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简短的回顾

从历史角度看,小说评点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小说评点的出现几乎同步;而在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小说序跋和评点文本等著述中,对小说评点的记录、评判和研究更是所在多有。但从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言之,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史的起始应该是在19世纪末叶,其中标志性的研究文献是1897年邱炜萲在《菽园赘谈》中对小说评点历史的回顾和对金圣叹《水浒》评点成就及其在小说评点史上“集大成”地位的评价。此举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呼应,狄葆贤、浴血生、定一等在《新小说》上连连肯定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业绩。与此同时,人们对毛氏父子批点《三国演义》和评点《儒林外史》也纷纷予以肯定。由此,小说评点研究史正式拉开帷幕,至今持续了120余年。

20世纪以来,中国小说评点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以1950年、1980年和2000年为节点,即1950年之前为一个时期,1950年至1979年为一个时期,1980年至1999年为一个时期,2000年至2020年为一个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的小说评点研究(含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之总量约2270种。其中1950年之前五十年的研究论著约110种,1950年至1979年三十年的研究论著约240种,1980年至1999年二十年的研究论著约760种,2000年至2020年二十年的研究论著约1160种。 递增之趋势非常明晰,而近二十年无疑是小说评点研究史上最为发达的时期。

1950年之前的研究时段实则还可划分为晚清和民国两个阶段,晚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研究采用的形式是“小说话”,大多是感悟式的评价,如邱炜萲《菽园赘谈》、平子《小说丛话》 (《新小说》1903年第8期) 等。研究性的文献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如俞平伯《论〈水浒传〉七十回古本之有无》 (《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4期) 、隋树森《金圣叹及其文学评论》 (《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24、25、26期) 、胡适《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 (《国学季刊》1932年第3卷第4期) 等。在研究内涵上形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和《红楼梦》“脂批”两个核心。

1950年至1979年之间的三十年是小说评点研究非常特殊的时段,其中前十余年间,小说评点研究接续民国时期研究之余脉,继续以金圣叹、脂砚斋的小说评点为研究中心,并逐步扩展到对李卓吾评点《水浒传》、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和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等的研究。如俞平伯编《脂砚斋红楼梦辑评》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金兆梓《谈谈金圣叹的批改〈水浒〉和〈西厢〉》 (《新建设》1962年第1期) 、吴世昌《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七十八回本)的构成、年代和评语》 (《中华文史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1965年版) 等。而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小说评点研究无甚可观,一片荒芜,绝大部分沦为政治运动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期,小说评点研究很快重新步入正轨,仅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间,小说评点研究成果就达30余种,王利器《〈水浒〉李卓吾评本的真伪问题》 (《文学评论丛刊》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郭豫适《谈〈红楼梦〉研究史上的评点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等著述都颇具学术内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小说评点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此时期的小说评点研究不仅数量庞大,研究内涵和研究视野也大为改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两个时间段。

经过短暂的三年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说评点研究迅速升温,并快速完成了向学术研究的转型,奠定了小说评点研究的基本格局。这种“转型”和“奠基”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标志性成果之中。

一是叶朗《中国小说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的出版奠定了从“小说理论”角度研究小说评点的基础,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刺激了小说评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此后陆续出版的多种小说理论批评史都是这一研究格局影响下的产物,如黄霖《古小说论概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王先霈和周伟民合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 (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等。

二是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开启了包括评点资料在内的经典小说研究史料整理之先河,至80年代中期,各种经典小说资料汇编陆续推出。而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以选文的形式整理小说评点史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值得注意的是,经典小说的会评本也在此时期发轫,如陈曦钟等辑校的《水浒传会评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汉秋辑校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等。

三是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981年版) 和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等著作推动了经典小说评点的研究。这些论著既是“红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小说评点研究的开创性论著,并引发了对经典小说评点的研究热潮。

四是张国光出版《〈水浒〉与金圣叹研究》 (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 ,竭力为金圣叹“翻案”,进一步强化了金圣叹在小说评点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虽观点有偏激之处,但对改变金圣叹研究的面貌确有推进之功。而《金圣叹全集》 (曹方人、周锡山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的出版又为金圣叹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在短短五年左右时间内完成的,以后十余年的小说评点研究大多是在这些基础上的延伸。并在理论研究、资料整理和经典小说评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研究成就,确立了小说评点的研究价值和地位。而随着小说评点研究的深入和小说评点研究范围的扩大,小说评点研究的视野和格局也慢慢出现了变化。

出现变化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末叶,而格局的变化表现为整体研究的加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叶,小说评点研究很少有整体研究的论著(小说理论批评史除外),基本都是小说评点的个案研究,研究内涵也以小说评点涉及的小说理论思想为主。这种格局是符合学术史规律的,因为只有学术个案的长久积累和深化,才能带动整体研究,而缺乏以个案研究为根基的整体研究往往显得空洞和浮泛。同时,小说评点研究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理论思想为研究主体即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正是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小说评点研究在90年代末出现了对小说评点做整体研究的实践和要求打破仅对小说评点作理论批评研究这一狭隘格局的呼声。以下几位研究者的成果可为代表。一是林岗的系列论文及其结集的专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从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小说评点在明清之际的发生、成熟和价值,观点和视角都一新耳目,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二是笔者的系列论文《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 (《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等和以此为基础的博士论文《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 ,提出小说评点具有“文本价值”“传播价值”和“理论价值”的价值系统,指出小说评点是一个文化现象而非单一的文学批评,呼吁小说评点应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这些观点也在小说评点研究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三是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将小说评点纳入中国文学评点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虽然“评点文学”之概念似可再斟酌,但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历史的梳理是值得称道的。四是杨义的《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这是较早采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叙事文体的专著。虽不以古代小说及小说评点为主体研究对象,但这种观念和思路对小说评点研究产生颇多影响,小说评点的叙事学研究开始出现。如陈果安《明清小说评点与叙事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郑铁生《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 (《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 等,数量不多,但风气已开。

以上我们对20世纪的小说评点研究做了粗浅的梳理和分析,目的是给近二十年小说评点研究的分析提供一个历史的背景和发展的源流。我们不难看到,20世纪以来的小说评点研究走了一条颇为艰难的研究之路,一直到80年代,小说评点研究才真正走上正轨,在研究观念、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为21世纪的小说评点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1世纪以来的小说评点研究正是上述研究史的自然延伸。 RCr24f6W+WAFejBwgQqlc0tFOHDEWEvWYSmlzDu+G/uJfwPZLes7PQfMgeuiy0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