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小说评点的研究格局

明确了小说评点的独特个性,我们就可以对小说评点的研究格局做一番清理了。我们认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不能取一种单一的视角如“理论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应该充分把握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特内涵,并对其做出多元的、整体的研究。具体而言,可以从三种“关系”中梳理和研究古代小说评点。

一是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的关系中来揭示小说评点的价值。上文说过,小说评点融“评”“改”为一体,在中国小说史上始终参与着小说的创作。这种对于小说文本的直接参与是小说评点的一大特性,整理和研究这一独特的现象,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的成长和发展脉络。故小说评点史研究可以纳入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把小说评点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参与视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加以对待,这样的研究或许更能贴近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和符合小说评点的固有状态。

二是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传播史的关系中研究小说评点的独特内涵。尤其是对大量并不具备理论价值的小说评点本的研究更应从传播角度进行梳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小说评点者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很少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参与其中,甚至有大量评点者的真实姓名湮没无闻;但正是这一批地位并不显赫的批评家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职业性的批评队伍,故而从传播角度研究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无疑也有相当的价值。就研究方法而言,对于这一批评点者及其评点著作的研究,我们不能采用常规的以文学或者文学批评为本位的研究方法,而应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探究,采用思想史、文化史和传播史等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从发生、传播、接受等角度全面梳理其历史文化价值。如对于小说评点者的综合研究、评点者与书坊主的关系、评点者与小说读者及作者的关系等,都是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三是从评点与小说理论批评史的关系中评判其得失。从理论史角度研究小说评点是当今小说评点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研究比较深入的部分,而小说评点确乎是深深影响了中国小说理论史的发展进程。如小说评点对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整体风格和特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到,以小说评点为主体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实际形成了一个以“鉴赏”为中心的批评传统,它在整体上不以对小说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架构为依归,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以阐释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为目的。同时,这种以“鉴赏”为中心的批评格局又是以小说评点对作品的依附性为前提的,理论阐释是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判中附带完成的。于是我们在小说批评史上常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小说评点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品位往往受制于批评对象的思想艺术水平,评点的质量与所评作品之间表现为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故而小说批评史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几乎都在《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名作的评点之中。而大量的小说评点文字如果脱离了作品也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这一特点就好处而言,表现为理论与作品的贴近,理论批评对创作现实的直接针砭;但其痼疾亦十分明显,一些“形而上”的理论命题往往难以得到深入的阐发,而较多的是阐述小说的技巧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这种批评形态对小说理论构建的制约。 okU0VYTpfXiMJwDuHfueE7Rj9y2E9wCEUeCvbdX7iELoGJJP/Tr1GWKWY1KZ+P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