满相互信任和温馨氛围的地方,在儿童从小就敏锐地感觉到身旁有人与他心意相通、休戚与共的地方;在儿童从他懂事起就学习控制自己愿望的地方,没有必要进行惩罚。对个体愿望具有高度修养——这是根本不需要惩罚的必要前提。 M5Y/2iBjECFppMrd6TPQ3vVhPQFpg6EnlBCF3kzSnvfeJG1uAkdUzJ++2Lesih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