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什么是幸福?

一、案例导入

林老师是一位70后,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童年、改革开放的青年时期,现在人到中年,其物质生活颇为优裕:有房有车,每年都能和家人出去旅游一两次。按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她的幸福感应该水涨船高,但她并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有时觉得比以前有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她在自己班的学生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90后、00后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丰裕,但这些孩子们似乎并不比自己当年开心,有的还出现了心理问题。

林老师对此时常感到困惑,她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的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原理与分析

(一)“幸福大萧条”时代

其实,林老师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有人甚至提出这是一个“幸福大萧条时代”。美国、欧洲、澳洲及亚洲的报告都指出:当今孩子们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比起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严重得多,这种趋势存在于各个文化与经济阶层中。

在《情商》一书里,作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指出,在20世纪,每一代人的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辈——不光是指沮丧,还有其他症状,诸如无精打采、颓废、自怨自艾及强烈的绝望感。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Frankl)称,20世纪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存在虚无”,并且指出他有25%的欧洲学生及60%的美国学生感到自己就活在这种“存在虚无”中,那是一种从内心产生的空虚感。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原副主任徐凯文博士曾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过一篇文章《30%北大新生认为学习无意义,只因得了“空心病”?》,指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只因学生得了空心病。所谓空心病,就是感觉生活迷茫、无聊,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我国现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水平也令人担忧。较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低于常模或对照组,心理问题较多。衣新发等人基于227篇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实证研究报告,获得了1994—2011年18年间230组共88500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他们发现,整体而言,世纪之交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教师普遍有焦虑、强迫等症状。(参见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全部目标和终点。”但为什么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幸福却似乎更加遥不可及?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可以获得幸福感?

(二)什么是幸福

《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一词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不仅客观存在,还能使人们感受到“心情舒畅”。

训诂学著作《释名》中有对“福”字的解释:福者,富也,即拥有田地,有房子住,衣食无忧。其实,古人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幸福的:一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从字义上看,就是一口一田,即基本的衣食保证;二是自由与阴阳和谐,这种阴阳和谐可以被引申为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我的导师、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有基本的生存、安全的需要,衣食足而知荣辱,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幸福的来源之一。但是,当人把物质追求当作幸福的唯一来源时,他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物欲是没有止境的。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人有基本的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但是,当人把人际关系、名誉地位视为唯一追求时,他也失去了真正的幸福。我们不可能总是为别人而活着。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人是一个精神动物,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

综上所述,幸福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首先,幸福需要有物质基础。幸福与物质基础是相关的,但不是完全正相关。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的研究指出:人均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国家,收入与幸福正相关;而人均收入高于这一数字的,收入与幸福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一点在《世界幸福报告》(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世界幸福报告》又称《世界快乐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来自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的世界民意调查。该份报告根据六个“幸福指标”,对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打分。指标包括人均GDP、社会自由度、信任宽容度、预期健康寿命、社会支持度以及腐败程度。另外,它还会参考人们实际的生活状态,让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打分。

在历年的报告中,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这些北欧国家一直蝉联世界幸福国家前列。这当然和北欧国家比较富裕,国民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有关。但收入不是充分条件。比如,美国虽然国民收入也高,但在2019年报告中仅位列第19名。北欧国家的幸福指数高还在于它们的高福利制度、社会公平(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幸福不是因为我们不幸福,而是因为别人似乎“比我们幸福”,社会不公平、贫富分化、攀比容易滋生出不幸福感)、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等。[具体可参阅“幸福研究专家”迈克·维金(Meik Wiking)所著的介绍北欧国家“幸福密码”的系列著作《丹麦人为什么幸福》《刻意放手》等。]

幸福的这一特性符合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 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正如弘一法师所说:人对幸福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然,这种幸福的主观感受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修炼养成。

欲望 就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个人而言,想要有好工作、好伴侣、有钱、有地位、孩子优秀、时间自由,都是最常见的欲望。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欲望无限大时,幸福会趋于零。

