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当前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实践中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构建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战略,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有力支撑,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有机配合。本书的编写者正是出于上述考虑,试图以历史文化为抓手,积极开设有关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课程,将其作为区域国别史课程板块,纳入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通历史课程与现实的联系,培育历史专业特色,在特色办学上创出一条新路。面向东盟的区域历史文化课程,是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人才的时代需要。在已有的课程设置中,更多注重的是对现实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的讲授,有关东盟国家历史文化的课程甚少,呈现出“重现实、轻历史”的现象。这种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从历史脉络中探寻现实问题生成的渊源,影响到对中国—东盟关系的深刻把握及双方政治互信、经济互动的深入发展。因此,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着眼点就是将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东南亚区域史课程。

本书强调从整体史和文明史的角度重构东南亚区域史的书写范式,因此在设计课程的内容板块时,强调将东南亚区域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紧密结合起来,既注重不同时间断面(time-crossing)上东南亚各国和区域整体的演进轨迹,也注意同一时间断面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横向联系。《东南亚区域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东南亚区域发展史”“东南亚文化史”“东南亚与周边地区交流史”三个板块。其中,“东南亚区域发展史”注重从整体史观构建东南亚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此需要在传统东南亚国别史的基础上,既注重各国历史的纵向演进,也注意梳理各国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揭示这种横向联系在东南亚区域史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完整呈现东南亚区域史的整体面貌。“东南亚文化史”注重从文明史观复原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主要从本土文化的生长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两个层面揭示东南亚文化的形成与嬗变过程,文化的要素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建筑雕刻等。“东南亚与周边地区交流史”是东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与东南亚地处东亚与南亚两大文明交汇区的地理区位密切相关,而便捷的水陆通道是东南亚与周边地区交流的桥梁。

本书是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东盟的‘东南亚区域史’课程建设”的结项成果,在撰写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既有研究成果,同时在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整体史观和多元文明史观的渗透方面,编写者做出了积极尝试,力争为学习者提供一部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视野开阔的实用读本,为更好地认识中国南部的近邻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本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设计由郑维宽教授负责统筹,其中林炫臻参与第一、二编的撰写,高志参与第三编的撰写,整部书稿最后由郑维宽教授负责修改、统编。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撰者受学识和视野所限,书中肯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意见,然后加以修订完善。

郑维宽
2020年10月26日于广西民族大学 NBVo8JwFnOrSdEjlmFtoG3lEBXemZfC1Z4KU36pq7wB9j9SjjZViCCVMCMXPEw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