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舜奏韶乐传说和遗迹研究

韶关,是地处粤北的一方重镇,2 000多年来,在岭南文明发展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汉时,岭南大部分土地还荒芜一片,这里已兴起了岭南最早的城市之一——曲江,东汉时一度称作曲红。三国吴时,升为始兴郡,以后又有南朝的宋安郡、广兴郡、东衡州等,至隋开皇九年(589年),置韶州,沿用千余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以曲江县城置韶关市。1949年 10月 7日,成立韶关市人民政府。

韶关是个很特殊的地方,一是位置特殊,有交通要冲、广之门户之称。自古以来,中原大陆文化南移、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北进,韶关都是必先承接之地,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民系文化交流首先聚集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韶关于古是岭南文明首发之地;于今是海洋文化北传的先声之域。二是移民最多,民族复杂,各民族民系在此共存共生,和睦相处,包容和谐是此地悠久的优秀传统。三是古今的矿冶发达,经久不衰,“淋铜法”“韶粉”的科学技术工艺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史、化学史上都留下浓重的一笔。

其实韶关最特殊的方面不在区位、移民和矿冶等,而在于它据魏晋以来“韶石奏韶乐”的美丽传说,改州名、祭舜帝、奏韶乐、建造九成之台、颂扬和合善美,正如明唐宗尧所说:“夫韶之为郡,有虞氏重华戾止之邦,?衣鼓琴之地,又非他郡邑可得而等论者也。大和流韵,宜为淑气,郁为人文,绿水青山,荣名尚在。” 这里是说,韶州本是重华(舜帝之名)到此止步(戾,至也),鼓琴奏韶乐的地方,其他州郡怎么能和韶州相比呢?韶乐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流韵,在此地散为浓郁的清淑之气,熏染着韶州民众,使人与天地同和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此地主要的文化核心。韶州的青山绿水荡漾着、记载着舜帝的功勋和荣名。

由上可见,“韶乐”“韶石”“韶州”“韶关”诸名非是一般物名、地名,它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韶”字代表了这一地区自然的青山绿水、人文的尽善尽美;代表了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的精神民俗,如果给此地文化冠一名称,必然以“韶文化”为宜。

第一节 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谈起

一、韶石的传说

大约在东汉年间,有人走在南方的群山之中,发现有一片山水与众不同,它不是灰色岩石,而是方圆数百里的红石,其山并不高,但形态诱人;其水并不深,但恍若仙境;其势蜿蜒迤逦,曲折回环,这就是如今赤壁丹霞的丹霞山!它的自然美,使人陶醉;它的形态美,使人浮想联翩;它的内在美,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感叹和情怀!汉人不仅把这片独特的山水命名为“曲红冈”,还把临近的都市“曲江”改名为“曲红”,以示其殊。特别是晋代著名诗人枣据,第一次把具有天籁之音的“箫韶”赋予南方地区,诗中言道:

有凤适南中,终日无欢娱;自怨梧桐远,行飞栖桑榆。奋迅振长翼,俯仰向天衢;箫韶逝无闻,朝阳不可须。

诗中“南中”,或指云贵,或指岭南,或泛指南方地区(《中华大辞典·南中》)。既然如此,南方或南岭地区至少在晋代就有关于“箫韶”的传说了。至南北朝,曲江古邑旁的这片红山绿水,与“箫韶”的传说便被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郦道元《水经注·溱水》:“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曲江)之韶石北山,南流经韶石下,其石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东江,即如今的浈江;利水,即今丹霞山发源的一条小溪。“古老言”,显然是一种民间古老传说,说有“二仙”栖息在韶石之上,使当地老百姓年年都丰收,持续了“一纪”。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二也记载了类似的传说:“荆州利水间有二石若阙,名曰韶石。晋永和中,有飞仙衣冠如雪,各憩一石,旬日而去,人咸见之。”

为何名为“韶石”?下列两条文献可资证明:

宋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三十五《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下注:“《图经》:传闻有二仙人衣冠相对踞坐二石上云:昔帝舜尝奏乐于此,言讫不见。”

宋张侃《跋韶石图》云:“曲江石备八音六律。陈君晔绘成图,且作《短歌行》贻好事者。按《图经》云:舜尝到是邦,奏韶乐于石。后人因以名石,复以名州。夫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至齐闻乐,三月不知肉味,宜乎!在千百世而下闻者,犹为之兴起也。”

宋施元之、张侃所引“图经”,当为《韶州图经》,其著作时代当为宋初或唐代。观上文献韶石之称大约源于两方面:一是“似双阙”的山峰上仙人所言,“昔帝舜尝奏乐于此”,因此“后人因以名石”;二是“韶石皆空心,窍穴相通,风入其中,大小声一时响应,箫韶遗音,犹可仿佛其一二也” ,“曲江石备八音六律”,由山中发出的动听声响是自然之音、天籁之音,与人们心中尽善尽美的韶乐如出一辙,于是就把它与作韶乐的舜帝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美妙的传说,舜帝在“似双阙”的山峰上奏了韶乐,其双阙石也被称作“韶石”。

二、何时产生韶石的传说

图 1 丹霞山的韶石

韶石何时闻名于世,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前举北魏晚期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已提及韶石和韶石上的“二仙”传说,说明韶石之名在北魏或以前就有了。关于韶石“二仙”的传说却另有两个版本:

《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郡国志》曰:

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二,状双阙。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

《太平寰宇记》也曰:

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分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

前举《酉阳杂俎》把韶石“二仙”的传说系于“晋永和中”,只是未谈舜帝登韶石奏韶乐;《太平御览》所引《郡国志》,谈的也是韶石“二仙”和舜帝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并把这个传说系于“永和二年”。《郡国志》是何时著作?查宋代以前作《郡国志》的有汉司马彪、晋袁山松、南朝宋刘澄之,另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所引的《元和郡国志》。此处的《郡国志》有“韶州”二字,而韶州设置在隋代,因此其只能是《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所引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国志》。李吉甫(758—814年),元和九年逝,时年 57岁,故《元和郡国志》当在元和元年至九年(806—814年)之间成书。《水经注》的“二仙”之事,发生在“永和二年”,查唐以前永和年号者有二:东汉顺帝第三个年号为永和,136—141年,永和二年为 137年;东晋晋穆帝第一个年号也为永和,345—356年,永和二年为 346年。《酉阳杂俎》说在“晋永和中”,如果记载无误,则舜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至少东晋时就在粤北地区流传了。

第二节 韶州得名缘由

韶关之“韶”得名于韶州之“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韶州府城西门遇仙桥设税关,康熙九年(1670年)移南雄太平关于韶州府(今东堤路北端),称太平东关;不久又在北门增设旱关一处。古代三关之设,使得民众俗称“韶关”。

韶州得名有下列记载:

《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十道志》曰:

韶州始兴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皆楚地,秦属南海郡,二汉属桂阳郡,吴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改为广兴,齐复为始兴。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

《十道志》乃唐初(中宗时人)梁载言所作,当时已“传于时”。 此言韶州始置于隋,而名为韶州的原因则是韶石。稍晚一点的《元和郡县志·韶州始兴下》也曰:

韶州,秦南海郡地。汉分置桂阳郡,今州即桂阳郡之曲江县也。后汉置始兴都尉,今州即都尉所部。吴甘露元年初,立为始兴郡,梁承圣中,萧勃据岭南,于此置东衡州。隋开皇元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东北韶石为名。

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卷三十五:“(曲江)有韶石,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等,似双阙,州取名焉。”

《十道志》《元和郡县志》所谈的韶州政区沿革,综合起来是:西周及其以前,属于《禹贡》九州的扬州之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国之地,秦时属南海郡;汉时属桂阳郡的曲江县,东汉末,曲江设“始兴都尉”,三国吴甘露元年初,设立始兴郡,曲江成为郡治所在地。南朝宋改始兴郡为广兴郡;南朝梁时,又在此地置东衡州,至隋开皇九年,“改东衡州为韶州”。以后的千余年,此地为州治,韶州名称沿用未改。到了明清时期,此地设三个税关,百姓才开始俗称韶关;官方正式命名韶关,是在 1943年 11月,但 3个月就裁撤了;直到 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使用韶关之名至今。

以上文献证明,隋设韶州,是因州东北的韶石而得名,殆无疑义。

综上所述,韶石的美丽传说,不仅基于它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基于它时而发出的动人声响。韶石至少在汉代就被认识,当时称作“曲红冈”,相去八十里的曲江,也被称作曲红。至少到晋代,被赋予“舜游登此石,奏韶乐”的美丽传说。在民间流传的这种传说,至隋代开始被官方承认,“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东北韶石为名”,从此,韶州就与韶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魏晋时代的“韶石韶乐”传说,不仅使此地的州名改作韶州,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对粤北文化的巨大影响!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传说变成了现实的行为,隋唐以后,当地各任主政者无不把宣传韶乐作为重要大事;更多的士人、文人以诗词歌赋铭记等形式,颂扬舜帝韶乐,如今韶关的大量古迹和纪念物,绝大部分与舜帝韶乐有关,特别是“九成台”“舜帝庙”等这些韶乐鲜明的标志物,都已在韶关存在千余年。1 400余年的所谓“教化”,使韶乐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尽善尽美”精神,成了韶关地区文化的中心内核,成了韶文化的鲜明旗帜。

