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序言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生于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美食家、中医养生理论家。毫不夸张地说,李渔是我国17世纪文坛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尤其因丰富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并总结出了较具体系的戏剧理论,他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和“东方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士大夫休闲文化的倡导者与代表人物,为后世在生活中寻求雅致与美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范式。李渔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一生著述丰富,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订《金瓶梅》,绘编《芥子园画谱》等。在这些著作中,以《闲情偶寄》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畅行至今。

研究李渔及其《闲情偶寄》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前人已经做过相当充分的赏析与论述,我似乎已经没有这个必要,更没有这个资格在前辈学者面前高谈学理。在此,仅以一己之管见,浅谈一下对《闲情偶寄》最新的一点心得吧。就在一周前,因我校与兰溪文旅部门的一个项目,我前往兰溪考察,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考察任务的重点就是探访李渔在兰溪的遗迹。为此,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敏强先生为顾问专家一同前往。敏强师是我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也是李渔研究的专家。我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所出的第一版《闲情偶寄》注释本,也正是在敏强师的支持与指导下完成的。那天下午考察完毕,我们坐在一起喝茶,由于晚饭还没开始,工作了一天,大家不免都有些饥肠辘辘,讨论的话题便很容易转移到美食上。正好李渔就是一位美食家,我们便开始就此畅聊起来。

聊着聊着,我们并没有被这位美食家笔下的可口佳肴引诱得垂涎三尺,反而心情都开始沉重了起来。因为敏强师谈到了《闲情偶寄·饮馔部》中一则食鹅的故事:“有告予食鹅之法者,曰:‘昔有一人,善制鹅掌。每豢肥鹅将杀,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已而复擒复纵,炮瀹如初。若是者数四,则其为掌也,丰美甘甜,厚可径寸,是食中异品也。’予曰:‘惨哉斯言!予不愿听之矣!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有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李渔亲耳从他人处听说了这一烹饪美味鹅掌之法,但极其残忍。身为美食家的李渔,此时不仅没有对美味产生半点艳羡之情,反而义愤填膺,诅咒这一残害生灵的行径。这是一位美食家心中的是非观、一位天性善良之人心中的悲悯、一位士大夫心中的道德坚守与浩然正气。一只鹅掌,见时见性,令人不禁唏嘘。

敏强师讲完这则故事,大家都沉默了,良久之后他说:“李渔是懂得美的,但他笔下的美之所以与众不同、深入人心,是因为有着善作为底色。”是的,我们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能读到方方面面的美。每每欣羡他有着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有着一颗能够感悟美的心灵,有着一支能够书写美的神笔,甚至有着一双能够创造美的巧手,我们是否想过,是什么让李渔在诸多美好事物间遨游之时却不迷失自我,始终用清醒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抒发性灵?也许那就是长存于他内心并流露于其笔端的“善”吧。“真、善、美”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毫无疑问,李渔的作品中从不缺乏真性情,纵然是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也是那么真切自然,而他这份真性情又是通过充满善念的心灵,最终成全了他的艺术之美。这一点,值得今天所有在艺术与生活中追寻美的我们好好反思借鉴,它应该是李渔留给我们后人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吧。

我拉拉杂杂讲了一堆,也不成个体系,不过毕竟是自己最近的一点心得,就作为《闲情偶寄》的再版序言吧,希望我们都能从此书中感悟到一些什么,用善念读书,用善念生活,用善念去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最后,衷心感谢此书的责编老师,为再版工作投入了大量心血,认真负责。也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指出书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黄成蔚
2022年11月21日
于杭州中国计量大学日月湖畔 2tnbhK+rC5g5LWnF1hav8/HaSLr74PAL4+PnW8LCr0OoNLwWKIRWBdv/KtT7Sh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