这一条解释了目前很多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幸福感。经历了饥馑和穷困后的中国人,心理上往往会留下“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会驱使很多人在已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地位后仍孜孜不倦地抓取,就如很多贪官所为。似乎他们心中始终有个空洞,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填不满它。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分化的现象,更使很多人处于欲求不足的境地,心中被焦虑、愤恨等负面情绪填满,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幸福的第二个要素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开展了一项史上最长的、针对成人发展的研究项目——连续70多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经过70多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哈佛大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幸福,与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关系都不大;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我们达到幸福的彼岸。研究证明,与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接更紧密的人更快乐更幸福。

《世界幸福报告》中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例子也体现了人际关系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哥斯达黎加国民收入并不高,但在2009年的调查中,排名第6,该国的“每日体验”幸福指数为8.1,比丹麦还要高。这是因为其社交网络紧密,国民常常感到幸福。

其三,幸福来源于你感受幸福的能力。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H=S+C+V。H就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先天遗传的幸福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其中,先天遗传的幸福特质S占50%,有的人天生就比较积极乐观,有更高的幸福感。曾经有专家提出:一个人的幸福基线水平是先天确定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奥克·特立根(Auke Tellegen)和已故的戴维·莱肯(David Lykken)于1996年把一起长大或分开养育的同卵和异卵双胞胎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他们的幸福相似性。在这项确定幸福差异与基因差异的研究中,两位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拥有一条幸福基线,这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这条幸福基线大致在我们3岁前就确定下来了。

所以说,有些人的幸福基线水平天生就比一般人高,这些人更乐观,更容易感受到快乐;而有些人的幸福基线水平天生就比他人低,天生抑郁性气质比较重。而且在生命的历程中,无论发生过什么样的刺激性事件,大多数人的幸福基线水平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幸福基线水平上。

例如,心理学家针对一夜之间发生的“天大的喜事”和“天大的祸事”进行了特别的比对研究。一个幸福基线水平并不高的人,买彩票后中了大奖。面对意外的财富、天大的喜事,他喜出望外地高兴了一阵子。但是,中彩票并没有让中大奖者的快乐持续太久,不到半年,这个人的兴奋情绪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烦恼又重新袭来,这个人又回到原来并不高的幸福基线水平上。

当然,这不能证明幸福感就是先天决定的。在塞利格曼的公式中,后天的环境因素C(如工作、金钱、房子、伴侣和孩子等)占10%(比例小的有点出乎意料吧?)。而剩下的40%是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因素V,这是决定你是否幸福的后天因素的关键。

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第一任会长埃德·迪纳(Ed Diener)对幸福的人群做了研究,看能从前10%的最幸福的人中取到什么经,结果发现这些人经历的痛苦并不比最不幸的10%的人少,他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对于事情不同的诠释,使得他们能更迅速地恢复。

“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不受我们控制,重要的是之后如何对待它们,如何评估它们。事实上,我们的评估成了自我实现预言,并使我们相信这个预言。”

因此,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就能获得长久和持续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情绪体验。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两个公式,要获得更多幸福,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减少和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时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快乐。

可以说,在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阶段,“幸福=成功+金钱+地位”这种幸福观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可是,人们一旦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后就会发现,单靠金钱是买不来幸福的;欲望越多,离幸福越远。

有一份清单,列了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它们都与金钱无关:

1.一颗童心;

2.生生不息的信念;

3.背包走天下的健康体魄;

4.愉悦和舒心的创业环境;

5.安稳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属于自己空间和时间的生活;

7.牵手一个教会你爱与被爱的人;

8.品味美好的心情;

9.自由的心态与宽广的胸怀;

10.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

所以,看清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恬淡生活,轻装前行,幸福就在不远处!

第二,建立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一位教师曾深情地表示:家庭就是我的幸福安乐剂,正是温馨幸福家庭的无私奉献和支持,才使我这摇摆的航船在风浪中保持航向,勇敢前行。

第三,在拥有的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已有资源中挖掘出更多的乐趣。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训练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李镇西曾赠言教师们:种种不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彻底消失。那怎么办呢?还是得调整心态,从容应对。何况很多时候缠绕我们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烦恼,完全可以一拂了之。李白有一句诗:“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 Z+Etg8q1ZJ/sbXf0b4+aFeLx4sFt0aAN5W8WL81B4gCPqT1/Wa4A6uTWyqbM7o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