第三节 历代诗词歌赋铭记对舜奏韶乐的大力推崇

唐宋以来士人对“舜韶石奏韶乐”的推崇,造成了韶关传统文化以舜韶乐文化为主的特色;与舜韶乐文化有关的大量纪念性建筑物——九成台、韶亭、望韶楼、整冠亭、凤来亭、尽善亭、熏风楼等被逐渐地建在韶关,全国范围内有关韶乐文化的祭祀权被集中在韶关,在粤北形成了舜韶乐文化传统。

历代的推崇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以韩愈、苏轼为首的众多名人在韶关创作了大量歌颂韶乐的诗词歌赋铭记;二是在历代韶州政府倡导下,建造了以舜帝庙、舜峰寺、九成台等为主的一大批祭祀性、纪念性建筑物。

一、唐韩愈对舜奏韶乐的颂扬

唐代韩愈是最早以诗歌形式颂扬舜在韶关的韶石奏韶乐的,该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

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韩愈当时是文坛领袖,倡导古文运动,因此这首诗影响广泛而深刻,其“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的观点被后人普遍接受,“韶石”与舜韶乐成了岭南非常著名的故事和遗迹。

二、宋仁宗、苏轼等对舜奏韶乐的颂扬

入宋以后,颂扬舜游韶石奏韶乐的诗词歌赋铭记等颇多,连北宋仁宗皇帝也以此典故作“挽诗”,使韶石故事达于高峰。该诗云: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此诗以“游韶石”喻舜游韶石奏韶乐,咏叹尧舜禹之人生,天涯海角为他们哀悼。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咏诗:

只知楚越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欲从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苏轼另有《望韶石》三首,也录于下:

双阙浮空照短亭,至今猿鸟啸青荧,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鱼龙舞洞庭。

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

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赐玄圭,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此诗说尧舜南巡,不远万里来此韶石,奏得韶乐,功成名就,天赐玄圭。韶石真似神仙之宅,引得大禹也来到会稽。苏轼在韶关又作有《九成台铭》,可知其颂扬舜在韶州奏韶乐不遗余力。除苏轼外,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余靖有《游韶石》一诗,摘录如下:

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曩,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涧深流如织,岩虚动成响,造化与真质,妙画胡能仿……世言帝有虞,朔南声教广,丹丘卜巡幸,翠华临苍莽。箫韶曾此奏,钟石无遗像(响)。但觉熏风存,翛然天籁爽。姬公著治典,历代所遵仗。九野奠山川,万灵咸肸蠁。医闾与吴岳,半列遐荒壤。四时迎气祠,犹烦礼官掌,况乃祝融区,群物资含养。来仪威凤居,乐育菁莪长。肤寸起成霖,崇高一方仰,跻之佐衡霍,无惭公侯享。

此诗描写韶石不仅有“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的可人秀色,更写出其“岩虚动成响”、酷如韶乐的大自然神奇造化;虽然韶乐之音今无遗响,但韶乐之精神,似熏风一样在大地上长存,翛翛然如天籁一样。韶州之九野、山川峡谷、万灵万事、风土人情等“群物”,赖韶乐精神以滋养。“来仪威凤居,乐育菁莪长”,指韶乐舞中的“凤凰来仪”的凤凰栖止之地,和气融融,民风端正,赢得四方敬仰。

宋代诗文歌赋铭记还有许多,仅举数例:宋丞相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楼台飞半空,秀气盘韶石。载酒填里闾,吹花换朝夕,笙箫震河汉,锦绣烂冠帻,地灵瘴疠绝,人物倾南极。”

宋丞相李纲《韶石》:“重华南狩到炎荒,高会群神广乐张,岂独有情能率舞,至今峰石亦低昂。”

宋祖无择《游韶石》:“纯音何寂寞,秀色自崔嵬,岩草遗箫在,溪禽学凤来。余希探禹穴,人似畏轩台,登眺秋风里,烦襟尽日开。”

宋梅尧臣《送储令赴韶州乐昌》:“尝闻韶石下,虞舜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陶令琴。炎方不道远,一去值秋霖。”

宋梅尧臣《送余中舍监韶州钱监》:“孤青水中石,片白苍梧云,虞舜不可见,箫韶不可闻,君为汉钱官,凿山取铜矿,韶石不生铜,留为千古景。”

宋梅尧臣《送程殿丞知韶州》:“韶州使君行,请问韶石名。传闻古帝舜,石上奏九成,凤皇为之下,朱鸟不复鸣。旧祠亡玉琯,四序安得平。至今南方热,腊月裘服轻。事外共废酒,曲江风物清。”

宋朱翌《初到曲江六首》之五:“岭外山川最,天涯草木芬。曾经五月狩,俱被一琴薰。韶石静张乐,舜峰高出云。真同适鲁见,何异在齐闻。”

宋曾丰《七言古诗·题陈晋卿颐斋》:“还过韶石闻舜琴,混融奇怪入古音。”

宋杨万里《题望韶亭》:“新隆寺后看韶石,三三两两各依稀,金坑津头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齐。一来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一案;金钟大镛浮水涯,玉瑟瑶琴倚天半。尧时文物也粗疏,礼乐犹带洪荒余,茅茨殿上槌土鼓,苇籥声外无笙竽……曲江清澈碧?软,海山孤尖翠屏展,天颜有喜后夔知,一奏云韶供亚饭。帝登九疑忘却归,不知斑尽湘笛枝,后夔一胫跛莫随,坐委众乐江之湄。凤仪兽舞扫无迹,独留一狻守其侧,至今唤作狮子石,雨淋日炙烂不得。洞庭张乐已莓苔,犍为获磬亦尘埃,不如九韶故无恙,戛击尚可冬起雷。何时九秋霜月里,来听湘妃瑟声美,曲终道是不见人,江上数峰是谁子。”

宋郭祥正《韶石行》:“扁舟未下连虞滩,韶石罗列谁雕刓,化工有意露怪变,待彼虞舜来观玩。泊舟登岸始远览,两峰直裂诸峰?,青鸾低徊欲下饮,翠凤却舞抟修翰……我将仙崖想韶乐,北风忽变阴漫漫,松摇长空吼万壑,溪走石脚淙惊湍,遗音自与天地响,听不以耳精神完。重?一去无复还,随风波兮陟云间,潇湘洞庭亦何有,竹上血泪千年斑,九成不作至道息,纷纷后世畴能攀。登韶石兮情飘飘而未尽,饬彼柴车兮且将造乎苍梧九疑之深山。”

宋刘?《题韶州韶石亭》:“数层顽石立孤岑,代往碑讹事莫寻,惟有汤汤亭下水,至今犹似奏韶音。”

宋向子諲《减字木兰花·登望韶亭》:“两峰对起,象阙端门云雾里;千嶂排空,虎节龙?指顾中。箫韶妙曲,我试与听音韵足。借问谁传,松上清风石上泉。”

三、元代对舜奏韶乐的颂扬和记录

元程文海《送程万里尹曲江》:“县尹官卑亦名宰,曲江邑弊尚堪为。溪头香水有佛性,江上青山似舜时。韶石鸣琴应古淡,禅关得句定新奇。是中人物多名世,试问张余今有谁。”

元吴莱《韶石铭》:“逖矣!上古帝在有虞时巡于南曰:至苍梧,有巉者石,岌彼海隅。我奏我韶,耆定尔区;或搏或拊,或戛或击。从之则纯,成也以绎。明哉惟人,幽哉惟神,我祖我考,我臣我!,来汝之舞,我功之叙。劝汝之歌,我政之和,前瞻无前,后顾无后,出三代上,居百王首。孰强非赢,式讹人心;孰淫非郑,卒聩古音。泠泠斯深,潏潏斯广,鱼龙不波,凤鸟焉往。有巉者石,双阙之峨,谁使洞庭,不张咸池。丘曰尽善,札云蔑加,非帝之思,我铭谓何。”

元何中《别高申伯》:“江南浩荡,春风滑信意南游;可奇绝,神光直射瘴云开。陆贾先声到南粤,南粤堠子一千六百里,春风却在梅关里。关头饮罢卓锡泉,前迎无限佳山水。最好望韶亭上看,三十六峰太古之色拂天半;恍若后夔骑凤从天来,带得虞庭九奏韶音回。此时仿佛闻之,应思虞舜不忍去,唯有山风海月相追陪……”

元李齐贤《题九成台》:“凤不来兮辽东海,高台已荒天未改。当时别舜返昆邱,如何一去三千载。人间岂无青琅玕,孤栖未必天霜寒,致君尧舜我有术,来议好向宫廷问,凤兮凤兮今当还。”

四、明代对舜奏韶乐的颂扬和记录

明欧大任《次韶州》:“腊月度浈水,系舟韶石间,山高连汉徼,树远接秦关。禹甸通诸粤,尧封尽百蛮,九成台下路,犹想翠华还。”

