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吃饭这件事上,要听身体的话

提升正气的吃饭方式:一口一口,静静地吃

今年春节后,我上班比较早,单位食堂还没开,我就自己煮饭吃。我有意控制了自己的饭量,煮的米饭正好能吃完又管饱,另外再炒一小把蔬菜或者煮点蔬菜汤。

有时我把饭吃完了,感觉只有七八分饱,还想再吃;有时菜很合我的胃口,也想再吃。但因为煮饭的时候控制好了量,想吃也没有了,正好让我不会跟平时在家里那样吃到九分饱、十分饱。

吃饭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也没人和我说话。我就找个有太阳的窗户,一边晒背一边细嚼慢咽地吃饭。

我吃着吃着发现,原来米饭很香甜,蔬菜也非常清甜,一口一口地吃,让人感觉很舒服。我就这样吃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以前那种吃完午饭就犯困,午睡后似醒非醒、还有点乏力的状态全都没有了。本来平时我特别容易受寒,但在这段时间也没有感冒。

不经意间,我在吃饭的过程中做到了提升正气、预防疾病。虽然修习中医也有些年头了,但我还是惊讶于吃饭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身体变化。

中医治病,有很多流派、很多角度,但是在身心的养护方面,观点从来都是统一的。《黄帝内经》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也是告诉我们要顺应四时,顺应生命的节奏,顺应自己的身心。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疾病发生之前的身体保养上,放在如何维护健康,如何提升正气、预防疾病上,而不是日常不注意,生病之后才把精力放在治疗上。

下面我总结了几点关于吃饭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吃饭时,人是在补充能量,但身体需要先消耗能量去消化食物,才能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这就是说,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吃”你的津液气血以完成消化。换句话说,为了消化食物,你需要消耗你的津液气血。“食不言”就是要专心吃饭,身心一体地品尝食物,让身体能够把津液气血顺利地集中到消化系统。

当然,在家里热热闹闹地吃饭也不是不可以,我们可以在饭桌上跟孩子聊聊正在吃的食物,聊聊轻松愉快的话题。吃饭时尽量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责骂孩子,也不跟家人发生争执。

吃饭时就要做好吃饭这件事。如果被其他事情分散精力、扰乱身心,津液气血就会被调到其他地方,消化系统里的津液气血可能就不是80%,而被降到60%甚至更低,那么就会造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消化不良。

吃多吃少,孩子的身体说了算

每餐只吃七分饱,自我感觉饥饱适中即可。如果胃口很好,想多吃一些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可以把吃饭的速度放慢,一口一口地细嚼慢咽,延长吃饭的时间,这样能提早产生饱腹感,防止吃得过饱。

如果孩子吃饭时已经开始分心或者表示吃饱了,那就别让孩子再吃了。当然,有时孩子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很多大人会哄着孩子继续吃,其实不需要这样。知饥知饱是身体的本能,我们要相信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回想一下孩子是否饭前吃了零食,或者是不是真的食欲下降了,找到背后的原因,然后去调整。

如果胃口差,就把菜和主食同时减少。有些人没胃口时只减主食,仍会吃很多菜,这样做其实并未减轻脾胃负担。长期这样进食会导致主食摄入不足,而主食是气血的主要来源,主食摄入不足易造成气血两虚,引发疾病。

如果身体存在亚健康或者长期调理都不见好转的情况,可以先尝试改变吃饭的习惯,调整食物的种类,调整主食和其他食物的比例,说不定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食物,不能只看营养摄入,更要关注身体能不能消化得动

有一段时间,我的脾胃差到了极点,容易腹胀。那时我以为是脾胃虚寒,吃了很多滋补的东西。结果那些“好”食物都没有补进去,脾胃也没有按照“补”的方式调理好,可我那时并没有对这些有所觉察。

吃饭也好,其他的调理也好,都要用身心去觉察是否适合自己。吃完某种食物,从头到脚的感觉怎么样,睡眠、大便有什么变化,精神上感觉如何……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食物都是好的,营养都很丰富,关键是适不适合自己。这个判断不是靠专家来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和觉察。例如,我爱吃水果,但我发觉自己吃在冷库储存过的葡萄会肚子疼,而新摘的葡萄吃了好几颗也没问题。

照顾孩子吃饭,则更需要我们去观察,训练自己的觉察力。孩子平时饭量多大,大概吃多少就开始不专心吃饭,大概吃到什么程度就差不多饱了,这些我们都要心里有数。我们可以教孩子感觉自己是饱了还是想再吃点。孩子胃口突然增大或者减小,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及时调整饮食。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反馈式喂养。

反馈式喂养,就是根据孩子当下的消化能力来喂养

◎什么是反馈式喂养?

这就是指我们要观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的情况,并和以往的日常情况做对比。这是一个有关观察记录的工作。这个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能预判孩子的身体状况,提前控制。观察力敏锐的妈妈会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什么情况孩子能自己扛过去,什么情况需要帮忙,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医生。即便不懂中医,妈妈也可以通过密切观察,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刚有积食发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太想吃东西了,或者嗜睡,排便的间隔变久了或大便有点干,手心爱出汗,屁股或者下唇有点红。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出现发烧或者拉肚子的症状,舌苔可能也还没有变厚。如果这个时候能意识到孩子有积食,那下一次吃饭要吃得简单一些,或者间隔得久一点。这样大人就不至于有诸如“为什么今天不按点吃饭”“为什么今天的营养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今天午睡这么久”“为什么今天睡觉这么晚”等等这些强迫症式的疑问。

反馈式喂养打破了育儿的条条框框和“标准”,它让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懂孩子。

◎反馈式喂养还要求家长不强迫喂饭

很多家长喜欢哄着孩子喂饭,只要孩子张嘴就行了,其余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办。吃饭本来是自己的事情,孩子能用勺子后就应该养成自主进食的习惯。家长喂饭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给孩子吃,家长喂得多、喂得快,容易造成孩子积食。让孩子自己吃饭,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的最简单的方法。

◎另外,要吃适合自己的食物

有很多家长听说什么食材好就立刻买来给孩子天天吃,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红薯是滋养脾胃的食物,但是有的孩子吃了会胀气、不消化,那么我们还要一直给孩子吃吗?当然不行。红薯虽好,但它明显不适合自家孩子的身体,那就不能强吃。五谷为养,我们还是要以五谷为主,其他任何滋补的食物都是辅助。

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身心也一样,不要把身心塞得太满,才能让健康更长久。学会好好吃饭,才能真正地提升正气、预防疾病。 W/7srcSPrlZWdFoB/3g5aErL5ZDOKt8huxS4lsNsrfn6Ol/q/8RCE3oUYNntq4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