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如何提升幸福感之二:意义感

一、案例导入

疫情期间,很多人一开始很开心,终于可以不用工作学习,轻松地宅在家里不分昼夜地刷剧、玩游戏、看小说了!我也是如此。但才过了几天,大家都感觉有些无聊,对刷剧、玩游戏之类的变得兴趣索然了。这时我接到一个写文章的任务,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生活突然焕发生机。就像很多人说的,这时候突然想工作了。

二、原理与分析

快乐等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请大家想一想:是否情感愉悦的生活就可以让人满足?仅仅体验积极的情绪就是达到幸福的充分条件吗?那么那些通过毒品获得快感的人呢?还有那些整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呢?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

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

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笑着对他说:“你早就在地狱了。”

是的,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除了快乐等积极情绪外,我们还需要意义感。意义感这个词可以涵盖一系列积极情感,如满足感、价值感、使命感、目标感等。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目标,是一种未来的利益。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说道:“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在该书中讨论了大屠杀生还者在生命里找寻意义的过程。虽然他们在集中营里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惨无人道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其中有些人却在那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目标感:有些人期待有一天能与亲人重逢,有些人则想着将来要把这段历史公之于众。而这些能找到意义感的人更乐观,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坚持活下去并走出集中营。

当然,据此就推断出他们在集中营里是幸福的,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幸福不止是有意义。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获益,也需要在未来获益。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三、对策与建议

获得意义感的主要途径:

第一,设定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身怀使命感。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萧伯纳也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并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生命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就像协调每个音符的交响乐主题,让我们的行动更加协调一致。单个音符也许没有特别的意义,当它一旦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就会奏出无比动人的曲调。

在一项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中,一组人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打工(无聊,也没有意义);另一组人则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工作时很投入。第二组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他们与护士、病人及家属交谈,把医院员工和病人的舒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清洁工看待工作的高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他们不只是倒垃圾和洗衣服,正是他们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康复。

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优秀的医院清洁工认定了他们的工作可以为病患、为医院带来真正的改变,比起那些不认可自己工作的人(那些看不见自己工作价值和意义的人),前者其实更幸福。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人,绝对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教育本身是一项伟大而幸福的事业。如果我们寻找到教育的意义,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我们也会体验到更多的意义和幸福感。

这里仅举柯林斯的例子。

玛瓦·柯林斯(Marva Collins)是美国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我们知道,芝加哥市中心曾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由于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许多教师担心这里的儿童无法逃离世代以来的贫困与绝望。

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里创建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社区,他们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所以,柯林斯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而作准备。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这些孩子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

之后,这些曾被认为无法教育的学生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爱默生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那些被看成无药可救的孩子们后来几乎都考上了大学。柯林斯的学生们证实了她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并设想和实现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柯林斯成立学校时没有什么资金,开始时还用她自己的家作为教室。在后来的20年里,她因经济拮据而数次面临学校倒闭的危机。而今,美国有很多州都相继创建了玛瓦·柯林斯学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也都蜂拥前往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

柯林斯说,她本来在“一家资产数十亿、人人都可能获得巨额财富的集团”工作,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是什么使自己想成为一名老师。当她与学生蒂法尼互动时,她找到了答案:

蒂法尼是一个有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一个被专家们认为无法被爱、被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我长久以来的耐心、祷告、关爱和决心有了回报。蒂法尼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欧林斯(Ollins)太太。”她漏了我的姓氏Collins里的那个C,但我当时唯一的感受是:光是那双小眼睛里的泪水就足以使我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现在,蒂法尼开始学习数字、单词,也开始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她眼神里喜悦的神采,仿佛在说“我也是很特别的,我也可以学习”,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有价值。

对于另一个在城西预备学校改变命运的孩子,柯林斯写道:“看着他眼里那种可以在未来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觉,那些为了资金问题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柯林斯本可以过很风光的日子,大可不必担心学校经费乃至倒闭这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耀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出奇迹的地方。柯林斯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她认为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

反思:想想那些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事,有哪些事可以并且已经为你带来了使命感?你觉得生活中哪些行为和活动是有意义的?

第二,持续地、逐步地挑战并充分发挥你的潜力。

当想到对自己最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如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哲学家罗素说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

这并不意味着最有影响力的人必须成为国家领导人才能幸福,或是具备商业天赋的人必须得成为马云才能快乐。一个有潜力做国家领导人的人大可以开开心心地做一名记者,那个有亿万富翁潜力的人也可以高兴地去当个教师。只要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感受到自己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就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主动去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不断超越自己的舒适区,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加成就感。这件事可大可小,比如说,每天看半小时书,学10分钟英语,甚至只是每天记下一件开心的事。这里的重点是“每天”,不然你会很容易拖延下去。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挑战的难度,而且要逐渐增加手头任务的难度。不要一开始就从最难的任务着手,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就像减肥,如果你一开始就逼自己每天锻炼1小时,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但是如果你开始一个月每天只要求自己锻炼3分钟,就可以做到原先制订的计划了。

当然,不管如何,面对和接受挑战肯定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提供简易解决方案的励志书籍,介绍避免劳苦人生的秘诀。这些简易的自助方法经常会忽略长期的快乐及我们对意义的追求。真正的幸福不代表对不安情绪或生活困难的免疫,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就像弗兰克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能够发挥出我们真正的潜力。”

此外,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欢乐心存感激。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

第三,培养自己的美德和优势。

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各国的文化经典,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同时,他们还发现,幸福的源泉是24项优势,它们分别是: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在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价值的生活,也是幸福的生活。做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常会使你产生真正的积极情绪:骄傲、满足、欢乐、充实或和谐感。由于这个原因,优势与美德通常都以双赢的局面出现,当我们遵从优势和美德做事时,大家都可以成为赢家。

小技巧练习:仁爱的冥想。

让自己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

回想一下你曾经善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用心灵的眼睛,对视那个人感激的目光,认真地体会那种感受,并让它具体化。

现在想象一件未来的事,比如和朋友分享快乐、给爱人买花、给孩子读书、帮助学生,或捐助你所信任的团体。体会在每次经历中你所能感受到的深度幸福感。

最后请大家切记:不要刻意地追逐幸福。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中说:“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它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幸福也是如此。”

的确,幸福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获得的成就目标,它是在一切状态和意义准备好时,在实践中自然会出现的状态。“仁道不远,行之即是。仁者以仁,仁至矣。”我们不该执着于幸福,也无需对它念念不忘,而是要在这些有关幸福的事情上努力,训练自己积极的情绪、专注高效的幸福力、深度建立积极的关系、树立生命的意义,进而打造我们的成就感,幸福自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sdXuAmKvoE6cJm6k2W4FTL0prvoIyaPsJo9gGJTYpl/MK0iKrgttA1chqBLjIO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