明许继《听雨轩图为王彦举题韶石》:“一曲南薰奏石隈,余音犹绕九成台。青山空洒怀人泪,云暗苍梧凤不来。”

明王渐逵《韶石铭并序》:“惟皇舜既摄元位……后岁五月仲夏复南巡守,于明都迄衡岳,沿湖湘上陟九疑,乃历郴桂,又其南抵于曲江之滨,受觐于皇冈。群后群牧毕,圭璧琮璜五瑞三帛侍于荒垌。南蛮贡琛惟瑶琨象犀具。皇舜?矢文德,舞韶于皇冈之阳,凤凰来仪,百兽跄跄。群后荒服,罔不丕格以逊……”

清王士?《韶石》:“昔闻韶石奇,今睹韶石状,奇峰削凡体,斗绝各雄长……传闻帝南巡,九成奏崖嶂,后夔不可作,畴与辨真妄。飘摇翠龙驾,仿佛钩陈仗。西望苍梧云,临风独惆怅。”

明黎民表《九日谒舜庙》:“仙驭曾留桂树丛,冠裳肃穆俨升中。地盘五岭朝衡岳,城阙双流绕闭宫,蘋藻馨香犹楚俗,山川淳朴有虞风。严趋正忆群龙会,王气燕台倍郁葱。”

明李东阳《曲江韶石·题广东黄瑛卷》:“曲江通长溪,巨石平若掌,浮云荡空寥,野望豁疏莽。崚嶒见孤高,寻丈得余广,迹非禹凿后,代出秦封上。虞皇昔南巡,旌旗息兹壤,乾坤来清风,丝竹振遗响。凤仪方炳焕,龙化惊惚恍,江山无推迁,人世同俯仰。”

明刘崧《韶石歌·赠钟文学赴诏州》:“古有虞帝奏韶之遗石,乃在庾岭之南,曲江之侧。盘盘兀兀三十六,秋霞流红雪凝白。重华一去不复来,落花流水空苍苔,晴云照天紫凤没,明月绕树猿声哀。送君韶阳去,因作韶石歌,君今南上登嵯峨,诸生环珮鸣相摩,振皇风兮返淳和,我思虞帝感慨多。安得御气游其阿,南望苍梧吊湘波。为君日夕攀云萝,山遥水远不可极,韶石韶石奈尔何。”

明林弼《韶石》:“一曲南薰石欲开,余音犹绕九成台。青山空洒怀人泪,云暗苍梧凤不来。”

明林弼《韶州谒虞帝庙》:“快雪过青涧,初霞隐丹冈,登台望韶石,乃在江之阳。薄言荐蘋藻,再拜瞻宫墙,当宁俨遗像,巍巍垂衮裳。二女肃观内,四臣森侍傍,缅邈怀明德,伊昔勤省方。薰弦播淳音,遐服被余光,仪凤已高逝,神虬尚深藏。濯缨虞泉清,振衣越山苍,千载过化地,咏归矢无忘。”

明张以宁《舜庙诗·次韵牛士良》:“苍梧落日百灵悲,韶石清风万代思。洪水一从咨禹后,深山几见避秦时。鸟耘历历传遗迹,鸡卜纷纷异俗祠。白发舜弦峰下路,老儒独咏卿云诗。”

明张以宁《晚到韶州》:“云断苍梧隔九嶷,九成台畔草离离,山中不是无韶石,千载何由起后夔”。《帝舜庙》:“姚江禹穴会稽东,少日登临一梦中,白发南来身万里,欲登韶石和薰风。”

五、清代对舜奏韶乐的颂扬和记录

查慎行《粤游集上·望韶石二首》:“西瞻苍梧云,北望洞庭野,浮光表双阙,古雅传奏雅。圣主不南巡,群峰赤如赭,鱼龙久寂寞,孰是闻韶者。好风自南来,吹彼松竹林,铿然中音会,中有太古心。典乐者谁欤,箫韶此遗音,虞廷去我远,俯仰成古今。”

彭孙?《韶阳道上寄融谷》:“数从帆底眺晨星,荡漾孤舟类水萍,夜雨独行中宿峡,春风重上曲江亭。武溪渺渺寒流白,韶石苍苍落照青,得似洞庭张乐处,仙音虽好不同听。”

又有明李先春:“虞弦声动引南熏”“韶石嶙嶙带晚云”;清廖燕:“参差韶石拂云稠,虞帝曾经奏此丘;岩窦窍虚声自响,钟瓠韵古迹勘留。”清欧堪善:“闻之虞帝巡岭表,箫韶雅乐叶九成。九成台榭雉碟高,磬管尚留韶石名。”

一个自魏晋以来流传民间的“舜奏韶乐于韶石”的美丽传说,在粤北大地回响千年后,成为隋唐以来众多士人,甚至包括宋仁宗讴歌的对象。他们“登韶石兮情飘飘”,感慨万千!“恍若后夔骑凤从天来,带得虞庭九奏韶音回”。有以此鼓励来韶关任职的,如“县尹官卑亦名宰,曲江邑弊尚堪为。溪头香水有佛性,江上青山似舜时”。有以此来证明粤北非“蛮荒”之域,乃教化之地的,如“薰弦播淳音,遐服被余光”“但觉熏风存,萧然天籁爽”“山川淳朴有虞风”。有解释韶石与韶乐关系者,如“参差韶石拂云稠,虞帝曾经奏此丘;岩窦窍虚声自响,钟瓠韵古迹勘留”;更有借此怀念舜韶乐之盛德者,如“陶唐今复见,临风重瞻仰”。总之,虽是传说,但人们不信其伪,确信其真。唐代开始,在粤北大地颂舜祭舜,颂韶乐而祭九成,使得中原舜韶乐的“和谐”“尽善尽美”文化精神在“蛮夷”之地的韶关生根、开花、结果,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

第四节 韶关虞舜庙史迹考

一、舜文化在南方的传播

虞舜庙也称舜帝庙,是祭祀或纪念舜帝的地方。虞舜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是道德始祖,其传说的事迹首先记载于《尚书》《尧典》与《舜典》之中及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之中,秦统一后,作为望祀,首先将舜的祭祀纳入国家祀典之列。

舜帝的故事,如今传遍中华大地。但其是哪里人、活动地、死葬地都说法不一。《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最有代表性:“虞舜者……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油,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舜乃“冀州之人也”,即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二是舜“二十以孝闻”“兄弟孝慈”;在他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历山之人皆让畔”(历山,一说在蒲州河东,一说在越州余姚),“雷泽上人皆让居”(一说在兖州济阴县,一说在濮州雷泽县),“河滨器皆不苦窳”(一说在济阴定陶,一说在曹州滨河,一说在蒲州河东县),是道德典范。三是他“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即今湖南永州南部九嶷山。

另一说载于《孟子注疏》卷八上《离娄章句下》:“孟子曰:舜生于诸冯(一说在曹州菏泽,一说在河中府河东县),迁于负夏(宋赵顺孙撰《孟子纂疏·朱子集注》卷八:愚案诸冯在冀州之分,负夏春秋时卫地,鸣条在安邑之西),卒于鸣条(在安邑,郑玄认为在南夷之地),东夷之人也。”汉赵岐注:“生始卒终,记终始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也,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

此说认为舜乃东夷之人。史上的东夷之地,在今山东淮泗一带。

《史记》唐张守节正义引汉郑玄曰:“括地志:又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

关于葬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前举九嶷山,一说在纪(或己)市,于薇的《先秦两汉舜故事南方版本发展与潇水流域的政治进程——兼论零陵九嶷舜陵舜庙的实体化》 一文论之甚详,认为舜葬九嶷之说“是后世常见的一般说法,早在战国时期即已提出”,并举《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和《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为最早记载;其地在今湖南永州南部九嶷山。又认为舜葬纪市之说“后世不太熟悉,但在战国时期比较流行”,并举《孟子·离娄下》“(舜)卒于鸣条”和《今本竹书纪年》“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及《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等数条诸子的看法为最早,其地在今山西安邑,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薛季宣谓在“莒之纪城”,即今山东寿光一带。

综上所论,虞舜生在中原,或在山东,或在山西;虞舜族属,或是华夏,或是东夷;虞舜的“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等活动绝大部分在中原,只有《括地志》说在越州余姚;虞舜葬地或在中原之“纪”地,或在江南之九嶷。总之,华夏大地无不从先秦时就流传着舜帝的传说故事,以孝悌、和合为中心的舜文化也随着这些传说故事风靡华夏,凝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

