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螺旋式循环系统

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作为德国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典范,以创建“创业型大学”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以服务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创新科技的成果转化,把内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对外产业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吸纳社会多元要素参与,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支持机构,加强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建设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生产者)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思维,经过全方位、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分解者)和多科学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催化剂)产生创新创业人才及科技型初创企业,再经过应用市场(消费者)将检验成果反馈给慕尼黑工业大学,该校根据检验成果继续完善理论体系及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循环系统。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催化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思想,分析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见图3-3。

图3-3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课程(生产者)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Start TUM为例,其作为一个集成式创业教育方式,十分注重创业实践培训,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全程指导,教学内容以实践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Start TUM教学课程分为Sense、Touch、Assess、Recognize、Take-off、Understand More 6 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创业阶段,力图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整个创业过程的相关知识(见表3-1)。这种纵向分布式教学,将创业全过程的相关知识都包含在内,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

表3-1 Start TUM创业课程教学模块

资料来源:慕尼黑工业大学官网。

(二)全方位的创业支持系统(分解者)

为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并提供创业支持,慕尼黑工业大学根据学校组织机构的职能和研究项目的应用,搭建了系统的创业支持机构,为初创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推进新创意快速地转变为商业机会。创业支持机构包括创新与创业中心、社会创业协会、创业研究所、创业和金融研究所、行业联络办公室、研究和创新办公室、技术创业实验室、创业基金 ,见图3-4。

图3-4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支持机构

(1)创新与创业中心(Unternehmer TUM)成立于2002年,截至2015年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校级创新与商业创造服务中心,员工有70 多名,每年开设超过1 000次与创业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项目分析会,并推出50多个创业项目和初创企业,创造性地把天赋、技术、资本和客户进行紧密联系,开发出一套系统的程序来鉴别和利用创业机会。创新与创业中心由4个组织构成:gGmbH(通过提供卓越和具实践性的创业训练、孵化技术创业团队、产品原型所需的基础设备或条件等,激励和授权学生、研究者及专家开展创业活动)、Project GmbH(通过“创业企业加速器项目”并联合新成立的企业来识别、开发及实现创业合作项目,以成功地产生新企业)、Funds Management GmbH(设立风险投资,为处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Maket Space GmbH(会员制开放型组织,包括高新技术研讨会和模拟工作室)。

(2)社会创业协会(SEA)由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联防国防军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等在2010年共同创立。其关注的领域包括教育和集成、社会和参与、医疗保健和社会挑战、环境和可持续、内部创业和创新,致力于“为社会变革而教学”,主要任务是进行资格培训和推动创业,提供初创咨询服务以及网络、合作伙伴和团体。

(3)创业研究所(ERI)是欧洲领先的创业研究机构之一,分为教学、研究两部分,拥有一个由20多名不同背景和资质的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主要研究创业者及初创企业的成长规律,涉及创业认知、创业决策、创业心理、新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开拓商业的途径及机制,提高学生对创业者和创业组织的认知;二是从商业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新兴组织及其成功的影响因素。

(4)创业和金融研究所(CEFS)由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德国复兴银行首席教授安·克里斯汀·阿赫莱特纳、财务与资本市场系首席教授克里斯托夫合作创办,开展了大量关于初创融资的外部资助项目研究,包括中小企业期权融资、新创企业私募股权、欧洲风险投资市场、家族创业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创业的绩效管理、德国创业指数(German Entrepreneurial Index)等。

(5)行业联络办公室(ILO)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连接研究和商业的服务中心。慕尼黑工业大学重视在促进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科学知识的应用研究,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研究链,并通过与商业伙伴的合作,使知识和技术转移到社会。每年慕尼黑工业大学都会与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伙伴签署1 000多项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催生了不少技术型新企业。

(6)研究和创新办公室(ORI)除了具有与行业联络办公室类似的功能之外,还会为慕尼黑工业大学所有有意申请专利的师生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全面建议,评估他们的发明及其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和工业实用性,帮助他们提出专利申请,明确发明者的专利权。

(7)技术创业实验室(TEL)主要是帮助创业者评估技术,讨论其用途及客户群体,探索实现想法的最佳商业模式及相关专利战略。它还有一个“机会评估计划”,旨在帮助创业者厘清和执行创业步骤,如发展趋势分析、市场机会和环境分析、下一步行动计划等。

(三)产学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消费者)

慕尼黑工业大学充分利用身处慕尼黑这座工业城市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界紧密联系、协同发展。一方面,学校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的最新发展,不仅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在工程应用研究领域与工业企业深入合作,承担大量的合作项目,致力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注重与产业界保持长期、密切合作,鼓励相关用人单位吸纳该校培养的高素质初级工作人员或毕业生。2011 年8 月,德国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竞争性行动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形成长期伙伴关系,通过深化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宝马、大众、安联保险等多家知名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为其解决了急需的生产技术问题,还促进了对创新型产品与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于实际生产。

(四)多学科融合交流的创业文化(催化剂)

慕尼黑工业大学依托丰富的外部资源及网络,强化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打破因学院门派分割形成的学术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多个跨学科、国际化的研究和学习平台,实现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合;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构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校园文化,将创业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速创意的产生以及转化,在提供创业资金的同时还构建了创业所需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Evobis、IdeaAward等商业计划大赛提供创意展示平台,不断激励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灵感,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多渠道拓展外围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和互助平台,积极联系校友资源,构建校友联盟,实施“导师辅导咨询计划”,通过校友企业家的指导和分享创业经验,帮助学生通过创业网络获得人脉资源、职业经验和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协调系统持续运转中生态要素的互动关系,实现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有效聚集,打造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下一章将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符合国内实际的区域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生态位理论,厘清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的定位、职责以及交互作用,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hA9Z6HQRWDedknkRqdRtAgwFXSao+UI+vUC8cpRFMD1oZ0Eu86XGnpQibOEMS14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