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对于小说评点的重视,是在19、20世纪之交。这时,随着西方小说观的输入与反清排满形势相结合,金圣叹被人们重新张扬。1897年,邱炜萲在《菽园赘谈》中回顾了小说评点的历史,高度评价了金圣叹《水浒》评点的成就和在小说理论批评史上“集大成”的地位。同年,日本吉川幸次郎在他的《中国小说戏曲史》中也专列一节“金圣叹”,说:“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批评家不乏其人,可是称得上具有卓见博识而成大家的,我看只有金圣叹一人当之。”他们的这类观点很快在社会上得到了响应,如狄葆贤、浴血生、定一等在《新小说》上连连肯定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业绩。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论者,如解弢等对毛宗岗、《儒林外史》的评点也纷纷予以肯定。但是,由于在20世纪的前80年中,接连不断地或有人从民族斗争的角度,或有人从阶级斗争的立场上否定金圣叹,或者认为“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胡适《水浒传考证》),因此,尽管海内外有一些学者陆续对金圣叹做了不同程度的比较客观的研究,但总体上并不成气候,至于对其他小说评点的研究,除了脂砚斋的评点主要作为文学资料还较重视外,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金圣叹被“翻案”与学界对于小说理论批评的重视,一系列小说评点家才都受到了重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及《中国小说批评史》一类著作中都有相当的篇幅论列。后来又出现了若干专论“评点”及“小说评点”的著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谭帆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以其资料丰赡,观照全面,论述系统严谨而可视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一次小结。
谭著之所以具有总结性的意味,首先表现在对明清小说评点作品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以往的研究只是集中在一些大家、名家或新发现的评点作品。1985年,我在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撰写小说部分的内容时,曾论述了李贽、叶昼、冯梦龙、金圣叹、毛纶父子、张竹坡、脂砚斋及《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等有关评点的议论,后出的不少著作与论文所涉及的对象大致也不出我所论,不少人还只是因袭前人的材料,几乎没有人对明清小说的评点著作做一次认真的检阅。 [1] 当然,当时的客观条件也多有限制,不少作品分散在海内外各地。后来,随着天一出版社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的《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及《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小说大百科全书》等书的相继出版,给研究者带来了莫大方便。谭著及时运用了这些材料和时人新的发现,细心地阅读与梳理,在这个基础上,以编年的形式,对嘉靖元年(1522)至宣统三年(1911)近400年间的220余种评点本进行了叙录,介绍与评价了各书的题署、版本、作者、评者和评点形态、评点内容、评点价值与影响等,第一次为学界整理了一份详备的小说评点总目。其中对不少书目的考论辨证又十分精审。这一工作,无疑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他的小说评点研究之所以能显示出总结意味的基石。他这部著作之所以能比一般之作高出一筹,就由于他确实下了功夫,从全面搜集,积累原始资料做起,而不是接过别人现成的材料敷衍一番而已。
谭著之所以具有总结性的意味,还突出地表现在其论述纵横交叉,“综合融通”,显示出一种完整性。这部著作共分四章,即“小说评点之源流”“小说评点之形态”“小说评点之类型”“小说评点之价值”。显然,第一章是纵向的历时性的观照,除小说评点的渊源之外,分“萌兴”“繁盛”“延续”与“转型”四个阶段,论述了小说评点演变的轨迹,要言不烦。后三章是横向的总结,三个问题也抓得恰当,且在横向梳理时,也有纵向的考察。这样的格局突破了以往在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方面重史轻论,重微观轻宏观的传统。而且,从总体来看,不但后三章是横向的通论,即使是第一章,实质上也属史论。全书就是从四个角度,论述了中国小说评点的一些基本问题。这种多角度的研究格局,就能给人以一种完整感、全局感,为以后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谭著能拓展小说评点研究新思路,显示其研究的完整性,不仅仅表现在从章节安排、形式结构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将小说评点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从文本、评家、传播、接受等不同方面来考虑小说评点的特点与价值,不再将小说评点只是看作一种“文学批评”。这一点,贯串于后三章的论述之中,可以说是本书的最大创获。从文本而言,小说评点本往往是“评”“改”一体,评家对于小说的修订,“介入”了自身的思想、意趣,使新的文本体现了新的个性风貌。评点者的队伍则相当复杂,除了真正出于对小说的爱好而选择有价值的作品品赏与批评的文人之外,也有作者本人或受作者委托批评的文人,此外,书坊主及其周围的下层文人也是一支较为庞杂的队伍。这就使评点本形成了文人型、书商型和综合型的不同格局,从而就顺理成章地归结到小说评点本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同时也有它的“文本价值”与“传播价值”。应该说,这些思想在以往的小说评点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如围绕着金批《水浒》、毛批《三国》的正文修改,就有不少文章讨论,如日本的名作家幸田露伴就认为金圣叹批《水浒》主要是出于商业动机等,只是这些研究没有像谭著那样提得集中,并在总体上把握。因此,一经谭著的概括并系统化,将使人们更加自觉地跳出了“文学批评”框框,以全方位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小说的评点。
正因为谭著着力拓展研究中国小说评点的视角,使其研究的“面”更加完整,所以对每个问题、每位评家与每种评本如何作细微的论述,尚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余地。以往局限于“文学批评”来看小说评点,固然眼光偏狭,但小说评点的各种价值,毕竟还有主次轻重之分。小说评点中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探讨,就其文学批评方面而言,则何以有那么多的伪托冒名的评家,何以有诸多的抄袭重复,中国的小说评点有没有体系,有没有理论,金圣叹以后有没有发展,表现何在,白话小说的评点与文言小说的评点有何异同,与戏曲、诗文乃至八股的评点关系又如何,等等,都是有深入研究的必要问题,谭帆未来或许可以就此再加耕耘。
[1] 例外是David L.Rolston,ed., 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vel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