舜文化肇始于中原,何时达于岭南,并无确切史料证明,但考古资料显示,中原与岭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自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开始了, 早期文献资料也提供了不少线索,如舜帝南巡的记载与本书的考证, 再如《尚书·大禹谟》“(舜)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三苗格而《韶》舞”的记载似乎也说明了舜部族与南方苗蛮部族又战又和的关系。 因此中原舜文化对岭南的影响,可能自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舜文化已在南岭地区生根开花,不仅把舜帝的葬所认定在九嶷山区,而且认舜帝为上天之神,如屈原《楚辞·九歌》:“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宋朱熹注曰:“言合百草之花以实庭中,积芳馨以庑其门也。九嶷,山名;舜所葬也。言舜使九嶷山神缤然来迎二妃,而众神从之如云也,将筑室依湘夫人以为邻,而舜复迎之以去,则又不得见之。”“湘夫人”是楚之大神,此言装饰好门厅,虞舜与湘夫人比邻,使九嶷山众神来迎接娥皇、女英二妃,众神从之如云。这里把舜帝与楚国大神“湘夫人”比邻并举,楚国众神欣然来会,可见舜文化此时已深入楚国人心目之中。其实在屈原的楚辞中多次提到虞舜,如“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 重华即舜帝名。此说屈原遵循舜帝的和合传统但不融于世,故要沿沅水、湘水南下,到南岭九嶷山向舜帝陈词诉说。又如《九章·涉江》云:“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等等。楚人对舜帝的崇拜在《国语·吴语》中也有反映:“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春秋战国时期,舜文化的传统已在江南和南岭地区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至秦代时,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此次征服岭南,一路深入岭南腹地番禺,另四路绕过南岭的大庾岭、骑田岭等分别驻扎戍守,是有记录的第一次中原人和南岭民族的亲密接触,特别是“九嶷之塞”十万大军的驻扎戍守,使舜“死苍梧、葬九嶷”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广播,把中原文化,特别是舜文化植入岭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岭南早期对舜的祭祀

历史上对古代帝王的国家祀典有较严格的规定,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卷一百一十六《吉礼·礼记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祭祀虞舜,是因舜“以死勤事”,所谓“勤事”,即指南征有苗而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之事。最早对舜的祭祀当源于舜帝后裔之国,如陈国。但作为统一国家的祀典,当始于秦始皇,《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至西汉,汉武帝又有祭舜之举,班固撰《前汉书》卷六《武帝纪》:“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云梦在今湖北,盛唐时属南郡,当在湖北荆州一带。可见秦皇汉武并未到九嶷,只是“望祭”而已,但也从政府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舜帝南巡、死葬九嶷的说法,从此舜文化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

望祀不能代替庙堂之祀,故到了王莽时期,开始在九嶷山建陵修庙, 由望祭发展为太庙之祭,盛行一时。汉以后,国家祭舜之地改在了中原的河东和广宁等地,九嶷山的国家祭舜祀典,未见记录。但随着舜文化在南岭周边的深入人心,民间或当地政府祭舜,或不间断。

三、韶关唐代虞舜庙之始考

舜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了千余年之后,又产生了新的故事,这就是舜帝南巡在韶石奏韶乐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使原来的东衡州改作韶州,更使舜的事迹与韶州密切相连,再经唐初梁载言《十道志》、唐中后期李吉甫《元和郡国志》的大力倡导,终使韶州获得“古帝王所在”资格,建起了祭舜的祠庙。因为古时祭帝王的地方,必须是该帝王生死、活动的地方,如不是“古帝王所在”,官方不能设祭。唐代特别关心古帝王祭祀,自高宗麟德二年到穆宗长庆元年(665—821年)的各朝都有制诏, 令于“古帝王所在”致祭这些帝王,如:

开元五年正月十日,幸东都。右散骑常侍!无量陈意见,上表曰:自古巡狩,咸致享祀,略而言之,有如此者伏愿陛下行幸所过之处,有名山大川、丘陵坟衍、古之帝王及忠臣烈士,备在祀典,皆合致祭。望令所管州县据图经具录先报。

(开元)十七年四月,谒诸陵。赦制:自古帝王陵,宜令所在州县致祭。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赦制:自古圣帝明王,并令所在长官以礼致祭。

天宝元年正月丁未朔……赦制:自古帝王,并令所由州县致祭。 (天宝)七载五月,诏曰……用率典章,亦崇?祀,其历代帝王肇迹之处未有祠宇者,宜令所由郡量置一庙,以时享祭;取当时将相德业可称者二人配祭,仍并图画立像,如先有祠宇未沾享祭者,亦宜准此。

穆宗长庆元年七月……赦制:自古圣帝明王各令所在致祭。

上述 6条引录,对古帝王都强调“所在致祭”,看来与古帝王没有关系的地方,是没有资格致祭的,也没有理由致祭。特别是天宝七年条,明确指出“历代帝王肇迹之处未有祠宇者”也命令“所由郡量置一庙”,韶州是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地方,属于“帝王肇迹之处”,在开元五年(717年)的诏令下,可能已把建虞舜祠表奏朝廷,更在天宝七年(748年)的制诏命令下,韶州当局自然不敢怠慢,必建虞舜庙祠,以完成朝廷之命。

但是,韶州唐代虞舜庙的资料匮乏,不能窥其全貌,明代陈谟《海桑集》卷四录有《韶州虞帝庙碑》, 是主要的材料,录如下:

韶郡西北百五里许, 岭曰皇冈岭,水曰皇潭水,古者于焉庙祀虞帝。以故山水胥以皇称,庙莫详厥初。郡志云:故老相传,帝常奏乐于邑东磐山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或曰:帝时巡亦南岳止耳,不狩荒服。"取磬材于韶,至今韶多磐石。殆是耶?唐谢楚《碑》云:曲江有虞祠,率诚奠飨,栋宇过逼,仪刑弗称。元和末,刺史张蒙改作清庙。祠事始严。楚碑唐长庆元年所树,代不废祀。

此碑乃明洪武二年(1369年)韶州太守徐炳文重修虞帝庙时,邀陈谟撰文而作。其叙韶州虞帝庙始末最为详尽。其间所谈“唐谢楚《碑》”,最早录于宋代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三《韶州碑记》:“‘新修虞舜庙碣文’,唐岭南东道节度推官谢楚撰,长庆元年立。”唐代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是在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其时谢楚已死多年,绝无立碑之举。因此撰此碣文必在立碑之前或立碑当年,即长庆元年(821年)以前或当年,前后错了 41年,多处文献记载谢楚是唐宪宗时人(806—820年),主要活动在元和时期,假如其 20岁当官,到岭南道分东西时已是 80多岁老人,再任岭南东道节度推官实在有悖常理,或疑宋代王象之记录其官职有误,似当去一“东”字。

谢楚碣文既言“新修”,可知长庆元年谢《碑》初立之时,韶关皇冈山上已有虞舜庙,陈谟《韶州虞帝庙碑》云“庙莫详厥初”是其有失考证。据上引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五月之诏令,韶州官府的虞舜庙至少始建于公元 748年,如果遵照(开元)二十三年正月的赦制诏,“自古圣帝明王,并令所在长官以礼致祭”,那么公元 735年时,韶州已有虞舜庙,供所在长官“以礼致祭”了。

谢《碑》全文,惜无史录,但摘文有四:一是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七十九《祠庙》:“虞帝庙在皇冈岭下,有唐谢楚庙碣。宋廖德明重建,改帝像作跪坐,刻朱文公(朱熹)跪坐拜说,置庑下。”

二是《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韶州府·虞舜庙》下注:“在曲江县北七里皇冈,后改为翠华亭。今迁城东旧王府,唐谢楚《虞帝庙碣》:曲江[有]虞帝庙,故老言:舜奏乐于邑东磐石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

三是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卷六《祠》:“虞帝祠旧在皇冈岭。唐谢楚《碣》曰:曲江有虞帝庙,故老言:舜作乐于邑东磐石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与《钦定大清一统志》所摘大同小异。

四是明代陈谟《韶州虞帝庙碑》,把“故老言:舜作乐于邑东磐石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引作“郡志”内容,又多出“或曰”和“唐谢楚《碑》云”等内容。

我们认为,陈谟《韶州虞帝庙碑》撰在洪武二年(1369年),时代早而摘录内容详尽,较为可信。据其所摘引谢楚《碑》,可得出两条很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陈谟《韶州虞帝庙碑》所引明代以前韶州的郡志根据“故老相传”,最早记录了“舜作乐于邑东磐石上”的魏晋以来的传说,给“石号韶而州以韶名”作了合理的解释,也给唐开元天宝间在韶州建虞舜庙提供了“古帝王所在”的根据。这种解释为李吉甫《元和郡国志》和唐宋士人所接受,成了他们公认的地理文化概念。从此,祭舜帝韶乐的文化权被韶州掌握,有关韶乐的一系列文化形式也都建在韶州,如九成台、望韶亭、凤来亭、熏风楼、观风亭、韶亭、尽善亭等在韶州先后兴起,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舜文化和韶乐文化。

同时陈谟《韶州虞帝庙碑》还记录了另一种说法:舜帝南巡止于南岳(湖南衡山),韶石、韶州得名是因为舜的乐官“䕫取磬材于韶”,即䕫在韶关采伐了能够演奏韶乐的乐器磬的石材,所以“石号韶而州以韶名”。这种解释满是文人泥古气息,故而不传。

