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出身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小镇莫格尔一个富裕家庭,是四兄弟中最受父母宠爱的,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十五岁写出第一首诗,当时是耶稣会圣马利港中学的学生。进入塞维利亚修读哲学、文学时常有作品在当地报刊发表,很受批评家赞赏,其名声甚至传至首都马德里,引起文学界注意,选登了他的几首诗,西班牙诗人继里雅贝沙和厄瓜多尔诗人卢本·达里奥联名邀请他到马德里去合力推展现代主义运动。这封信决定了他献身文学事业至死。
希梅内斯在马德里受到新朋友的鼓励,出版了两本诗集,可是他先天的弱病体质不能适应都市的紧张生活,几个月后就回到故乡,之后在 1901 年至 1903 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进出疗养院,又在医生朋友家里寄住了两年接受照顾,不过他在这五年时间里仍然继续写诗,每年都有诗集出版。
1906 年,希梅内斯在故乡安顿下来,动笔写著名的散文诗作品《小银和我》,六年后完成。1914 年应出版社要求,从 136 章里选出 64 章印成简节本的少年读物,再于 1917 年增添两章印出 138 章的增订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希梅内斯的代表作品,任何人提到希梅内斯都免不了要提这本书。
1917 年是希梅内斯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一年除了《小银和我》之外,还出版了诗、散文和散文诗合集《新婚诗人的日记》:另一本提到希梅内斯就免不了要提的重要作品。这本书显示他开始摆脱达里奥(现代主义)和贝克尔(浪漫及象征主义)的影响而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以前的伤感苦闷色彩淡化了,华丽辞藻的装饰减少了,他的抒情笔墨出现新的现实基础、活泼的想象和有深度的思维;我们不知道这种突破的动力,也许跟他渡过大西洋去美国后扩阔了视野有关,或者也跟他的翻译家美国妻子有关,他们夫妇合力译过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全集。
1936 年内战爆发,希梅内斯离开西班牙前往美洲,最初在波多黎各讲学一个短时期,转至古巴讲学两年,从 1939 年至 1951 年,先后在美国几家大学授课,最后七年在波多黎各大学教学。除了教学工作,他也积极参与文化推广活动,热心扶掖新进诗人,很受学生和年轻一代诗人爱戴。
1956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只用了二十分钟就通过把奖项颁给希梅内斯。当时获得提名的共有四十四位作家,其中包括法国小说家加缪(1957 年得主)和智利诗人聂鲁达(1971 年得主)。颁奖词中表扬希梅内斯的“抒情诗是西班牙语文学的高尚情操和艺术纯粹性的典范”,又说“作为理想主义的梦想家,希梅内斯代表……最优秀的西班牙传统,尊崇他也等于尊崇马查多和加西亚·洛尔迦”。
希梅内斯超过半个世纪的创作,留下来的主要作品有:《紫罗兰的灵魂》(1900)、《睡莲》(1900)、《诗韵》(1902)、《悲哀的咏叹调》(1903)、《遥远的花园》(1904)、《田园诗》(1905)、《纯粹的哀歌》(1908)、《遗忘》(1909)、《奇幻凄凉的诗》(1909)、《间奏的哀歌》(1909)、《悲诉的哀歌》(1910)、《春天谣曲》(1910)、《有声的孤独》(1911)、《田园》(1911)、《沉思的面孔》(1912)、《忧郁》(1912)、《迷宫》(1913)、《夏天》(1916)、《小银和我》(1917)、《新婚诗人的日记》(1917)、《灵性的十四行诗》(1917)、《永恒》(1918)、《石和天》(1919)、《诗》(1923)、《美》(1923)、《诗文集》(1925)、《山杨树的小山冈》(1930)、《吟唱集》(1935)、《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1942)、《我的杯子的声音》(1945)、《完全的季节》(1946)、《科勒盖伯勒斯谣曲集》(1948)和《深海动物》(1949)。
此外,希梅内斯的选集里有好几辑作品并没有单独出版的,包括:《开展中的书》《现在》《叶子》《在另一个海岸上》《正午的小山》和《流动的河》。
自 1917 年面世之后,《小银和我》这本书不知道重印过多少次,经过多少次修订。我手上有三种版本,最早的是1957 年美国德萨斯大学印行的英译本,另外两册是 1991 年马德里和 2000 年波哥大出的西班牙文版,比 1957 年的版本有不少删节,而 2000 年版又跟 1991 年版不完全相同,可能因为 2000 年所据的是较后期的南美洲版本,这是我依据这个版本移译的原因。其实我知道最少还有两种更新的版本,分别在 2001 年 9 月和 2002 年 8 月印行。2002 年之后也许还有更新的,不过作者去世多年,遗稿应该已经清理完毕,大概不会出现更多修改了。
陈实
2003年冬,香港
为了纪念
太阳街精神异常的
阿格迪莉亚
把桑枣和石竹花遗赠给我的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