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是重要途径

高校应将“校本”“区域”“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涵盖“校本模式”“区域模式”“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应以“利益契合、准确定位”为核心,以实效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的判别标准,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体系是实现纵深发展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课程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实现从“知行并重”到“知行融合”的跨越。课程教育体系的实践化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和“教学方法实践化”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实践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这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案例来丰富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等。在课程教学中,要综合运用模拟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探索新型载体,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强化育人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具体做法:一要科学规划,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内容、形式、师资、管理和保障等方面参照课程体系的标准去构建和完善;二要转变实践教育观念,使学生和教师正确看待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三要规范实践教育过程,突出强化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四要完善实践教育考核方式,轻结果评比、重能力培养。

(三)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有力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因素作为支撑保障。首先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要统筹校内资源,整体规划和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确保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其次是打造“三师型”师资队伍。要重点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中的三种类型:理论型的校内专职教师、综合型的校内外兼职教师、实践型的社会兼职教师。教师必须具备三种素质:能讲课,拥有“广而深”的专业知识;能咨询,拥有“精而专”的实践技能;能实战,拥有“丰而强”的创业阅历和能力。再次是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且具有可行性的产学联盟支持系统。产学联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包括各高校之间的高校联盟以及各企业之间的企业联盟。产学联盟支持系统的构建有三个原则,即利益契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它包含五个子系统,即平台系统、协同作用系统、组织保障系统、机制保障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依托平台系统集聚匹配对接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合作渠道,通过协同作用系统推动高校和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利用组织保障系统和机制保障系统确保产学联盟运行有序高效,通过过程控制系统厘清创新创业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实践、经验和研究支持。 X27ANawno6/cRtFMqS3B8WnAZX0BWJlP+kEbGEvn3FYWf7/vRykO8CAGXIl9ju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