第二,韶州人在唐初或以前纪念舜帝韶乐的自发行为,在中唐开元天宝以后,遵照朝廷的诏令,对虞舜致祭,变成了官方的正统教化行为,纳入官方的国家祀典。唐谢楚《碑》明确讲:“曲江有虞祠,率诚奠飨,栋宇过逼,仪刑弗称。元和末,刺史张蒙改作清庙。祠事始严。楚碑唐长庆元年所树,代不废祀。”这告诉我们,韶州曲江“虞祠”的祭祀,官民都非常虔诚地奠飨,只是祀堂过于狭小,仪式无法展开,与古帝王的祭祀很不相称,于是刺史张蒙把“虞祠”改作“清庙”,即太庙,专祀舜帝的宗庙,名作“虞舜庙”,并由唐岭南道节度推官谢楚撰《新修虞舜庙碣文》,于长庆元年立于庙。从此由官方正式祭祀,“代不废祀”。观以后历代对韶州虞舜庙的祭祀、修缮历程,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最早的“虞祠”改作“清庙”,它的原址在哪里?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九《岭南道》提供了一些线索:“韶州:皇潭,潭侧有舜祠,昔为舜游之处。”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七十九:“虞泉在皇冈虞祠东,崖味甘美,与他泉异。宋方信孺有《铭》。”《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韶州府》:“虞泉在曲江县北三里”。所谓“皇潭”,明代又称“虞泉”,位于今皇冈山山脚。

四、历代韶州虞舜庙的修缮及用朱熹“迎飨送神曲”

自唐代因舜帝奏韶乐于韶石而建立虞舜庙以后千余年,都在韶州崇舜之韶乐,祭舜之功绩,如古人所说“代不废祀”,史不绝书。如:

王圻《续通考》:“宁宗嘉定时,廖德明重建舜庙于韶州。” 明陈谟《海桑集》:“宋嘉定元年,提刑廖德明复大新构,正南面位建跪坐像,皋、益、稷、契四臣从焉。朱文公为作迎飨送神曲。有元之季,群不逞倡乱,庙落为墟。大明启运,金陵建都,吴元年信安徐公炳文,由股肱旧臣擢知韶府……首复相江书院,乃眷帝庙,大惧。明德馨香,只荐无所,或寄他宫,不亦野哉!躬履祠基,稽度位序,斩木陶埏,费不鸠民,僚佐悉力,工劝吏勤,作貌显敞,盘焉困焉,轮焉奂焉。二妃是室,四臣就列,咸复其旧。落成之日,山增水益,松茂柏悦,耋稚呼舞,嘉栗肥香,是蒸是飨,惟帝陟降。”

以上两条文献说明宋代对虞舜庙进行了一次大修,修缮的时间是在宋嘉定元年(1208年)。修的人是韶州提刑廖德明。“正南面位建跪坐像,皋、益、稷、契四臣从焉”,是说在虞舜庙正堂中坐北朝南的正方向,塑了舜帝面南的“跪坐像”,又塑皋陶、伯益、后稷、祖契四臣像,分列两旁配祀。明初韶州知府徐炳文再修虞舜庙,说是“二妃是室,四臣就列,咸复其旧”,疑宋嘉定时已有娥皇、女英二妃配享。

“朱文公为作迎飨送神曲”,朱文公即朱熹,乃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他如此重视虞舜庙建设,并专门为祭祀舜帝作了“迎飨送神曲”,朱熹本人对韶乐情有独钟,认为《尚书》记载的赓歌“便是作韶乐之本也,所谓‘九德之歌,九韶之乐’是也” ,可见他对舜韶乐崇仰已久,南宋韶州修舜庙、祭韶乐之时,为庙作“迎飨送神曲”,当是很自然的事情。但遍查文献,朱熹的“迎飨送神曲”非为韶州虞舜庙而作,而为桂林虞帝庙而作,只是韶州拿来用而已。其原因与朱熹配享韶州虞舜庙有关,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七十九《祠庙》:“虞帝庙在皇冈岭下,有唐谢楚庙碣。宋廖德明重建,改帝像作跪坐,刻朱文公(朱熹)跪坐拜说,置庑下。”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改帝像作跪坐”,早期唐代的帝像似当为站立之像;二是以朱熹配享在大殿的廊庑之下,作跪姿说经之状。至此,廖德明此次大修,殿堂宽敞,舜帝作跪姿于大堂正中,娥皇、女英分列两旁,四臣居堂下两侧,朱熹就在廊庑说经。祭祀时,供以太牢之礼,唱以朱熹的“虞帝庙迎送神乐歌”,场面恭敬肃穆。

朱熹的“乐歌”歌词见于《朱子全书》,前有序言曰:“桂林郡虞帝庙迎送神乐歌者,新安朱某之所作也,某既为太守张侯栻纪其新宫之绩,又作此歌,以遗桂人。使声于庙庭,侑牲璧焉”,其词有“迎神三章”“送神三章”,不赘录。 从此韶州祭祀舜帝的仪式完备,进一步正规化。这次大维修,使虞舜庙更加庄严肃穆。

又隔几十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二月,虞舜庙又有新变化。宋李昴英《韶石说·送曲江赵广文》曰:“韶,尽善之乐也。以名州,嘉矣。名之则昉于唐初,去舜之时如此其远也。山有异状石,耆老相传:尝于此九成焉。故石之形肖之。其说甚荒唐无稽。粤岭秦始通,南巡狩故未必至此。然圣人声教之溥如日月所照,霜露所坠,粤当舜之世,独不在舜之天地中乎?甚矣!圣人之德感人之深且久矣,后乎舜千有余岁,季札观乐,三叹不已;夫子闻遗音,肉食焉而不味;至于今又千有余岁,而石其思,庙其依,常隐然在人心,舜何以得此于州之人,州之人何以不能忘于舜也,孰谓州之人非其遗民乎!则此石特人心感触之一机,不必致疑可也。教授赵君崇?,既模南海礼乐器以文丁奠,且将乐于有虞氏之祠,以实是州之名,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淳祐八年二月朔。”

赘引此文的原因在于韶关的舜帝庙、九成台都来源于舜帝在韶石奏韶乐的传说。此文从史实角度,虽断然否定了传说的“荒唐无稽”,但从文化传播、邦化教化的角度,又十分肯定韶州“石其思,庙其依”的原因在于韶乐精神在韶人心中的巨大影响和教化,从韶石上追思、舜庙中致祭。宋代李昴英的这一观点颇有见地,舜文化和韶乐的和合、善美精神凭着这个近两千年来的传说,深入政府官吏、缙绅士人、普通百姓的心中,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影响韶人世世代代,因此,对此传说“不必致疑可也”。

教授赵君,即宋代曲江教授赵广文。他根据舜帝韶石奏韶乐之传说,模仿南海礼乐器式样,制作了一套韶乐乐器放置虞舜庙中,以显示韶州之“韶”来源于舜帝韶乐之“韶”,故韶州的虞舜庙中应放置韶乐的乐器。此事被李昴英赏识,特撰《韶石说》以送曲江赵广文。据此,淳祐八年(1248年)又放置了韶乐的一整套乐器,供人祭祀舜帝的韶乐。到了明初,韶关虞舜庙又有一次大修。明湛礼《虞帝祠记》曰:“有元之季,庙落为墟。洪武二年,郡守徐炳文作门廊寝殿,栋宇聿新,圣像凝旒,皋稷契益,群公在配。”

明陈谟撰《韶州虞帝庙碑》曰:“有元之季,群不逞倡乱,庙落为墟……吴元年信安徐公炳文,由股肱旧臣擢知韶府……作貌显敞,盘焉困焉,轮焉奂焉。二妃是室,四臣就列,咸复其旧……洪武二年正月庀工,三月毕事,门廊殿寝,靡不严正……颂曰……爰作新庙,有岩有翼,灵星启门,褕翟端室,臣哉邻哉,巍巍岩廊,吁咈都俞,复萃一堂。”

综合上述《虞帝祠记》《韶州虞帝庙碑》所说大修内容,一是重新建了“门廊寝殿”,门为“棂星门”又新增“寝殿”;二是“圣像凝旒”,舜帝戴上了皇帝流苏冠冕;三是“二妃是室”,娥皇、女英各有供致祭的“端室”;四是皋、益、稷、契四臣配享在侧;五是“作貌显敞”,增加了舜帝庙的面积,使“栋宇聿新”,美轮美奂。只是“群公在配”,不知为谁,据“咸复其旧”之说,可以确定的是朱熹配享。

洪武以后,虞舜庙时有修缮,代不废祀。据《曲江县志》卷六《祠·虞帝祠记》载:“正统二年,知府湛礼重创;天顺七年,佥事戈立作正殿,广拜台。宏(当为“弘”)治七年,知府曾涣去像易以牌。嘉靖九年,知府彭大治以祠荒僻,时享不便,迁于城东旧王府。十七年,知府符锡重修,守以一僧。”

