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原理”教学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涵

(一)政治性的内涵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政治性。但何为政治性,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政治性,并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一方面,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心智、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些流行的政治学理念逐步影响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而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却往往被忽略。这两方面都会导致“原理”课面临政治性被削弱的风险。如果“原理”课进行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被削弱,课程本该秉持的政治意识变得模糊,那么这门课程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本书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的表述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人民性方面。教材关于人民性的表述是: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结合教材分析政治性

教材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又坚定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所处的被剥削的地位使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社会化大生产使无产阶级成为最有组织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教材中论党的群众路线这个部分集中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实代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体现在“原理”课的全部内容里,只是在有些地方是明确论述,在有些地方是作为隐含的内容存在。显性论述和集中论述部分,比如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这里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一针见血的剖析,即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服务的制度。而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则可以看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性的隐性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三)学理性的内涵

“原理”课的学理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上,“原理”课教材在导论部分就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教材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全面、精确的总结。有很多关于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学说,其中最常见的无疑是各类宗教理论。宗教也给人类提供了追求自由解放的途径,但是和马克思主义相比,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宗教不是科学。历史证明,宗教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真实规律,反而在虚幻的迷梦中越陷越深。例如,基督教宣扬所谓的世界末日,然而试想,到了世界末日,世界都要毁灭,人能到哪里去呢?宗教往往没有看到物质力量或者经济发展的规律,或是故作清高地忽略它们。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越是贫困的人往往越是陷入对宗教信仰的狂热,然而他们的生活始终是充满苦难的、沉重的,因此宗教提供给人们的“自由解放”更多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涵盖广泛,但都是从科学出发论述问题,且具有严格的学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性,一个是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原理”课教材的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它们是有机的统一体,虽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四)结合教材分析学理性

“原理”课教材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科学的,马克思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淡出宗教的文化,所以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好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不然。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除了涉及人的思想情感,还涉及很多偶然因素,加上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受各种天命观、宿命论等历史唯心主义的影响比较大,因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对教师来说不大好讲解,对学生来说也不大好理解。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就需要着重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这个全新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首创了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第一次有可能克服过去对历史和政治所持有的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从而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结合对后面章节内容的讲解,我们还会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前提。

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为例,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安排是层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的。教材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奠定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和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是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则是建立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和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是建立在第四章、第五章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我们只有弄清各个观点和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这些观点和原理融会贯通,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有一个具有整体性、逻辑性的思维框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入这个框架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运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的社会发展规律。

二、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思政课教师在“原理”教学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首先,学理性是政治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思维和社会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其次,政治性规定了学理性的方向和属性。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的理想社会界定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方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孜孜以求的价值导向。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在根本目的上相一致的原则,坚持两者在实际内容上相补益的原则,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政治要求培育学生,才能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良性互动,永葆活力。 lfAtmKFUPAuJ1wewtUdFKerOuKLe0jO6GXwpHONPw9OiMx+QrK1OTpImzH6e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