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粤北地区的“韶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以三章的篇幅详细论证了韶州韶石与舜帝奏韶乐的密切关系,舜登韶石奏韶乐虽是魏晋以来的历史传说,但本书列举大量先秦文献,证明了“舜巡狩至衡之南”、丹朱的“?兜”国建立在南海,可知传说之中有历史事实做背景。同时认为韶关不仅得名于韶石上舜帝奏韶乐,更是一千多年来历届政府、士人、平民对韶乐和舜帝的传颂讴歌,使此地的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形成了包容和谐、尽善尽美、诚信耕读的文化精神内核。
其次,本书第四章论证了韶文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结构,以及民族民系构成及其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文化理论角度阐明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为韶文化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认为韶文化是分布在粤北地区的、由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反映多民族民系特点的区域文化。韶文化地处南北要冲,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岭南苗蛮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先进的农业文化与狩猎、采集、渔捞文化交接、对撞、融合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中原文化的南渐首先经过粤北消化后向四方传播,使岭南人知廉耻、习礼仪、懂稼穑、重耕读、崇善美,逐渐脱离了蛮荒阶段,步入近现代文明,因此韶文化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更是岭南文化在发展中首先把先进的中原文化消化接纳并传播于岭南蛮荒之地的发祥地,它在岭南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本书以较大篇幅论证了“韶文化”替代“粤北文化”的原因,指出“称粤北文化并无错,但这一名称不能直观地反映这一地区的人文特征及自然特征,更不能切实地反映粤北地区数千年来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能反映自隋以来宣扬千余年和谐、尽善尽美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世人不能从‘粤北文化’这一名称中了解到该区域的文化内核和基本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认为它只是广府文化的附庸,在文化建设中不被重视,在文化的整理中去重就轻、模糊不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既无重点挖掘,又无有效益的重点开发”。而“韶文化”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韶关因“韶”而得名。“韶”字本义即指舜帝韶乐,是专为韶乐造的一个字,在中国历史上闻名数千年,路人皆知。同时又有“尽善尽美”的含义,极合时宜。对韶关而言,从魏晋时代的韶石传说(今丹霞山)开始,“韶”就与舜文化和韶乐结缘,应用千余年,延续至今。在曲江古邑的闹市中,“大和流韵,宜为淑气,郁为人文”(《韶州府志》卷三十九《唐宗尧序》),韶州人会更加和睦融融、和气生财、和谐生活、诚信待人。一个传说、一曲妙唱、一种精神在韶关的山岗、街头回响了千余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熏陶,进而融合到人们的各种实践之中,形成颇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客家文化、矿冶文化、红色文化等。这就是我们倡议改称“粤北文化”为“韶文化”的基本原因。
第五章以历代人口资料为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韶关人文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第六章以交通为主线,说明历来的韶关人对粤北艰苦的开发过程。
最后,本书第七至十一章,是韶文化区别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色资源研究与挖掘,也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韶文化各个文化类型研究的深刻体会和成果。第七、八章对韶关的矿冶文化进行详尽研究,有说服力地展示了世界首创的“淋铜法”和“韶粉”的具体工艺和巨大影响,同时对韶关宋代岑水铜场、建福县(矿业县)、永通监等进行了详细考订,证明矿冶文化是韶关城市的突出特色。第九章对六祖南禅宗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概括,特别是对澹归儒佛相糅的价值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考证了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的《宝镜三昧歌》的真谛、南华茶榜与禅茶起源、曹溪开山于梁天监年间的诸多疑点等。第十章在作者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对粤北瑶族的族源、图腾信仰、宗教礼仪和民俗进行了较详细论述,并根据至今发现并搜集到的 40多种不同版本的《评王券牒》,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形成年代及瑶族至今的历史发展梗概。第十一章对已被人忽略的韶关名人——周憬进行了全面研究,对现存汉碑著录互订详考,恢复其原貌;揭示了曲江与曲红之谜。另对韶关名人张九龄在科技史上的重大贡献——信鸽通信进行详尽考订,认为其是中国乃至世界独立发明信鸽通信的第一人。
作者
2021年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