明洪武以后韶州虞舜庙的变化比较大,时隔 60余年,到 1437年,虞舜庙需要“湛礼重创”才能致祭,可以想见其毁坏程度;1463年戈立重新“作正殿”,新增广拜台;1494年,舜帝塑像可能毁坏,被曾涣换作舜帝牌位以供祭祀;1530年,因虞舜庙又荒废又偏僻,为方便官员百姓的春秋二祀,知府彭大治“迁于城东旧王府”;1538年,知府符锡重修虞舜庙,并指派一个僧人守护。

至清代,《钦定大清一统志》说“虞舜庙:在曲江县北七里皇冈,后改为翠华亭。今迁城东旧王府”,修缮事无记。

韶关的舜韶乐文化反映在虞舜庙的太庙祭祀上与其他地方不同,虞舜庙是因韶石、韶乐而立,故庙中祭祀对象列有韶乐及其乐器,“既模南海礼乐器以文丁奠,且将乐于有虞氏之祠,以实是州之名” 。宋代的“南海礼乐器”,不知由何种乐器组成,但好古者赵广文看作是与舜帝韶乐有关的礼乐器,故能以实韶州之名。将韶乐礼乐器置于皇冈山上的虞舜庙,使乐、庙合一,正是要突出祭舜帝韶乐的文化权是在韶州虞舜庙,而非他地。

当清代虞舜庙“寻毁。而虞帝之主屡迁于梵宇神祠、春秋享祀讫无常所”的时候,舜帝祭祀又放在九成台,再次使乐、庙合一。有清黄文炜《重修九成台记》为证:“昔有虞氏南巡,奏乐兹土。阅今四千余载,而九成一台,久而弥新,盖帝德广运,有所以沦浃人心者,感慕奋兴而不能已,此祀典所由起也……韶郡旧有虞帝祠,在皇冈之麓,寻毁。而虞帝之主屡迁于梵宇神祠、春秋享祀讫无常所。因窃病之……遂捐俸,命旅鸠工,易其栋梁之朽腐者,榱栌瓦甓增其残缺,而屏幛、壁落之漫漶不鲜者赤白之。今而后崇祀于台。庶乎!重华之来享也夫。” 因此,韶关舜文化的特色不在于“舜为天下,其治之大要:举八元八凯、去四凶、敷五教、明五刑”,而在于韶乐和韶石,在于韶乐的演奏权、文化权被唐宋及其以后士人公认在韶州。

五、韶州历代民间的自发祭舜活动

从上节所述可知,韶州的虞舜祭祀长期由官方主导,但是地方官府祭祀的地方神祠在当地有着民众基础,它们往往在纳入官方祭祀之前,早已作为地方民众的崇拜中心,长期接受民众的祭祀。民众是地方神祠信仰(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的主要传承者,其生命力最终由民间力量决定,这些神祠及其信仰若无民间信仰的基础,一旦遭遇改朝换代等致命打击,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就韶州的虞舜庙而言,在元末遭到毁灭性破坏,虽“只荐无所”,但通过“或寄他宫” ,民众仍对其保持着信仰。这或许正是明初韶州地方官员甫一上任就着手重修虞帝庙的动力之所在。可见正是依靠深厚的民间基础,韶州皇冈山的虞帝庙及其祭祀活动才能绵延千年之久。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由历代官府主导的虞舜祭祀中,民众仅仅是祭祀活动的默默参与者而已,很难寻觅到他们在祭祀中的具体表现。2013年 9月 15日,时逢民间传说中的虞舜诞辰日——八月十二日,乳源县大桥镇五指山下,人头攒动,鼓乐齐鸣,在这里举行的是舜帝诞辰即宝像升座祭典。

在经历鸣炮、鸣金、击鼓致敬后,礼生献上三牲、五谷、百果,在主祭人率领下,与会民众向虞舜像鞠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主祭人恭读《祭舜帝文》,地方学者讲述了相关传说,表演队表演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圣祖祭——孝道》《雄狮祈福》。之后,虞舜像在民众簇拥下,起驾回殿。 这次活动中,虽然邀请了当地政府领导参与,但整个祭典基本上由民众自发组织,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展现了韶关地方民众祭祀虞舜的全过程。之后,乳源“圣祖祭”每年举行一次,并且在 2015年成功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乳源“圣祖祭”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当地长久流传有虞舜巡游至南岭的传说,为祭祀虞舜,民众在举行“圣祖祭”所在的大桥镇五指山下建有舜帝祠。舜帝祠在 20世纪 70年代被拆毁,2009年,民众集资重建。重建后舜帝祠曾一度被命名为“石头祠”,经当地耆老多次要求正名,在 2013年改回“舜帝祠”。

乳源五指山舜帝祠始建年代,当地人相传为唐代,但目前尚难找到文献佐证,亦不见历代方志的著录。舜帝祠遗址残留有两通残碑,虽只剩下片言只语,多少还是提供了祠庙的一些信息。一碑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舜帝祠碑。 据此可知,乳源舜帝祠至少在明代已经存在。另一通碑立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碑文主要记载当地民众集资造香炉钱库。从发起者和参与者来看,主要为一般民众,不见地方官府的踪影,可见舜帝祠为纯粹的民间神祠。碑文记载,舜帝祠“凡祈丰佑,民皆有求而必应” 。有求必应,屡次显灵,这是舜帝祠能长期被当地民众祭祀的重要原因。甚至,由于屡屡显灵,虞舜被当地民众视为“乳水之名神,乃一方保障” ,几乎取得了地方保护神的地位。清代韶州府辖下的英德县也有祭祀虞舜的神祠。比较特别的是,英德之神祠称尧舜二帝庙,应该为尧、舜二位圣君合祭之地。 这是韶州地区除皇冈山之外,第二处为官修史志记录的虞舜庙,应该也是一处由官府祭祀的神庙。除了这些官府神庙外,估计在韶州还存在不少像乳源舜帝祠一样的民间神祠。这些虞舜庙的存在,可证经过长久的发展,虞舜信仰为韶州民众普遍接受并长期流传。由此来看,乳源“圣祖祭”可视为韶州历代民众的虞舜祭祀在当代的展示,堪称活化石,显示出在历经千年之后,虞舜仍在韶关大地上有着深远影响。

第五节 韶乐的象征——九成台始末考

一、九成的含义

《尚书·益稷》最早提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孔安国传曰:“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备乐九奏,而致凤凰,则余鸟兽不待九而率舞。”由此可知,箫是乐器,《世本·作篇》说“舜造箫,其形参差,像凤翼,长二尺”;韶指韶乐,是由箫、管、磬、琴、鼓等乐器合奏的有备的乐舞,故称“备乐”。九成,指“备乐九奏”,唐孔颖达《疏》的解释是:“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必遍更奏。”即成有终了之意,乐曲终止称作成;一成就是一奏,也即一终,九成即九奏、九终。韶乐的九奏、九终可以招致“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标志着舜帝的南巡大业经“九成”而成功。

二、九成台始末考
(一)九成台的传说

九成台,最早传说是奏韶乐的仙台。《吕氏春秋·音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返。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有娀氏,指商祖先契的母方氏族,为有娀氏。“二佚女”,佚,美也,契母亲简狄与其妹妹,长得美貌,故称“二佚女”。她们(在南方)修了九成台,在台上吃饭饮食,悠闲地听着大自然发出似音乐的鼓声。天帝令南迁的鸿雁往视之。鸿雁在台上发出音乐般的“谥隘”叫声,二女听到这美妙的自然音乐,非常喜欢,跳来跳去像舞蹈一样争着捉鸿雁,捉到了就盖在“玉筐”里。过了一会儿,掀开筐想看一看,鸿雁趁机出筐,往北方飞去不复返。筐内只有“燕遗二卵”。二女遂“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从此,北方的音乐“北音”肇始。这是“北音”源于九成台的美妙故事。九成台在此处是演奏美妙自然音乐韶乐的仙台。以后,九成仙台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南齐谢脁撰诗云:“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一幅清新空蒙的九成台仙境展现眼前。唐上官仪有“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 。李峤(一说李 )有“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 。人们对九成仙台的憧憬,产生了强烈的建九成台的需要。于是自魏晋以来有众多舜帝韶乐传说的韶州,就成了最理想之地。韶州因韶乐而得名,古人早有定论,九成台建在韶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二)改“闻韶台”为九成台

至北宋,九成台终于在韶州出现了,其始建修缮始末如下: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韶州府》载:“九成台,旧名闻韶台。在府治北城上,宋郡守狄咸建。《韶州府志》: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与苏伯固北归,狄守延饮台上。伯固谓:舜南巡奏乐于此台,宜名九成。轼即席为铭,自书刻石台上。后以元祐党事,碑毁台圯。”

《韶州府志》卷二十五《古迹略·九成台》接着说:“遂以西城武溪亭为台,上立虞帝牌位。蒋之奇《武溪深》词碑原在延祥寺,元祐八年郡守曹粹移亭中,后人于碑阴模九成台字,二一小楷,子瞻书;一大篆,湖南曹文公书。明洪武元年千户赵贵(重)修,成化六年千户赵雄建楼。嘉靖六年知府唐升复刻子瞻铭,通判符锡书。”

