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小说评点研究的三种视角

近二十年来,小说评点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研究角度:批评史背景下的理论研究、文化史视野下的综合研究和文章学观照下的文法研究。这三种研究角度在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三种著述体式中都有体现,因而也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视角。

由于受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格局的影响,长久以来,小说评点研究一直以“理论思想”为主要对象,于是对各种“学说”的阐释成了小说评点研究的首要任务,由此,小说评点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小说理论研究。这一境况在20世纪末的小说评点研究中已有明显变化,但因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影响很大,而小说评点本身也确有理论的特质,故而近二十年来小说评点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仍然是一条重要线索。只不过阐述理论思想的方法和视角已有明显的变化,传统小说理论诸如“典型”“结构”“本体”“形象”等不再是小说评点理论思想研究的主体,代之而起的是“叙事理论”的崛起和普遍化。这一点较早见于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其中第八章“古代小说评点家的叙事理论”即专门以叙事理论来阐述小说评点中的理论思想。此后,“叙事理论”俨然成为小说评点研究的理论“新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爱君《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结构论》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 、张曙光《叙事文学评点理论的现代阐释》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方志红《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语文知识》2010年第2期) 、刘玄《论陈其泰〈红楼梦〉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1期) 等,可见无论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叙事理论都是重要的理论思想和方法。

从文化史角度研究小说评点由来已久,但较早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这一思路的是笔者,“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非单一的文学批评,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虽然是以‘批评’的面貌出现的,但其实际所表现的内涵远非文学批评就可涵盖。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批评’的范围,形成了‘批评鉴赏’‘文本改订’和‘理论阐释’等多种格局,而其价值也显现为‘传播价值’‘文本价值’和‘理论价值’三个层面”。 近二十年来,从文化史角度研究小说评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小说传播角度分析小说评点的功能和价值,如蒋玉斌《清代的小说评点与小说刊印》 (《兰州学刊》2016年第6期)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中文系,2008年) 等都是从传播方面研究小说评点的论著。与此相关,书坊与小说评点的关系研究在此时期成为热门选题,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 (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书虽不是评点研究的专门论著,但其第九章“明代书坊与小说评点”分四节全面梳理了书坊与小说评点的关系。余者如原方《余象斗“评林体”初探》 (《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和刘海燕《明建阳刊小说的评点形态与编辑活动》 (《南开学报》2019年第1期) 等。小说评点的传播研究及由此引发的书坊研究、建阳本小说评点研究等成为一时选题的热点,对小说评点研究的深入开展确乎有推进作用。二是从“评改一体”角度看待小说评点,虽非此时期之特色,但此时期对“评改一体”的研究是最自觉的,成果也是最丰硕的。如吴子林于2009年出版《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从“经典再生产”的视角评价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改。纪德君在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出版《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其中第三章“评点与通俗小说的编创”分别从“历史演义小说评点与编创的互动”“神魔小说评点对编创的引导”和“世情小说评点对编创的影响”等多方面探讨了评点与通俗小说编创之关系,所论颇有深度。曾晓娟于2017年出版专著《“评”与“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之雅化过程——以〈水浒传〉为中心》 (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述比较深入,尤其文本比照非常细致。笔者在《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和《“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之生成》 (王瑷玲、胡晓真主编:《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中也系统揭示了小说评点“评改一体”的特性,并以“四大奇书”为例分析了通俗小说的经典化问题,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学观照下的小说文法研究也是评点研究的常规思路,其研究亦由来已久。但由于小说评点采用的思路和术语与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小说评点之文法一直受到研究者诟病。如胡适认为,这些技法“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读书的人自己去研究《水浒》的文学,不必去管十七世纪八股选家的什么‘背面铺粉法’和什么‘横云断山法’” 。鲁迅在《谈金圣叹》一文中对金圣叹将小说批评“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也深为不满 ,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说文法长期难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一直到80年代以后,小说文法才得到了真正的研究 ,如张国光《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纲领——驳所谓〈读《第五才子书》法〉是“八股文法”论》 (《古典文学论争集》,武汉出版社1987年版) 等。到21世纪,小说文法及文法术语研究蔚为大观,成了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领域之一,如陈文新《金圣叹论小说“文法”》 (《水浒争鸣》第6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罗德荣《古代小说技法学成因及渊源探迹》 (《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陈才训《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 (《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 等。其中有两位研究者的成果最丰富,对小说文法研究的贡献也最突出,一位是暨南大学的张世君,一位是江西师范大学的杨志平。张世君长期关注小说技法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于2007年出版专著《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志平于2008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以后专注于这一领域,发表十余篇小说文法术语的考释论文,并于2013年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小说文法论研究》 (齐鲁书社) 。古代小说文法及其术语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古代小说叙事法则的独特呈现,也是古代小说批评的主流话语,对古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均产生了重要作用。作为曾经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批评话语和思想系统,古代小说文法及其术语值得我们重视,尤其在“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探究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思想传统和话语系统。 HBnbZzaUuJtoiQxGfkCZ/n92uu5WZMBCGludIN/6jsBfCIJcApbDB4vrU1NqqR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