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一)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已相互渗透,纯自然的生态系统已被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所取代。生态学的学科视野与理论方法已应用到多门社会科学之中,有苏联学者将这一趋势归纳为“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逐渐由自然生态系统扩大到人类活动主导的社会生态系统。Gumming等学者提出“社会生态系统”概念,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多稳态、阈值效应、历史依赖等多种特征。 余中元等学者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人、自然、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是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治理、意识复合的巨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 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引起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高度关注 ,为解决社会问题及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社会生态模型

社会生态模型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一种动态模式,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交互形成的社会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交互形成的生态环境,其组成有个人、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政策法规等。 奥斯特罗姆建立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表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四个核心系统要素:管理体系、资源系统、行为主体和资源单位(见图4-1)。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同时与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措施等相关联。另外,每个核心系统由多个次级变数(如管理体系的服务水平、资源系统的规模、行为主体的认知水平、资源单位的灵活性等)构成。随着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愈发紧密,仅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韧性管理已难以应对耦合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因此,应将源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治理思想与生态系统研究相结合,并融合多学科对人—环境相互作用问题的探讨。

图4-1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创新创业教育诞生于高校教育生态,其多年来的发展囿于高校范围,未能真正融入社会市场。究其本源,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理应是一种可以贯穿人的社会化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事愿相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打破这一“天花板”,就必须增强创新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交互性,使其不断循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异质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创新主体与环境互动的三个核心系统中,每个系统的不同层面与创新主体的交互性活动都能产生互相影响,就好像一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全局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创新主体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依托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立系统生态要素交互作用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创新主体的全部社会生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2005年,Katharine Dunn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突破学院、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全校资源开展普及性创业教育的模式,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概念。 但是不难发现,这种在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实践的创业生态系统仍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而根据现实需求,光靠高校这一主体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活动应在社会生态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加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其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最终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良性发展。 7CZW7k8CN6Q6eNJlu6attq0yB2qNC2tvJKI/jidz2Oq6mX2uzMBKyP+ZjuNOvC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