以上记载,可澄清下列史实:

其一,韶州城北门原有“闻韶台”,不知何年所建。清唐宗尧《重建九成台记》:“前台名闻韶,不知起自何代,北门城楼即其旧址。” 韶州太守狄咸“延饮台上”时,“闻韶台”已存在,似非“狄咸建”,起建时代当在1101年以前。闻韶,取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意,闻韶台在山东济阳东北三十里曲堤镇,元代建有大成殿。韶关闻韶台至少北宋初年已建,当取韶石奏韶乐而闻韶之意,与孔子闻韶无涉。

其二,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改“闻韶台”为“九成台”。个中原因,一是二者都是纪念韶乐之处,二是苏伯固认为“舜南巡奏乐于此台,宜名九成”,代表了当时人的观点。《广东通志》卷五十三《古迹志》认为苏伯固是苏轼兄弟,故说:“苏轼兄弟谓:舜南巡奏乐于此,因更名曰九成”,是完全错误的。苏轼弟名苏辙,字子由,都是眉州眉山人。清查慎行撰《苏诗补注》卷三十二《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谓“苏伯固,名坚,镇江人” ,与苏轼过从甚密。现不少文章和网络消息沿袭此误。

图 2 九成台

其三,“碑毁台圯”的时间。《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韶州府》所载“后以元祐党事,碑毁台圯”,说是受“元祐党事”影响,九成台铭及北城的九成台都被毁。

原来,韶关九成台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改名不久,“元祐党事”发,此党事自哲宗元祐起,直到徽宗崇宁年间(1086—1106年)。当时的司马光、吕大防、苏轼兄弟首当其冲,多次被迫害。据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四《元祐党事本末下》载:崇宁二年四月“诏毁苏轼所刊《东坡集》”;“九月,诏天下监司长吏右各立元祐奸党碑”, 即持以司马光为首、苏轼为从的 122位“元祐奸党”名字,刻于石碑,广布天下,以示其恶。苏轼的《东坡集》也被毁。覆巢之下无完卵,推测苏轼在韶关“自书刻石”的《九成台铭》碑同时被毁,当在崇宁二年,即 1103年,按“碑毁台圯”的记载,九成台也应在此时被毁。但到了崇宁四年(1105年)五月,宋徽宗已认识到“时政之失”,下诏“除党人父子兄弟之禁”,五年,“罢蔡京所造乙巳诏”,朝堂所立奸党碑被毁弃。因此推测韶关恢复西城九成台当在崇宁五年(1106年)以后。

其四,西城九成台的恢复。《曲江县志》《韶州府治》都载:“碑毁台圯”之后,“遂以西城武溪亭为台”,武溪亭是为纪念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武溪深》一诗所建,宋蒋之齐书碑,原在延祥寺,元祐八年(1093年)郡守曹粹移武溪亭中。至北城九成台毁,遂改西城武溪亭为九成台。“遂”,表示时间较短,推测当在宣和前后(1119—1125年)完成此事。并在《武溪深》碑阴模仿苏轼真迹,书二一小楷“九成台”三字,又由湖南曹文公用大篆体书“九成台”三字。今颇费精力,已得九成台两个碑拓,小楷书落款是“苏轼书”,篆体书落款是“郡守狄咸模□”,此篆书“九成台”似应为后代人模仿曹文公而作,楷书“九成台”与唐升复刻的九成台铭字体非常相近,当是共同模仿苏轼原迹的结果。

其五,西城九成台的历代修缮。据上引《韶州府志》载,九成台由北城移到西城后,因武溪亭而改作九成台。“上立虞帝牌位”,敬祀舜帝。明洪武元年(1368年)千户赵贵重修。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千户赵雄在原基础上建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楼尽圯”,知府唐宗尧率乳源令张洗易等“协力建复”,比旧台“加楼一层,左右增二楹,护以栏杆”。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薛戴德重修,并留篆书重修九成台墨迹。嘉庆四年(1799年)袁大令主持修缮。同治元年(1862年)南韶连道方睿颐捐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韶连道张铣、知府段锡林、曲江县张希京等又重修九成台。

《韶州府志》所载的七次缮修并不是全部修缮,至少遗漏了四次:

第一次是“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唐升复刻子瞻铭”时,修缮屋顶,使“甍瓦更新”。

第二次是万历己丑年(1589年)知府陈奇谋的修缮,陈作有《九成台记》载其事。因当时九成台已“岁啮而又渐以圯”,处于半塌状态,因此才大修。陈奇谋以下官员都捐俸禄,连郡文学小官也“出四栋而输为楹”,大修规模“广袤丰杀,一踵旧基”。“由是鸠工聚财,品画经制”,按营造法式,绘图设计。建成后,“上架以重楼,八窗洞朗渺渺,可受烟霞。额曰:‘空中楼阁’其尧天之境界乎!台制面东,月出而当楼之中,斯冰壶映彻,月到天心处也。不妨取康节句矣。而楼之上额复曰:‘云里帝城’,盖又为虞氏之遗而取唐人语相肖也。至其苍崖白云,江流湍悍,寓目寥旷,若增而胜昔”,“中设帘帏屏案,而时时供缙绅贤豪长者游”。 此次下架重修,专门设计,工程浩大,不知《韶州府志》《曲江县志》为何未收。

第三次是雍正四年(1726年),黄文炜任韶州知府,作《重修九成台记》:“昔有虞氏南巡,奏乐兹土。阅今四千余载,而九成一台,久而弥新,盖帝德广运,有所以沦浃人心者,感慕奋兴而不能已,此祀典所由起也……丙午冬,文炜来是邦,与寮佐登台凭眺,不特万家烟景、四社书声尽入耳目,而貂蝉笔峰拱其北,芙蓉莲花锁其南,诸山旋绕如玉环,正(浈江)武(武江)潆洄若锦带,远近十景皆一览而得之,可谓旷如者矣!至四时之鸟语虫吟,各舒天籁;水流花放,自成文章;兼以渔师舟子,击楫歌呼于化日光天之下,即谓鸣球余韵,舞羽休风,犹留于九成台畔可也……召郡中缙绅议所以祀帝者,佥谓:台名九成,志古遗迹,有虞氏灵爽,实式凭之。即是台以安以祀,或者挥熏弦而解民愠,恍惚声闻于层霄朗月中,以庇佑韶人乎。文炜曰:然。遂捐俸,命旅鸠工,易其栋梁之朽腐者,榱栌瓦甓增其残缺,而屏幛、壁落之漫漶不鲜者赤白之。今而后崇祀于台。庶乎!重华之来享也夫。”

此次重修九成台,实为崇祀舜帝,把舜帝及其韶乐作为韶州府的保护神,望其“挥熏弦而解民愠”,在恍惚冥冥之中“庇佑韶人”。虽未下架大修,但也使九成台焕然一新。黄文炜此文超然洒脱,其中特可注意者有二:一是“祀典所由起也”,“祀典”即祭祀舜韶乐的规章制度,说明在韶州九成台上祭祀舜帝和韶乐已是各朝各代的规章制度;二是舜帝“挥熏弦而解民愠”,即韶乐的和谐善美声韵,传颂于九天云霄,给人民带来福祉,进而护佑韶人。

第四次是光绪十年(1884年)韶州守孙楫修九成台,“夫古迹流传,一方之盛也;兴废举坠,官司之则也”,以保护修缮文化古迹为己任,实堪嘉许。七月始修,“十二月而告成”。

图 3 清《重修九成台记》碑

图 4 1928年以前的九成台

以后,至 1928年拆城墙建马路时,城拆台没,九成台被毁。

三、苏轼《九成台铭》

苏轼《九成台铭》,载于各种史籍,互有讹误。应以苏轼所撰《东坡全集》卷九十七《九成台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唐升复刻的“子瞻铭”为准,唐升碑早已亡佚,幸亏韶关图书馆苗仪先生用数十年之功,收集到该碑拓片和苏轼“九成台”三字真迹,并借录于笔者,如图 5所示。两相对照,正文如下:

图 5 明唐升仿苏轼《九成台铭》碑

九成台铭(二一楷书,左下题“苏轼书”,碑下部残缺两排字)韶州太守狄咸,新作九成台。玉局散吏苏轼为之铭,曰:“自秦并天下,灭礼乐,韶之不作盖千三百一十有三年,其器存,其人亡。则韶既已隐矣,而况于人器两亡而不传。虽然韶则亡矣,而有不亡者存。盖常与日月、寒暑、晦明、风雨并行乎天地之间,世无南郭子綦,则耳未尝闻地籁也。而况得闻其天籁使耳!得闻天籁则凡有形、有声者,皆吾羽旄、干戚、管(碑作莞)磬、匏弦。尝试与子登夫韶石之上,舜峰之下,望苍梧之渺莽、九疑之联绵;览观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往来唱和,非有度数而均节自成者,非韶之大全乎!上方立极以安天下,人和而气应。气应而乐作,则夫所谓箫韶九成,来凤鸟而舞百兽者,既已粲然毕陈于前矣。”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一日(《东坡全集·九成台铭》至此完。唐升碑此句作: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吉日,眉山苏轼记)。

