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的教育家,虽然在苏联早已闻名于世,但是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先介绍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即现在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81年该所连续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颗心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帕夫雷什中学》。几乎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翻译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经在中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一时间在中小学校教师中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25年来虽然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像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但中国中小学教师仍然念念不忘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他的事迹,只要是教师,看了无不为之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要相信人》,中国翻译过来的时候,因为当时正在批判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因此把它译为《要相信孩子》。其实他的原意是不仅要相信孩子,而且要相信人。他教育学生要关心人。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这有点像我国古代孟子的心善说,认为每个人生下来是善的。至于社会上还有坏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恶劣的环境的影响。教师应该相信纯洁无瑕的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因此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很纯洁的,都是要求上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我们把这种信念概括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这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它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只有具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一个孩子,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认为,任何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准则。

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对待给学生的评价。

我国教育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不那么热爱,有些教师只爱一部分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从而让有些学生受到伤害。如果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面镜子拿来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我认为,教师热爱孩子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理解,而不是强迫命令。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沟通,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也就很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又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他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就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他说,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今天来学习。我国十多年来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提高每一个孩子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种素质中最具统率作用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核心观念,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生活。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我们有些老师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备课教学,但是脑子里想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眼睛盯着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少思考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工作虽然辛苦,却缺乏方向,孩子将来能否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却要打个问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智育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智育不等于简单地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增长智慧、增长才干,以便于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同时成为一个精神充实、文明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意味深长地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我觉得这句话好像是直接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讲的。

这些话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受到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重。升学是重要的,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的。但是如果从我国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升学就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来说很重要,就是对每个人的发展、每个人将来的幸福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将来不仅能为社会作贡献,而且自己能够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老师不能只顾眼前考试的成绩,让上课和评分吞没一切。

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说:“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同志的关系都应从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道德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需要学校和老师精心设计。同时德育也离不开智育,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即在传授那些本来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的知识时,不去触动学生的思想,不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渗透到教学中。

结合当前我国新的课程改革,这个观点也是很有意义的。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有机结合的。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不谋而合。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他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说,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就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他重视研究每一个学生。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23年,一直坚持不脱离教学,不脱离学生。他担任一门课的教师同时还兼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十年级学生毕业。23年中,经过他长期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意培养他们的个性。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叫个性?就是一个人不类同于别人的思维品质、智能结构和人格品貌。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就不是类同的。个性的发展首先源于兴趣。我曾经总结一条,就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就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社会上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兴趣,同时执著追求,刻苦钻研。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这样,比尔·盖茨更是这样。因此,学校不是只给学生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的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才能成为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孩子在十二三岁还没有什么感兴趣的学科,还没有什么爱好,老师就应该为他感到焦虑,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把它们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最重要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学生的幸福的生活。

以上我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所谓丰富性,表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教育的规律、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缤纷的。所谓全面性,他几乎论述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在他的视野之内,都有精辟的论述。所谓深刻性,就是他提出的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着深刻的哲理。他讲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此,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就事论事,应该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大多是教学的技术层面的。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是论述如何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却很少涉及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尤其很少涉及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义。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就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吗?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推广他的办学经验,明确教育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研究它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施教,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成绩。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教师去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素材去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造的美丽的作品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顾明远 pbm4+fdMOSk+KhDlkLxgRqEmTm/hdol0yWmRIGIA/LIAaMxLIMxdXxGqsil4Kg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