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小说评点研究史,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小说评点研究,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小说评点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这样的结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其中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首先,小说评点在中国古代延续了数百年,作品繁多,内涵丰富,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纵观小说评点研究史,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中国小说评点史
,这与小说评点的成就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其次,小说评点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以“章回体”小说为代表的白话小说评点,以“笔记体”小说为中心的文言小说评点和以“新小说”为主体的近代报刊小说评点,这三者的总和构成了中国小说评点的整体面貌。但至今学界未对中国小说评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致使小说评点的“家底”仍然不明。据初步统计,现存的小说评点本有约1000种,需要加以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再次,小说评点研究“重白轻文”倾向非常严重。以近二十年的小说评点研究为例:580篇左右的期刊论文中,文言小说评点研究约40篇;320余种学位论文中,文言小说评点研究40种左右;而在近260部评点研究著作中,文言小说评点研究仅6部。其中除董玉洪《中国文言小说评点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年)
、林莹《文言小说评点研究及编年叙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0年)
等之外,大多是对《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评点的个案研究。复次,小说评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虽有所拓展,但在整体上仍然受传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格局的影响,对小说评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尚需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最后,在小说评点研究中,对小说传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批评”被忽略和淡化。有鉴于此,未来的小说评点研究或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推进小说评点的理论研究。第一,拓宽思路,跳出小说评点研究的自身格局和狭隘范围,接续西方叙事理论和新批评等理论资源,在更高的理论视野中评价和阐释小说评点的内涵。尤其要加强叙事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所以,如何使叙事理论更切合小说评点之实际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二,加强对小说评点的形式研究,探讨小说评点的形式之源。厘清小说评点与传统经典注疏、章句之关系,小说评点与经义、八股之关系,小说评点与诗文、戏曲评点之关系,白话小说评点与文言小说评点之关系等,从而揭示小说评点独特的文体内涵及形成机制。第三,加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小说评点研究,广泛探讨小说评点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作为思想载体的小说评点研究,挖掘小说评点的思想意义,展现小说评点的思想文化属性。
小说评点的历史研究首要的是夯实基础,对小说评点史进行多视角、多类型的研究。如小说评点的编年史、小说评点的断代史、小说评点的分体史、小说评点的形态史、经典小说的评点史、“评改一体”的编创史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小说评点研究中成果比较丰富的理论史和文法史,撰写系统的小说评点通史。而就当下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格局而言,更为紧迫的是从编年史、断代史和分体史做起。具体而言,编年史旨在勾勒小说评点的历史全貌,为小说评点史的撰写打好史料基础;断代史则以晚清民初的小说评点为对象,尤其是对最有特色的“报刊小说评点”进行专门的历史研究;而分体史重在弥补以往小说评点研究“重白轻文”的偏向,切实加强文言小说评点的研究,将文言小说评点纳入小说评点历史研究的整体框架之中。
小说评点的基础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故小说评点研究要得到发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完善。第一,全面整理小说评点总目,编纂小说评点总目提要。总目的整理可以先分为“白话小说评点”“文言小说评点”和“报刊小说评点”三个领域分别梳理;提要的撰写以“评点”为核心,版本考证也要侧重于不同版本之间评点之源流。第二,全面梳理小说评点者的生平资料,编纂系统的小说评点者小传。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是一个职业性较强的批评群体,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书坊主及其周围的下层文人、小说评点者中的文人、“自评”的小说家和近代报刊小说评点的报人。这四类评点者各具特色,也有不同的评点宗旨。第三,系统梳理小说评点研究史,包括整理研究总目,梳理从古至今有关小说评点的评论和研究文献;选择其中最具特色、影响和价值的有关小说评点的评论和研究文本,编选贯通历代小说评点研究史的选本,展示小说评点研究的脉络、特色和成就。第四,进一步加强个案研究。在研究史的框架中寻找小说评点个案,或开拓,或补足,或重写,视角上要有所创新,史料上也要有所发现。第五,稀见小说评点本的整理。搜集稀见小说评点本,包括稿本、抄本、刻本等,所收之书应为海内外现存,但未经影印或整理出版,同时具有较高评点价值和版本价值的评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