唐升碑接着有铭:“宋碑不知毁于何时,至我明嘉靖改元壬午太守周叙刻石,丁亥太守唐升□□之,通判……”

“壬午”,即嘉靖元年(1522年),“丁亥”为嘉靖六年(1527年)。可知 1522年,太守周叙已刻此石,五年后,唐升复刻《九成台铭》,由通判“符锡书”。此既补县、府志所记太守周叙已刻此石之缺,又补碑之通判为“符锡书”之残。

苏轼《九成台铭》,把舜帝韶石奏韶乐,解释为韶州以韶石山为主的美丽的自然山川发出的“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的“天籁”之音,这种天籁之音“往来唱和,非有度数而均节自成者”,难道不是韶乐的大全吗?从而说明了把九成台赋予韶州的合理性。从此以后,祭祀舜韶乐的祭祀权被韶州占有,历史的传说变为祭祀舜韶乐的现实,舜文化的熏风沐浴着粤北的大地,韶城被赋予了“舜城”之美名,“韶”字成了粤北最响亮的传统文化符号。

第六节 韶关地区其他舜文化韶乐遗迹

一、韶石

《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均引《太平寰宇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分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其实乃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和唐代韶州《郡志》首倡“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宋罗泌《路史》有另一种说法:“尝又讯之《大传》《符子》之书,虞帝逊禹于洞庭,张乐成于洞庭之野,于是望韶石而九奏。则帝盖尝履洞庭而乐韶石,亦既逊位而归国矣。” 唐宋至清士人作诗赋铭记百余首(篇),记舜帝在韶石奏韶乐事。如:韩愈《全唐诗》卷三百四十四诗:“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苏轼集》卷二十三《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宋王安石诗:“怪石巉巉上泬寥,昔人于此奏箫韶。”宋叶庭圭(少王):《海录碎事》卷三上《韶石》:“在韶州,昔舜登此石,奏韶乐,因以为名。”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古迹》:“韶石山在韶州东北,高七十丈,阔一百五十丈。昔虞舜登此石奏韶乐。晋永和二年,有飞仙游其上。张循州韶石图,有三十六石。”

二、韶亭

《曲江县志》卷八:“在韶石山,宋知府潘夙建。”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七十九:“韶亭:在韶石山,宋潘伯恭建,余靖作记。”《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韶州府韶亭:在曲江县东北韶石之东,宋建。余靖有记。又有望韶亭,在县东八十里,宋范端臣有记。又东二十里有尽善亭,苏轼尝登此望韶石赋诗。”

宋余靖有《韶亭记》:“请名,太守曰,亭以山构而能尽山之美,其名韶云。”

三、望韶亭

望韶亭在县东八十里甘竹都望韶庵。宋范端臣有《记》:“韶之名以山,山之名以石。” 宋杨万里有《题望韶亭》诗,洋洋三百余字。 元代何中有《别高申伯》:“前迎无限佳山水,最好望韶亭上看,三十六峰太古之色拂天半。恍若后夔骑凤从天来,带得虞庭九奏回。” 堪为一读。

宋华镇撰《云溪居士集》卷七《闻韶亭》:“重华祠宇下,危构压山椒,壁石因天设,茨茆得旧条。云山排笋?,风竹度笙箫,想见来仪羽,飞飞下泬寥。”

四、尽善亭

《曲江县志》卷六“在城东百里”。《方舆胜览》说“在建封寺”。 宋苏轼有《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 咏舜帝巡守至韶石功成之事。

五、帽峰五古亭

《曲江县志》卷四《笔峰山》:“城北一里,郡主山也。初名笔峰,后人呼帽子峰,以其端圆如帽。宋绍兴间舍人朱翌屏居(字新仲,舒州人,中书舍人,遭秦桧恶,贬韶州十九年),有《登帽峰序》。淳熙间郡守梁安世创亭于上,曰‘整冠’,又?草得断碑毕文简公《登笔峰诗》,始知为笔峰。今《序》《诗》皆无存。明成化九年,知府苏 建亭曰‘偕乐’。十五年知府王宾于半山创‘观风亭’,商辂《记》。嘉靖元年知府周叙重建观风、半山二亭,随废。七年,通判符锡始建八角亭于山顶,颜曰‘凤来’,植松夹道。十七年复由冏丞出守,作石阑,修复‘观风’‘半山’二亭。并于‘半山’后结‘普济庵’,有重修‘凤来亭’,宴集《记》。崇正(当为祯)九年知县潘复敏修葺。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府马元、刘世豸、通判池凤翼、知县周韩瑞重修。”

上述在韶关帽子峰自宋以来建的整冠、偕乐、观风、半山、凤来等古迹,都因舜帝南巡至韶关奏韶乐而创意命名,纪念主题明确贴切。

整冠亭为纪念韩愈咏韶石诗而建。《曲江县志》卷八:“整冠亭在笔峰上,宋淳熙郡守梁安世建。取韩退之‘上宾虞舜整冠裾’之句以名。”梁安世《整冠亭记》:“左瞰真水,右俯武溪,方山衮衮,悉在目前。”

偕乐亭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府苏 建,取韶乐教化万邦,万民同乐之意。

观风亭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知府王宾建,明商辂有《观风亭记》:“《观风》云者,观民风也。”

凤来亭为嘉靖七年(1528年)明通判符锡建。取韶乐“凤凰来仪”而名。符锡作有《笔峰山记》,云:“兹峰,郡主山也。古称地灵人杰,若郡有二相(张九龄、余靖),标揭千载,庸知钟灵不根于此。而笔反为帽,名实不称,何如?余促应曰:‘曷不名“凤来”乎!’《书》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遂改笔峰曰“凤来”。

六、翠华亭

在皇冈山上舜庙遗址。取舜帝名重华而名。清王士?有《舜祠翠华亭》诗:“仿佛南巡迹,重华事有无。雨痕上斑竹,云气接苍梧。仪凤何年逝,啼鹃岁又阻。不胜怀古意,江色日荒芜。”

七、舜峰寺

《明一统志》卷七十九《韶州府·舜峰寺》:“在府城西北五里。宋建,本朝洪武中重修。”《韶州府志》卷二十六《舜峰寺》:“在府治北五里皇冈岭虞帝祠之下,时享虞帝于此宿斋,山水幽迥。祠今移城中,寺仍不废。嘉靖十九年重修。”明符锡有《舜峰寺》诗。

八、敬一亭

《韶州府志》卷二十五《敬一亭》:“在学宫内,明知县潘复敏建。”潘复敏有《敬一亭记》,曰:“敬一何仿,仿于唐虞之钦一也。”

九、熏风楼

因舜帝《南风歌》而得名。《韶州府志》卷二十五《熏风楼》:“在南门外济渡处。明弘治间郡守曾涣建,嘉靖辛丑郡守符锡重建。”《广东通志》卷五十三《古迹志·韶州府·熏风楼》:“在城南,明弘治间郡守曾涣建,刘在业记。”

十、熏风亭

《韶州府志》卷二十五《英德县·熏风亭》:“在南山鸣弦峰下,明知县杜宥张慎重修。国朝康熙年知县张斗复修。”张斗有《熏风亭记》:“故粤之上流,郡以韶名,邑以英名,皆从虞舜圣人巡行至止,因乐得名,其名尚矣。尝考英邑南山之巅称为鸣弦峰,传闻大舜抚琴其上,奏《忘娥》之曲,歌《熏风》之诗,匡坐指挥,南风不竟。一时山灵,爽焉称胜。后世凭吊其上,构亭以志,名曰熏风。……从兹以来,财可阜兮,愠可解兮。庶几古圣巡行之风教,流传不朽。”

十一、众乐亭

《韶州府志》卷二十五《英德县·众乐亭》:“在涵晖谷外,绍圣元年太守方希觉建。”宋李修有《众乐亭记》:“度庾岭而南,唯九韶之石为天下最。峦阜秀拔,接于真阳。而南山之致,尤为殊绝,孤峰擎天,峭立千仞。昔舜鸣弦于其上,因以名之。”

十二、凤仪楼

取韶乐“凤凰来仪”而名。《韶州府志》卷二十五《英德县·凤仪楼》:“在西门大街中约。”

十三、与韶乐有关的名胜

九成遗响、笔峰写云、皇冈夕照(明萧远诗曰:“南巡帝子今何处,愁见青山夕照中。”)、韶石生云、紫箫仙籁、乐石鸣韶、锦水涛声、丹梯铁锁、南山呈秀等。

十四、与韶乐有关的坊、街、村

九成坊、化成坊、岭南名郡坊[即宣化坊,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推官郑锡麟改建后题额“古虞名都”]、三凤鸣韶坊(在风度楼北)、皇华坊、凤冲都、凤田都、熏风路、闻韶村等。 87f0IO61y0Te+4+KP16Z1tqQ5Qor3H0qUcDv6E2cX/nR7X//HRah6VKjUkmUWk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