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与情绪相处之道
——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一、案例导入

李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着《王戎不取道旁李》,多数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李老师发现王涛(化名)正在和同桌嘀咕着什么。她瞥了一眼王涛,王涛发现李老师在看着他,马上低下了头。没过一分钟,李老师发现王涛又开始嘀咕。李老师提高声音说:“王涛,请你认真听讲,别捣乱!”王涛委屈地说:“李老师,我没有捣乱。”李老师回应道:“没捣乱?那你嘀咕什么?上课不专心听讲,怪不得成绩那么差,我看你下次非考个倒数第一不可。”李老师一连串批评,想着王涛这回该老实了,不料,王涛瞪了李老师一眼,歪着头,满脸不高兴,嘴里还在嘀咕着。李老师心里的火腾地上来了:“怎么,还不服气?你站到讲台前面听。”可是王涛把书一摔,坐在位子上无动于衷。这节课是没法上了,李老师扔下粉笔,气呼呼地走出教室来到走廊上。教室里静得出奇……第二天,李老师找王涛的同桌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王涛和同桌上课嘀咕,是因为同桌身体不舒服,王涛在询问需不需要下课陪他去学校的医务室。知道原因后,李老师有些后悔,心里想如果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好了,也不至于这样。于是李老师请王涛去她的办公室,向王涛道歉……

二、原理与分析

李老师后悔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冲突发生;同时李老师也很后悔自己没有弄清楚状况,就批评了关心同学的王涛。那么,李老师为什么看到同学在课堂上嘀咕就生气了呢?让我们在情绪ABC理论里找找答案吧。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研究创建的。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吧!当你开车经过一条拥堵的路段时,有人在后面不停地按喇叭,我们通常的反应是什么呢?①别嘀了,没看见前面的车都不动吗?②后面的人是不是有急事啊?③没有任何反应。毫无疑问,有的人的反应是①,有的人的反应是②,有的人的反应是③,甚至有的人会觉得这三个选项都不是我的反应。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呢?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对后面的人为什么不停地按喇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选①的人,大多认为后面的人是冲着他按喇叭的,会觉得是后面的人在催促他快点走,而他也是被前面的车堵住不能走了,会觉得是被指责了,有些委屈和生气,然后就在内心嘀咕,甚至把头探出窗外和后面的人据理力争一番;选②的人,会认为后面的人一定是有急事,但是看着这拥堵的路况,谁都动不了,他可能还会同情那位不停按喇叭的人;选③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喇叭声,认为这是后面的人对拥堵路况的一个反应而已,就像他自己一样。三种不同的选择,伴随而产生的情绪或者内在体验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并不是嘀嘀的喇叭声(事件A)让我们有反应的,而是我们如何来解读这个嘀嘀的喇叭声(信念、判断、理解B),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

让我们用ABC理论去解读李老师的案例,当李老师看到王涛上课嘀咕,这是事件A;她认为学生上课应该认真听讲而不是和同桌嘀嘀咕咕,不遵守课堂纪律,因此当她看到王涛上课嘀咕,她的内在就会立刻有一个判断,那就是王涛不遵守课堂纪律,这是李老师对事件A的看法B;作为老师,应该维持课堂秩序,于是她用眼神提醒王涛遵守纪律,这是行为反应C。在李老师提醒之后,同学仍旧嘀咕(A),李老师则认为这位同学无视老师的提醒,仍然不遵守课堂纪律(B),因此李老师就生气,这是情绪反应C。如果李老师当时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即王涛不是不遵守课堂纪律,而是在关心生病的同桌,那么李老师也就不会批评他了。同样是看到王涛和同桌上课嘀咕,不同的解读会有不一样的情绪,如果认为是不遵守纪律,那么老师就会想办法制止,如果制止的方法不恰当,就会引发师生间的冲突;相反,如果了解到真相是同学在关心生病的同桌,那么老师就不会去批评同学,还会认可同学的表现,同学也不会因为老师的误解而与老师发生冲突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李老师能够很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任由情绪发展,那么她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三、对策与建议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心理加工过程,不要仅仅凭借自己的猜测去判断或者断定事情发生的缘由,需要多些耐心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了解事情的真相。因为对于事情A,如果我们对A的评价、看法或者观点不一样(B),那么结果C也就不一样了。大脑的工作原则是最省力模式,根据多年的生存经验,大脑建立了许多固化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就像自动巡航一样,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通过感官(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肢体)感知到,就会迅速传输送给大脑的相应区域,大脑会按照固化的神经通路进行信息加工,给予理解、判断和评价,然后激活我们的情绪并给予一个指令,我们就会产生内在的或者外在的行为。而这种理解、判断和评价,可能会让我们忽视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当事情发生了,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样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是真实的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或者可能性呢?当我们可以耐心地去询问或者寻找事情的真相,就减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放慢自己的心理加工过程,寻找事物的真实信息呢?完形心理治疗的觉察力练习,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停留在感官上,尽可能了解和感知事件的全貌,让信息加工和心理活动更多地依据事情本身而不是大脑的自动加工机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情绪起伏。

觉察力是一种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感知。它是所有健康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积极品质。一个有觉察力的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也知晓他可以自由选择,并且选择成为他自己。简单的觉察力练习就是用五官感受外界,让注意力集中,不评判外界事物,只要觉察它们就好了。

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觉察练习:

视觉:将注意力保持在眼睛上,留意视线内的物体,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欣赏它们;听觉:轻轻地闭上眼睛,将注意力保持在耳朵上,仔细去捕捉周围的每一个声音,慢慢感受这个时刻,比如:汽车声、雨滴声、空调声、鸟叫声或是他人的对话;触觉:将注意力保持在手上,去触碰身边的物品,比如衣服、桌椅或者书本,用手感知它们的温度和质感;嗅觉:把注意力保持在鼻子上,认真觉察和感受闻到的味道,如花草树木的清香,远方传来的饭菜味,或某人的香水味,仅仅感受这些气味,不作任何选择、判断与评价;味觉:把注意力保持在口腔上,好好品尝即将入口的食物,感受食物入口后的味道,感受食物的味道在口腔中慢慢地散开。

以上这些觉察力的练习非常简单,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五官上,不评价、不判断,如果发现注意力飘走了,重新再来就好,如此反复。

另外,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动作来缓解这些情绪:

①蝴蝶拍:双手交叉放在肩上,用缓慢且舒适的力度拍打自己的肩膀,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般,安抚身陷情绪的我们,就这样缓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我们的情绪消退。

②敲击法:将双手无名指分别搭在相应的大腿上,依次、缓慢、轻轻地点击自己的左腿、右腿,就这样缓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我们的情绪消退。

③EMDR眼动法:把注意力转移到眼睛上,用我们双眼的余光依次、缓慢地去寻找我们的左侧肩膀和右侧肩膀,就这样缓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我们的情绪消退。

④观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体会吸气时气体通过鼻腔、横膈膜、胸腔进入腹部的感觉,进而感受腹部的隆起;再感受呼气时气体被缓慢送出,随之腹部被压缩……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关注自己的呼气与吸气,直到我们的情绪逐渐消退。

当然,任何将注意力从情绪上转移开的方法,都是可以用来缓解和安抚情绪的。如果您有自己的办法,那太好了。在情绪产生时,就那样安抚自己。这样既接纳了情绪按照它自有的节律发生,又可以有更多的心灵空间去聆听情绪,解读情绪背后的摩斯密码,了解情绪要传递的信息。 +Iwyl4w6y94ffMYB9qezO0f4U2inN2axV9Gj+rohxUStk0czWZpB13Q8OUmtu6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