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名“新编”,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旧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初版于200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之所以还要以“新编”的形式增订出版,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缘于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对小说评点整体状况的一些“误判”。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文言小说评点的评价过低,并直接导致《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在文言小说评点研究方面的薄弱乃至“缺失”。以下的评述颇为典型:
中国古代小说由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门类所构成,小说评点则主要就白话小说而言。虽然小说评点之肇始——署为刘辰翁评点的《世说新语》是文言小说,清代《聊斋志异》亦有数家评点。但一方面,明清两代的文言小说在整体上已无力与白话小说相抗衡,其数量和质量都远逊于白话小说。同时,小说评点在明万历年间的萌兴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商业意味,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白话小说在其流传过程中的一种“促销”手段。因此,哪一种小说门类能够拥有最多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便成了小说评点的存在依据。据此,白话小说能够赢得评点者的广泛注目也就自然而然了。而这同样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小说评点何以不萌生于文言小说复苏的明初而兴起于白话小说渐兴的万历时期。
现在看来,这一段评述对文言小说及其评点的认识有明显误差。文言小说评点同样源远流长,同样作品繁多,也同样有优秀的评点作品。但在上述认知的影响下,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上编“小说评点总体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文言小说评点;而在下编“小说评点编年叙录”的220余种叙录中,有关文言小说评点的叙录仅有9种。这显然不合实际,也反映了旧作所持有的研究观念和研究路径都是以白话小说评点为主体,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多地来源于白话小说评点。“偏颇”相当明显,确实需要做修订。恰好数年前林莹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是她的合作导师。林莹博士是刘勇强教授的高足,对小说评点也有兴趣,经过认真讨论和对文言小说评点及小说评点研究史的梳理,我们最终确认以“文言小说评点研究”为博士后出站报告之选题,以弥补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之缺憾。三年后,林莹顺利出站,完成了二十五万余言的《中国文言小说评点研究》,研究路数与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颇相吻合,框架结构也以“总体研究”和“评点叙录”为上下两编。因此从研究性质而言,两部书稿可看作小说评点的分类研究(白话小说评点与文言小说评点)。于是就有了《新编》,有了上编“白话小说评点研究”和下编“文言小说评点研究”的框架布局(上编由谭帆撰写,下编由林莹撰写,全书的统稿和审订工作由谭帆完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上编专门讨论白话小说评点,但为行文方便计,仅在“上编 白话小说评点研究”的标目中出现“白话小说评点”这一表述,上编正文基本上仍然称“小说评点”;而下编则在标题和正文中均称“文言小说评点”,以示区别。
二是出于对小说评点拟作整体研究的考虑。2021年,我们以“中国小说评点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顺利获批。本项目力求在回顾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足20世纪以来小说评点研究的缺憾和突破现有小说评点研究的格局。对此,我们将围绕如何系统完整地呈现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进程,如何创新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学术视域和理论方法,如何还原小说评点原有的本体存在和文化语境,最终建构中国小说评点史。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在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两个方面整体提升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学术水平。项目的最终成果拟定为《中国小说评点史》《历代小说评点总目提要》《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史论》和《稀见小说评点本丛刊》等。很明显,项目的研究格局突出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而“新编”的要点在于横向的综合研究和理论研究,故而可以作为项目的前期成果先行出版。在框架上,“新编”将两部书稿的理论研究部分独立出来,而将各自的“评点叙录”并入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历代小说评点总目提要》之中。
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对晚清民初的小说评点也有评价不高、重视不够的缺陷。其实,晚清民初的报刊小说评点还是非常兴旺的,不仅数量庞大,据初步统计,短短十余年的报刊小说评点竟达近两百种,且由于媒介的变化(报刊)和评点者身份的变化(报人),此时期的小说评点与传统小说评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加以发掘和评判。好在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中国小说评点史》和《历代小说评点总目提要》的撰写,在晚清民国小说评点研究和资料整理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突破,为避重复,本书就不再涉及。
“新编”保留了导师郭豫适先生为拙作《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撰写的序言,虽然序言主要针对白话小说评点研究,但所关涉的思想内涵和研究思路均有普遍性,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亦具理论价值,故而仍作为《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新编》之序言。黄霖先生的序言原是《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编辑部约请黄先生撰写的书评,该刊设立书评栏目,由编辑部在海内外遴选人文学科的相关书籍,再约请专家撰写,拙作有幸被选中。原文载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题为《评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黄霖先生的书评视野开阔,评述细致,所提出的观点也不拘于白话小说评点,对小说评点研究的深入开展有颇多启发。今征得黄先生同意,将书评作为本书之序言。
“新编”把笔者新近发表的《小说评点研究之检讨——以近二十年来小说评点研究为中心》(《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第3期)作为“导论”置于开首,而原书导论“小说评点的解读”改为上编第一章,标题照旧。增加了《经典的产生:从金圣叹到张竹坡》作为上编第二章“小说评点之源流”中的一节,以突出白话小说评点中经典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参考书目”也有较大幅度的增补,时间一直延续至今,以给读者一个相对完备的书目。本书还增加了两个附录,一是林莹撰写的《论海外学界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二是陈飞整理的《21世纪以来小说评点研究总目》。这两个附录均属小说评点的研究资料,对小说评点研究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